APP下载

五代北宋高邮秦氏家族世系研究
——以江苏扬州发现秦咏夫妇墓志为线索

2018-08-22王潇潇束家平

东南文化 2018年4期
关键词:世系秦观墓志

王潇潇 刘 刚 束家平

(1.扬州博物馆 江苏扬州 225002;2.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江苏扬州 225002)

内容提要:扬州发现两合石质墓志,其主人北宋秦咏及其夫人朱氏,应系北宋著名文士秦观之祖父母。秦氏祖茔江都西山,即今西湖镇蜀岗村吕庄组七仙墩一带。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梳理,可以对秦氏家族世系展开进一步考察,纠正秦氏家族部分成员在古代文献流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名讳记载,部分成员应因避讳等原因存在更改名字的现象;还可厘清包括秦咏及孙男秦观在内的秦氏十代家族世系,以及主要成员的生平事迹。

《扬州城考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刊载了《秦咏及夫人朱氏墓志的释读与研究》一文[1],据该文,2011年6月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江苏省扬州市蜀岗路南延建设工地(西湖镇蜀岗村吕庄组七仙墩附近)采集到两合石质墓志。其中一合墓志保存较完整,志盖正方覆斗式,边长78、厚13.8厘米,盖面严重风化,字迹不存;志身边长78、厚13.5厘米,表面轻微风化,字迹清晰,志文共29行,满行26字,计589字(图一)。另一合墓志保存较差,志盖正方覆斗式,残缺一角,长64、宽63、厚15厘米,盖面严重风化,字迹不存;志身断为四块,长66.5、宽63.5、厚11厘米,部分字迹漫漶不清,志文共24行,满行22字,计约480字(图二)。文中对两合墓志进行了释读与研究,确定志主秦咏及其夫人朱氏是北宋著名文士秦观的祖父母,并指出秦氏祖茔应在西湖镇蜀岗村吕庄组七仙墩一带,即江都西山。

本文以秦咏为中心,以秦咏及夫人朱氏墓志记载的秦氏家族世系为线索,通过对历史文献记载的梳理,试对五代北宋高邮秦氏家族世系作进一步考察。

一、秦咏夫妇墓志及其生平家世

首先迻录文中释文,并加以句读,以便探讨[2]。秦咏墓志录文:

宋故内殿崇班致仕秦公墓志铭并序

朝奉郎直集贤院权知应天府兼南京留守司公事畿内劝农事上骑都尉借紫高邮孙觉撰

奉议郎充棣州州学教授赵挺之书

奉议郎武骑尉孙升题盖

公姓秦氏,讳咏,字正之。其先仕江南有显,后徙淮南高邮家焉。曾祖裕。祖禹。父玫,赠左监门卫将军。公少给事御史府,补三班,借职为宣歙五州茶盐巡检,即宁国县为治所。县吏受赇坐法,上官疑且逮公,治之,無一毫污者。使者杨纮与州将奇其守,交章荐之,改奉职明堂。汎恩改右班殿直,监南康军茶盐酒税。勤而不苛,课以大溢。有司第其最,迁一官,以右侍禁监押南安军兵马、秀州海盐县巡检。英宗即位,恩改左侍禁,为临江军兵马监押,迁西头供奉官。上即位,恩换东头,入为左军巡使,坐法免。俄转内殿崇班、南剑州兵马都监,归以其官致仕。年八十有二,以元丰六年正月廿五日卒于滨州渤海县其子定之官舍。娶其里人朱氏,封长乐县君。子三人,曰完,蚤卒;次定,宣德郎;次察。女三人,长蚤卒;次适酸枣进士李潨;季适同郡刘绶,亦先公卒。孙八人,曰观、震、鼎、升、蒙、涣、益、兑。孙女四人,曾孙二人,曾孙女三人。公清慎祗畏,莅官行己,有学士大夫之风。居里巷,遇人虽少且贱,竦然若不克当其意。老而阅佛书,自恨知之已晚,手抄口诵,不舍朝夕。尝市马于所知,不立券,主者欺之,三偿其直不为悔,行多类此,雅志好儒。子孙皆畀从事于学。子定,中进士第。观尤有文,苏子瞻称之。以五月廿一日葬于扬州江都县之东兴乡马坊村。铭曰:

