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北部湾地区宋代窑址调查

2018-08-22四川大学考古学系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

东南文化 2018年4期
关键词:匣钵青白底径

四川大学考古学系 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

内容提要:2016年8—12月,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对广西北部湾地区宋代窑址进行了重点调查。其中,桂平罗秀伟杨窑、北流平政岭垌窑、钦州浦北土东窑是时代上前后相继的三处青白瓷窑址,反映了广西青白瓷不同时期的烧造技术特点。桂平蒙圩顺东窑为广西地区宋代青瓷窑场的分布提供了新资料。本次调查不仅丰富了广西地区宋代陶瓷考古资料,也为瓷器外销和区域文化交流等研究提供了可资对比的材料。

广西北部湾地区[1]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汉代合浦港(今广西北海合浦县,北部湾东北岸)是我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等地进行海外贸易的重要始发港。至唐宋时期,以陶瓷器为主的海上贸易日渐兴盛,东南沿海地区兴起众多外销陶瓷窑场。为了解广西北部湾地区唐宋时期陶瓷窑址的具体面貌,2016年8-12月,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对北部湾沿岸窑址进行重点调查。根据保存情况及调查结果,本文选取较为重要的桂平罗秀伟杨窑、桂平蒙圩顺东窑、北流平政岭垌窑及钦州浦北土东窑等4处宋代窑址进行简报。

一、桂平罗秀伟杨窑址

图一// 伟杨窑址位置示意图

伟杨窑址位于广西桂平市东南约40千米的罗秀镇伟杨村(23°03 53.62 N,110°16 18.75 E,海拔132米)。窑场分布于下庙、马鹿塘和赤泥岭一带,南北界县道351与马鹿塘间500米,东西自下庙至赤泥岭250米范围内(图一)。第二次文物普查采集青白瓷碗、盘、罐、碟、盏、花瓶、瓜棱壶及窑具若干。调查者认为窑址无论窑炉形制、产品风格、器形特点、施釉方式、烧造技术等均与广西桂平城区调查发现的宋代窑址相似,年代约为宋代[2]。本次调查赤泥岭地点发现窑炉1座(16GLWY1),保存情况较好,采集、出土瓷器和窑具若干,经比较,其整体面貌与桂平窑仍存在一定差别。简介如下。

1.地层堆积

距县道西北约200米的赤泥岭南端发现一处树坑打破窑炉形成的天然剖面,遂于此开掘5×0.5米探沟16GLWT1。根据T1西壁,地层堆积较为简单,可分三层(图二)。

第1层,耕土层。灰黄色细沙土,包含大量窑砖、瓷片及窑具残片。厚0.35~1.15米。Y1开口于该层下。

图二// 16GLWT1西壁剖面图

图三// 16GLWY1平、剖面图

第2层,废品堆积层。包含大量瓷片、垫饼、红烧土等。厚0~1米。

第3层,浅灰黄色细沙土,包含少量红烧土粒。厚0.5~0.6米。

该层下未发掘。

2.窑炉(16GLWY1)

开口于①层下。经钻探,其形制为平面呈长条形的斜坡龙窑,东北西南向,长约20、宽约2.9、残高约1.2米(图三)。窑床破坏较严重,仅存底部。

图四// 伟杨窑址采集器物

窑床铺垫堆积可分为四层:第1层为红褐色细沙土,夹杂少量红烧土,厚0.02~0.05米;第2层为灰白色细沙土,夹杂烧土粒,厚0.02~0.05米;第3层为褐色细沙土,夹杂大量碎瓷片、窑具残片,厚0.02~0.05米;第4层为黑褐色细沙土,烧结坚硬,厚0.02~0.05米。窑底有厚0.02~0.05米的深红褐色辐射土(彩插一︰1)。