图一// 秦咏墓志拓片

凡世之生,鲜能自克;众归吾仁,吾岂无得。

秦公驯驯,以礼下人;无怨无恶,廉清没身。

天实报之,有子有孙;子则是矣,孙其奈何。

图二// 朱氏墓志拓片

其文璨然,苏子之嗟;邑里赍咨,愿公有后。

西山之阿,虽埋不朽。

金陵袁居中刻

秦咏夫人朱氏墓志录文:

宋故长乐县君朱夫人墓志

尚书祠部员外郎□□□□□□□ 李□□

夫人朱氏,扬州高邮人也。廿□归同□□□□秦君仕为内殿崇班,以恩封夫人长乐县君。父□不仕子男三人,曰完,蚤卒。曰定,信安军判官。曰察,□□□□长蚤卒,次适酸枣李潨、髙邮刘绶。孙八人,曰观,曰升,曰蒙,曰,曰益,曰兑。孙女二人,曰巽(?),曰渐(?)。曾孙一人,曰□。曾孙女三人,曰蘩,曰蕴,曰藻。熙宁七年十月廿□日,秦君监南剑兵,夫人年七十有一,卒于官舍。以元丰□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葬于江都县东兴乡之原。夫人温□□□行女子之所难者,行之不疑,以终厥身。□□□□□□□母蓬莱太君谢氏,所生崇德太君习氏,皆□□□□□人身□妇事□有第等子既游学,乃痛自贬,□□□□□□其后完□好学,有行义闻,虽不幸以卒□□□□□□□□□□□□□也。定以进士□□而行学□□□□□□□□□□□观聪悟□明□□□文高□□□□□□□□□□□□皆□夫人□□□□□□□□□□□□□□□□□人□□怨仇者虽谓□□□□□□□□□□□□□恩而好□□□□□□而有□□□□□□□□□□□诵其书□□□未□□呜呼□□□□□□□□□□□铭曰:

□□□□□□□□□□□□□事□核。□□穷凶□□□□□□□□孰将兴隆。□□□□□□□□□□□□善则多有。□□□□□□□□□□□□□□□宫。

秦咏,字正之,生于北宋咸平五年(1002年),卒于北宋元丰六年(1083年),享年82岁;清人秦瀛重编《淮海先生年谱》“元丰五年……大父承议公卒”[3]的考订有误。志文详细记载了秦咏的职官经历,其历任宣歙五州茶盐巡检、右班殿直、监南康军茶盐酒税、秀州海盐县巡检、临江军兵马监押、左军巡使等职,事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最后以南剑州兵马都监致仕。《宋史》虽无本传,但由志文记载的秦氏家族世系,确定他是北宋著名文士秦观的祖父。按秦观《书王氏齐壁》:“皇祐元年,余先大父赴官南康,道出九江,余实生焉”[4]所述,则秦咏监南康军茶盐酒税乃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正是秦观出生之年。秦咏夫人朱氏,为扬州高邮里人,以恩封长乐县君,生于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卒于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卒地南剑州,享年71岁。因朱氏墓志字迹漫漶较多,暂无法得知她本人确切的家族世系,志文对秦氏家族世系有所补益(表一)。

表一// 秦咏夫妇墓志记载的秦氏家族世系

表二// 徐培均复原的秦氏家族世系(“…”表示间接关系,“—”表示直接关系)

在秦咏夫妇墓志发现之前,学界对秦观先世鲜有所知。秦毓钧认为:“吾宗秦氏,少游先生以前不可考……大公承议公,父元化公,公讳无考。”[5]徐培均对秦氏家族世系多有研究,且在《秦少游年谱长编》卷首《传略》复原了秦氏家族世系简表,现摘录如下,以便探讨(表二)[6]。

秦咏及夫人朱氏墓志的发现对于秦氏家族的研究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志文备列了包括孙男秦观在内秦氏家族七代世系,并上溯到秦观的高祖辈,为重新考察秦氏家族世系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下面从秦咏先世世系与秦咏后世世系两方面加以探讨(在下文的探讨中,未注明何人墓志的皆指秦咏墓志)。

二、秦咏先世世系

北宋元祐八年(1093年),秦观担任秘书省正字时,写有《谢馆职启》一文,其中提及本宗先祖“窃观前史,具见鄙宗:西蜀中郎,孔明呼为学士;东海钓客,建封任以校书”[7]。西蜀中郎指三国时秦宓,东海钓客指唐代秦系,由此徐培均将秦宓、秦系作为秦观的远祖[8]。然查《元和姓纂》无秦宓一支的记载,《新唐书》记载秦系为越州会稽人,天宝末,避乱剡溪,后东度秣陵,年八十余卒[9],同书《宰相世系表》却无秦系谱系的记载。虽然《锡山秦氏族谱》:“吾宗先望会稽,后徙淮海”[10]及《先城集补》:“吾秦氏远祖自卞迁会稽,由会稽迁高邮”[11]关于秦氏郡望会稽的撰述,与《新唐书》关于秦系郡望会稽的记载相符,但是由于目前对于秦系世系几无所知,没有证据表明两者存在直系关系,故暂无法确定秦系是否为秦观远祖。徐培均编订的年谱中考证秦羲是秦观祖先“五代入宋之秦氏可考者唯有秦羲,盖少游所谓‘吾宗本江南’者也。”[12]的论证过于牵强。

先回到墓志本身加以考察,志文简单交代了秦咏先辈的仕官状况以及家族迁移情况,“其先仕江南有显,后徙淮南高邮家焉。”这与秦观《送少章弟赴仁和主簿》中“我宗本江南,为将门列戟。中叶徙淮海,不仕但潜德”[13]的说法一致。江南指南唐政权,这两条史料说明秦咏先世为南唐将吏。下面重新考察秦羲,《宋史》记载秦羲字致尧,江宁人,世仕江左,生于南唐保大十五年(957年),卒于北宋天禧四年(1020年),享年64岁。“曾祖本,岳州刺史。祖进远,宁国军节度副使。父承裕,建州监军使、知州事。……天禧四年,代还。道病卒,年六十四。”[14]秦羲父秦承裕官仕南唐为建州监军使、知州事,在李煜奉表投降后,两人一同归顺北宋。由此看来,《宋史》记载的秦羲家族确与墓志记载秦咏的先世有一定的相符。

《宋史》记载的秦羲家族世系:秦本(岳州刺史)—秦进远(宁国军节度副使)—秦承裕(建州监军使、知州事)—秦羲(字致尧)。

王禹偁撰《小畜集》成书于北宋初,卷二十九收录有《右卫将军秦公墓志铭》。据志文,志主秦公,讳某,字某,庐江人,官仕南唐,生于杨吴天祐十四年(917年),卒于北宋淳化五年(994年),享年78岁。“曾祖某,唐末事吴,以公为武昌军节度使,事见前国史。祖太,岳州刺史。父进远,宣州节度副使、赠右监门卫率府。率公即率府之长子……夫人陈氏,封颍川县君,以令淑闻于宗族,先公而亡。三子,长曰著,举进士不第而卒。次即义也,今为西头供奉官,阁门衹候,以才干为时所推……季曰恭,亦早夭。二女并适人而逝。”[15]秦公虽名讳失载,志文却详细记载了其家族世系情况。

《右卫将军秦公墓志铭》记载的秦公家族世系:秦□—秦太(岳州刺史)—秦进远(宣州节度副使)—秦公(建州监军使、知军州事)+陈氏——秦著(早卒)、秦义 、秦恭(早卒)、长女、次女。

对照《宋史·秦羲传》《右卫将军秦公墓志铭》以及根据两处所载整理的家族世系表,可以确定:岳州刺史秦本即岳州刺史秦太,秦羲即秦义,宁国军节度副使秦进远即宣州节度副使、赠右监门卫率府秦进远。“羲”与“義(义)”混用的情况也存在于《宋会要》中,现存的《宋会要辑稿》有六处为“秦羲”、一处为“秦義”[16]。“本”与“太”、“羲”与“義”盖因字形相近致误,《宋史》《宋会要》成书较晚,当以《小畜集》所录志文记载的“太”“義”为准。宁国军节度使和宣州节度使其实是一个职务,唐置治宣州,原为宣歙观察使,大顺元年(890年)“赐宣歙军号宁国,以杨行密为节度使”[17]。杨吴将领田頵、王景仁都曾担任这一职务,两称呼混用的情况在《旧五代史》《新五代史》《新唐书》中较为常见。由此可知,《宋史》所载的建州监军使、知州事秦承裕即《右卫将军秦公墓志铭》的志主秦公,根据志文记载秦承裕(秦公)事南唐先主、中主、后主三朝,在后主李煜时历任尚衣使、澄心堂祗候、寿昌殿使、充建州监军使、知军州事等职。秦承裕(秦公)曾祖名讳志文虽失载,但“唐末仕吴”,“为武昌军节度使,事见前国史”的记述为我们确定秦承裕曾祖身份提供了进一步的线索。

宋人路振所撰的《九国志》,是研究唐末五代杨吴、南唐的重要史料,卷一载有《秦裴传》。秦裴,慎县人,杨行密帐下将领,历任知扬子县、高邮、无锡令、昇州刺史、西南面行营招讨、洪州制置使等职。天祐五年(908年),张颢杀杨渥,秦裴授裴鄂岳观察使,天祐九年(912年),加武昌军节度使,享年59岁[18]。据《九国志》本传记载,考证秦裴生于唐大中十年(856年),卒于杨吴天祐十一年(914年)[19]。《九国志》虽未记载秦裴家族世系,但据秦裴为吴将以及“天祐九年,加武昌军节度使”两条,结合《小畜集》所录《右卫将军秦公墓志铭》志文记载,可以确定秦裴即秦承裕的曾祖。

由此,可以得到秦义家族五代世系,即秦裴—秦太(秦本)—秦进远—秦承裕—秦义。

关于秦承裕与秦咏曾祖秦裕关系的考察是本节较为关键的一环,如上所述“本”与“太”、“羲”与“義”之误,说明历史文献(当然也包括墓志本身,但是墓志对家族成员名讳记载错误的现象相对文献来说十分少见)在流传过程中出现文字讹误的现象并不在少。澄心堂祗候秦公之名,在两种宋代文献上就产生了不同的记载。南宋陆游撰《南唐书》记载建隆二年(961年)中主李璟迁都洪州后,常郁郁不乐,“澄心堂承旨秦承裕常引屏风障之”[20],而成书较早的北宋郑文宝撰《江表志》却记载“澄心堂承旨秦裕岁徵多引屏风障之”[21]。毋庸置疑,《小畜集》之秦公、《宋史》之秦承裕、《南唐书》之秦承裕即《江表志》之秦裕。《南唐书》《宋史》记载为秦承裕一种可能是文献的讹误,另一种可能是“承裕”为“裕”之字,在唐五代墓志中,志主讳某,字□某的情况比较常见,现以成书较早的《江表志》为准。尚有疑惑的是,秦咏曾祖秦裕与《江表志》秦裕是否可以划等号?我们的疑问不止于此,若进一步探讨,秦义与秦禹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暂且试图将秦咏墓志、《宋史·秦羲传》《右卫将军秦公墓志铭》《九国志·秦裴传》乃至《江表志》所得的各种复杂关系作一理想化假设,可复原秦氏世系(表三)。

通过表三,发现传世文献或出土墓志中的秦裴、秦裕、秦义、秦咏生卒年完全符合秦氏家族世系的年龄层次及承袭关系的排列顺序。本文认为秦咏曾祖秦裕与上述文献之秦裕肯定是同一人,秦义与秦禹也是同一人。何以导致两者名讳出现差异?众所周知,宋太祖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讳改名赵光义。“宋人避讳之例最严”[22],作为臣子秦义必避宋太宗赵光义之讳,故改“义”为“禹”(在后面的考察中,发现秦咏次女女婿李潨,孙辈秦震、秦鼎也存在改名的情况)。至此,可以确定上表所呈现的秦咏及先世世系关系的正确性,从而将秦氏家族世系上推至秦咏的烈祖、秦观远祖辈。

表三// 复原秦氏世系

三、秦咏后世世系

墓志不仅备列了秦咏先世三代世系,还备列了他的后世三代世系。秦咏夫人朱氏卒年较早,朱氏墓志对孙女辈、曾孙辈的记载略有不同(孙女少二人,曾孙少一人)。秦咏后世世系所涉人物众多,除秦观外《宋史》皆无本传,两墓志亦未说明他们直接的承袭关系。

南宋时期的《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是新科进士为自己编撰刊印的同榜及第进士名录,其中有关于秦渊家族世系的记述:“(第二甲)第十九人秦渊,字处静、小名郭哥、小字仙卿,年三十六,三月初一生。外氏江,偏侍下,第二。兄弟三人,二举。先娶王氏,再娶蒋氏。曾祖咏,故内殿崇班赠左朝议大夫。祖定,故朝奉大夫赠左中奉大夫。父规,故右朝奉大夫。本贯扬州高邮县武宁乡左厢里,祖为户。”[23]该书明确记述了秦渊曾祖是故内殿崇班赠左朝议大夫秦咏,祖父是秦定,父亲是秦规,且“本贯扬州高邮县武宁乡左厢里”人。毫无疑问,此处“秦咏”正是《宋故内殿崇班致仕秦公墓志铭》志主秦咏,《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对秦渊家族世系的记述为秦咏及夫人朱氏墓志记载的秦咏后世世系提供了重要史料证据。

《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记述的秦渊家族世系:秦咏—秦定—秦规—秦渊(字处静、小名郭哥、小字仙卿)+王氏、蒋氏。

下文从秦咏子辈、孙辈、曾孙辈分别加以探讨。

1.秦咏子辈

墓志记载的秦咏子辈:“子三人,长完,早卒;次定,宣德郎;次察。女三人,长早卒,次适酸枣进士李潨,季适同郡刘绶。”

关于秦定、秦完、秦察的考察。

秦定,是传世文献记载最多的一位,在墓志中也记载得最为详细。据秦观元丰四年(1081年)《与苏公先生简》:“家叔自会稽得替,便道取疾入京改官,令某侍大父还高邮,又安厝亡婶灵柩在扬州,且买地,趁今冬举葬。”[24]元丰六年(1083年)《银杏贴》:“家叔已赴滨州渤海知县,祖父在彼幸安,但地远难得书耳”[25]所述,参考墓志记载秦咏“卒于滨州渤海县其子定之官舍”,确定秦定为秦观叔父,这与《嘉靖惟扬志》秦定为秦观诸父[26]的记载也是一致的。宋人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百七十八、卷四百八十四、卷五百三也记载了秦定的部分生平事迹及职官情况[27],通过对传世文献及墓志记载的整理研究,不但厘清了秦定与秦观的关系,还可以大致复原秦定的生平事迹(表四)。

秦完,为秦咏长子,朱氏墓志称“完□好学,有行义闻”。通过对秦定身份的考证,可以确定秦完为秦观的父亲元化公,配偶为戚氏[28]。秦完不幸早卒,卒年根据秦瀛《淮海先生年谱》考订为嘉祐八年(1063年)[29]。传世文献未明确记载古人早卒的界限,根据现有墓志材料,三四十岁前去世皆可称为早卒。秦观在《李氏夫人墓志铭》回忆先君:“至和中,先君游太学,事安定先生胡公。”[30]安定先生胡公指北宋著名学者胡瑗。秦咏墓志撰者高邮孙觉亦是胡瑗的学生,同时也是秦观的老师;两家关系十分密切[31]。

秦察,墓志记载十分简略,目前未发现相关历史文献记载。徐培均先生考证秦瞻当为秦观叔父[32],不知是否为同一人。

关于秦咏女婿李潨、刘绶的考察。

墓志未记载秦咏三女的名讳,无法进一步探讨。李潨,为秦咏次女女婿,酸枣人。秦观在元祐七年(1092年)所作《李状元墓志铭》中记载大父承议公有一女婿名为李常宁,字安邦,开封廪延人,生于北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卒于北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为北宋哲宗元祐三年戊辰科状元[33]。廪延,古邑名,春秋郑邑,在今河南省延津县东北、古黄河南岸。《左传》隐公元年(前722年):郑“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即此[34]。秦王政五年(前242年)实行郡县制,以境内多棘,置酸枣县。《元和郡县图志》载:“酸枣县,本秦旧郡,属陈留郡,以地多酸枣,其仁入药用,故名。”[35]《读史方舆纪要》:“酸枣城,本郑之廪延邑。”[36]可见,李潨之酸枣与李常宁廪延本指一地。无可置疑,秦咏墓志之李潨即《李状元墓志铭》之李常宁,李常宁当为后改之名。

表四// 秦定年表

刘绶,为秦咏三女女婿,高邮人。南宋时期的《淳熙三山志》记载有刘绶中元祐三年戊辰李常宁榜进士[37],是否为同一人尚待考证。

2.秦咏孙辈

墓志记载了秦咏的八个孙子,分别为观、震、鼎、升、蒙、涣、益、兑。四个孙女,根据朱氏墓志其中两个为巽、渐(?)。秦咏孙辈名字皆出于周易卦名,唯秦观《宋史》有传。《宋史》秦观本传中记载了他的两个弟第,秦觌字少章,秦覯字少仪[38],更早的《东都事略》亦记载秦觌字少章[39],明(隆庆)《高邮州志》因袭了两书的记载[40]。天顺三年(1459年)陈椿撰《重辑毗陵新塘秦村秦氏宗谱叙》、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秦贞撰《重辑晋陵新塘宗谱源流总序》及《重修武进新塘乡旧渎秦氏宗谱》卷四均载“元化公生四子:曰规,字少泉。曰观,字少游。曰觏,字少章。曰觌,字少仪”[41]。略感遗憾的是,墓志不仅未记载秦咏孙辈与子辈具体的承袭关系,而且部分成员与《宋史·秦观传》记载并不吻合,各文献资料亦存在矛盾之处,故有必要重新加以探讨。本文搜集了同时代与秦观诸弟相关的35篇作品加以考察(表五),期待厘清主要人员的相互关系。

秦震、秦鼎在秦观所作《睡足寮寄震鼎二弟》篇[44],可得到进一步印证。关于秦觌、秦觏,黄庭坚在《赠秦少仪》中提及:“秦氏多英俊,少游眉最白。颇闻鸿雁行,笔皆万人敌。吾早知有觏,而不知有觌。”[45]由上可知秦觌、秦觏虽墓志失载,但无疑是秦观之弟。徐培均的观点是秦觌、秦觏是秦观之弟,秦震、秦鼎是秦观从弟(盖为秦定之子);另徐氏通过对黄庭坚《书秦覯诗后卷》等文献资料的考证,认为覯字少章,觌字少仪[46],这在李廌《秦觏少章寄寂斋》等篇可得到进一步证实,《宋史》《东都事略》及隆庆《高邮州志》记载有误。上表除秦观所作4篇,涉及秦觏(少章)的有30篇,仅1篇涉及秦少仪,可知秦觏与陈师道、黄庭坚、晁补之、张耒、李廌等当时著名文士有密切的交往。根据张耒、秦观的诗文可知,秦觏元祐六年(1091年)及第,调任临安主簿[47]。通过对上述作品创作年代的考察,发现仅秦观《睡足寮寄震鼎二弟》1篇作于元丰初年,有20篇作于元祐元年及以后,其余数篇具体创作年代不详,相信皆作于元祐元年及以后。秦咏去世时,秦觌、秦觏至少已近成年。墓志未记载觌、觏之名,而秦咏卒后数年觌、觏之名(尤其是秦觏、少章)大量出现于时人的作品中,本文认为觌、觏极可能为震、鼎后改之名,当为秦完所生。

表五// 诗文中所见秦观兄弟

表六// 秦氏十代家族世系

秦规,据《重修武进新塘乡旧渎秦氏宗谱》卷四载:“讳规,字少泉,配苏氏”[48]。《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记载秦规的父亲为秦定,确定《重辑毗陵新塘秦村秦氏宗谱叙》《重辑晋陵新塘宗谱源流总序》及《重修武进新塘乡旧渎秦氏宗谱》卷四关于秦规父亲为元化公的记载错误。秦规墓志志文失载,当为秦咏卒后所生之孙,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任乐清知县[49],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至十年任建康府通判[50]。

墓志记载的秦咏其他五位孙子当为秦定或秦察之子,四位孙女目前无法确定。暂未发现相关历史文献记载,期待以后新的考古发现。

3.秦咏曾孙辈

秦咏有曾孙二人,曾孙女三人。朱氏墓志记载有曾孙一人的名讳,但志文漫漶,无法释读,可能为秦观之子秦湛[51]。秦湛,现存秦氏宗谱及历史文献多有记载,此不赘述。

秦渊,《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载字处静,为秦规之子。《重修武进新塘乡旧渎秦氏宗谱》卷四进一步考订,秦规之子秦渊,行大四,登绍兴十八年(1148年)戊辰王佐榜进士,与朱熹同年,任迪功郎,赠朝议大夫[52]。乾道六年(1170年)至八年任建康府通判[53]。

曾孙女三人,据朱氏墓志为秦蘩、秦蕴、秦藻[54]。据徐培均先生的考证,秦观有三女:一女适范祖禹之子范温;一女适葛宣德之子葛张仲;一女靖康年间为金虏所掠(待考)[55]。秦蘩、秦蕴、秦藻可能均为秦观之女。

四、结语

至此,我们得到包括秦咏及孙男秦观在内的秦氏十代家族世系(表六)。

上述通过对秦咏先世世系的考察确定秦咏祖父秦禹原名秦义,为避宋太祖赵光义讳,改“义”为“禹”,可纠《宋史》《宋会要辑稿》之误。《小畜集》所录《右卫将军秦公墓志铭》志主乃秦咏曾祖秦裕,与《宋史》《南唐书》所载秦承裕,《江表志》所载秦裕是同一人;志主祖父为秦太,可纠《宋史》秦本之误。追溯到杨吴国的将领秦裴,为秦咏的烈祖、秦观远祖。通过对秦咏后世世系的考察,主要厘清了秦咏次子秦定为秦观叔父、长子秦完为秦观父亲,秦咏女婿李潨即秦观《李状元墓志铭》中李常宁,秦咏孙辈秦震、秦鼎概为秦观胞弟秦觌、秦觏,秦震、秦鼎为后改之名,并且指出秦觌字少仪,秦覯字少章,《宋史》《宋会要辑稿》及隆庆《高邮州志》记载秦觌字少章,秦覯字少仪有误。墓志记载的其他部分家庭成员因朱氏墓志志文部分漫漶或文献记载不详,未能全面详细考察。

本文以扬州发现秦咏夫妇墓志为线索,结合历史文献深入考察了五代北宋高邮秦氏家族世系,纠正了秦氏家族部分成员在古代文献流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名讳记载,发现部分成员因避讳等原因存在更改名字的现象,厘清了包括秦咏及孙男秦观在内的秦氏十代家族世系,以及主要成员的生平事迹。《宋史》记载“羲(应为义)知书,好为诗,喜宾客,颇有士风”[56],志主秦咏亦“清慎祗畏,莅官行己,有学士大夫之风”,且“雅志好儒”,这对其子孙有重要影响。秦氏家族由武将向文官的转变,符合北宋“崇文抑武、重用文臣”的方略。通过对墓志及历史文献的考证,揭示出秦氏家族在唐末五代至北宋时期迁徙变化、跌宕起伏的状况,补充了唐宋变革时期社会层面的历史细节。

(附记:感谢南京大学历史系张学锋教授、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程少轩、南京大学中文系于溯、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刘可为以及扬州大遗址保护中心余国江诸师友对本文的指导与帮助。)

[1]束家平:《秦咏及夫人朱氏墓志的释读与研究》,《扬州城考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16年,第35—40页。

[2]兹据拓片及原志石,其有误者,随文校正。

[3]清·秦瀛:《淮海先生年谱》,清同治十二年刻本,第9页。

[4]宋·秦观撰、徐培均笺注:《淮海集笺注》后集卷六《书王氏齐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1529页。

[5]秦毓钧的撰文收入周义敢、周雷编:《秦观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1年,第398—400页。

[6]徐培均著:《秦少游年谱长编》卷首《传略》,中华书局2002年,第17—18页。

[7]同[4]卷二十八《谢馆职启》,第927—928页。

[8]同[6],第4页。

[9]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一百九十六《秦系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5608页。

[10]民国·秦毓钧等纂修:《锡山秦氏宗谱》原序,收入《无锡文库》第三辑,第1册,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12年,第12页。

[11]清·秦云锦纂修:《先城集补》序文,收入《无锡文库》第三辑,第1册,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12年,第254页。

[12]同[6],第4页。

[13]同[4]卷四《送少章弟赴仁和主簿》,第143页。

[14]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三百九《秦羲传》,中华书局1977年,第10163—10164页。

[15]宋·王禹偁撰:《小畜集》卷二十九,收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086册,第290—291页。

[16]刘琳、刁忠民、舒大刚、尹波等校点:《宋会要辑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秦羲”条分别见第3140、6420(此页有3处)、7142、8699页,“秦义”条见第9554页。

[17]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八昭宗大顺元年(890年)“三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第8515页。

[18]宋·路振撰:《九国志》卷一《秦裴传》,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8—10页。

[19]考虑到《九国志》记载秦裴被召归至湖口,遇鄂帅刘存与潭军战没,故授裴为鄂岳观察使。同书《刘存传》记载的时间为天祐三年,似有误。见宋·路振撰:《九国志》卷一《秦裴传》《刘存传》,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9、11页。

[20]宋·陆游撰:《南唐书》卷二《元宗本纪》,南京出版社2010年,第223页。

[21]宋·郑文宝撰:《江表志》卷二,收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464册,第137页。

[22]陈垣著:《史讳举例》卷八《历朝讳例》,中华书局2012年,第210页。同卷列举避宋太祖讳的几种方式:“太宗,太祖弟,炅初名匡乂,又名光义。义改为毅,义兴县改宜兴,富义监改富顺,杨美本名光美,祁廷训本名廷义。”

[23]宋·佚名:《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收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448册,第361页。

[24]同[4]卷三十《与苏公先生简》其四,第991页。秦观婶娘墓葬似也在扬州,张耒在《祭秦少游文》称秦观“归葬广陵”,说明秦咏夫妇墓葬在扬州并不为奇。

[25]同[4]补遗第二卷《银杏贴》,第1589页。

[26]明·盛仪撰:《嘉靖惟扬志》卷七《公署志》,上海古籍书店天一阁藏明嘉靖残本,1963年。

[27]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续编》卷四百七十八、卷四百八十四、卷五百三,中华书局1993年,第11358、11510、11982页。

[28]同[4]卷三十一《祭洞庭文》,第1033页。

[29]同[3],第2页。

[30]同[4]卷三十三《李氏夫人墓志铭》,第1094页。

[31]同[4]卷三十《与孙莘老学士简》笺注四,第999页。

[32]同[6],第6页。

[33]同[4]卷三十三《李状元墓志铭》,第1077—1078页。

[34]戴均良等主编:《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第3273页。

[35]唐·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卷八《河南道四》,中华书局1983年,第201页。

[36]清·顾祖禹撰,贺次君、施和金点校:《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七《河南二》,中华书局2005年,第2168页。

[37]宋·梁克家撰:《淳熙三山志》,收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484册,第365页。

[38]元·脱脱等撰:《宋史》卷四四四《秦观传》,中华书局1977年,第13113页。

[39]宋·王称撰,孙言诚、崔国光点校:《东都事略》卷一百十六,齐鲁书社2000年,第1011页。

[40]明·范惟恭修、王应元等纂:(隆庆)《高邮州志》卷八,明隆庆间刻本。

[41]张漱泉、秦保余、秦志豪:《秦观谱系增新支》,[EB/OL][2009-07-22]http://www.qinguan.org/a/200910/221225-26.shtml.

[42]原文作《送秦观从苏杭州为学序》,韩文奇认为当作《送秦觏从苏杭州为学序》,此文是张耒为秦觏从苏轼学而作,迄今多种版本皆误。见韩文奇博士学位论文《张耒及诗歌创作研究》。

[43]与秦少章同年登进士第。宋·周行己撰、周梦江笺校:《周行己集》附录四《年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277页。

[44]同[4]卷十《睡足寮寄震鼎二弟》,第429页。

[45]宋·黄庭坚撰、任渊等注、刘尚荣校点《黄庭坚诗集注》之《山谷诗集注》卷十一《赠秦少仪》,中华书局2003年,第398页。

[46]同[6],第9—10页。

[47]宋·张耒撰,李逸安、孙通海、傅言点校:《张耒集》卷四十八,中华书局1990年,第745页。临安县,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由安国县复改为临安县,属于杭州。秦观曾作《送少章弟赴仁和主簿》,仁和县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改钱江县为仁和县,为杭州治所。

[48]同[41]。

[49]明·佚名撰:(永乐)《乐清县志》卷七《宦迹人物》,上海古籍书店据浙江宁波天一阁藏明刻本景印原书版,1964年。

[50]宋·周应合纂:《景定建康志》卷二十四,南京出版社2009年,第602页。

[51]清·秦云锦纂修:《先城集补》“处度公,公讳湛,字处度,号济川。”收入《无锡文库》第三辑,第1册,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12年,第264页。

[52]同[41]。《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朱熹,登绍兴十八年戊辰王佐榜进士第五甲第九十人。”收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448册,第396、409页。

[53]宋·周应合纂:《景定建康志》卷二十四,南京出版社2009年,第603页。

[54]北宋治平二年《葛兴祖墓志铭》志主四子亦采用此来命名,“兴祖四男子,蘩、蕴,皆有文学……藻、苹,尚幼也。”见宋·王安石著:《王文公文集》卷九十二《墓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963页。《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版《临川文集》卷九十一:“兴祖三男子,蘩、蕴,皆有文学……苹,尚幼也”,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105册,第772—773页。

[55]a.同[6],第15—17页。分别见于《铁围山丛谈》卷四,中华书局1983年,第62—63页;b.同[4]卷三十三《葛宣德墓铭》,第1086—1088页;c.《升庵诗话新笺证》附录一《升庵诗话新辑》“秦少游女”条,中华书局2008年,第1004页。

[56]同[14]。

猜你喜欢

世系秦观墓志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辽耶律公迪墓志考
辽代《韩德让墓志》疏解
南阳出土两方唐代墓志
察哈尔格西《厄鲁特王统世系》译注
辽耶律休哥世系考
秦观:人生比诗词忧郁
秦观拜师
关于黄帝世系的文献及其形成历程
《秦观 踏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