窑内填土为窑炉倒塌废弃堆积,包含大量红烧土、窑砖、匣钵、瓷片等,厚0.25~0.45米。

废品堆积分布于窑炉两侧,夹杂大量碎瓷片、匣钵、垫饼、垫圈等窑具残片,厚0~1.5米。

3.瓷器

皆为青白瓷。器形以碗、盘、碟、盏等日常生活用瓷为主,另见少量壶、罐、纽盖等(彩插一︰3)。现将主要发现简介如下。

碗 4件。根据唇部形态差异可分为二型。

A型 2件。叠唇。敞口,斜弧腹或斜直腹,平底,凹弦纹一周。浅圈足。16GLW采︰31,斜直腹。灰胎,釉色青白。口径 17.5、底径 7、高5.2厘米(图四︰1)。

B型 2件。尖圆唇。敞口,弧腹,平底,凹弦纹一周,浅圈足。16GLW采︰30,灰胎,釉色青白。口径15、底径6、残高5.5厘米(图四︰2)。

盏 9件。根据口部特征可分为两型。

A型 8件。敞口。根据唇部特征可分为三个亚型。

Aa型 1件(16GLW采︰33)。尖圆唇外翻。弧腹。灰胎,釉色青灰。口径11、残高3.5厘米(图四︰3)。

图五// 伟杨窑址采集、出土器物

Ab型 4件。叠唇。斜弧腹或斜直腹,平底或平底微凹,饼足或浅圈足。16GLW采︰36,平底,饼足。灰胎,釉色青白。口径12.5、底径5.5、高4厘米(图四︰4)。16GLW采︰35,平底微凹,有凹弦纹一周,浅圈足。灰胎,釉色青白。口径14、底径6.5、残高4.1厘米(图四︰5)。

Ac型 3件。尖圆唇。弧腹,上腹有凹弦纹一周,圜底,矮圈足。16GLW采︰39,灰黄胎,釉色青白。口径11、底径4.4、高4.2厘米(图四︰6)。

B型 1件(16GLW采︰40)。葵口。尖唇外翻,弧腹,平底,矮圈足。灰胎,釉色青白。口径12、底径5.1、高3.2厘米(图四︰7)。

杯 1件(16GLW采︰37)。敞口微敛,尖唇,上腹微敛,弧腹,圜底,小圈足,挖足较浅。灰胎,釉色青白。口径10.5、底径4、高4.8厘米(图四︰8)。

灯 1件(16GLW采︰44)。灯盘弧腹,平底,腹底贴塑锯齿形覆莲纹,喇叭足,腰上有凸棱。灰胎,釉色青中闪白。底径8.8、残高6.7厘米(图四︰9)。

3.窑具

主要有匣钵、垫饼、垫圈、支垫圈、火标、垫坨等,数量较多。

匣钵 5件。根据形制差异可分为两型。

A型 3件。筒形。敛口,圆唇,直壁,喇叭形大平底,内底微凹。16GLWT1②︰1,近底处有圆孔。口径16.5、底径21、高23厘米(图五︰1)。

B型 2件。钵形(漏斗形)。直口,方唇,上壁较直,折收成沿,下腹弧收成平底,内底微凸。耐火材料掺沙制成。16GLW采︰20,外壁粘沙。口径 17、底径 5.5、高9、通高10厘米(图五︰2)。

火标 3件。残器底穿孔制成。16GLW采︰13,平底微凹,圈足较高。灰白胎,釉色青白。圈足内刻划“□□伍”。底部有一直径约0.8厘米的穿孔。残高3厘米(图五︰3)。

垫饼 4件。根据形制差异可分为两型。

A型 2件。圆饼形。耐火材料掺细沙,捏制或旋制而成,顶部残存圈足压印痕。16GLW采︰8,底部微凹。直径5.7、厚0.8~1厘米(图五︰4)。

B型 2件。扇形。耐火材料掺细沙,捏制或旋制而成,顶部残存圈足压印痕。16GLWT1②︰6,残存垫烧痕迹。残长8、厚1.2厘米(图五︰6)。

支垫圈 3件。耐火材料掺细沙,旋制呈圆环形,顶部有4或5个泥点支钉。16GLWT1②︰4,顶部有5个泥点支钉。直径5.5、泥条厚1~1.2、高1.5厘米(图五︰5)。

垫圈 7件。耐火材料捏制成圆环形,顶部残存垫烧痕迹。16GLW采︰5,垫圈中部填泥团。短径5、长径5.5、泥条宽1~1.5、高1.5厘米(图五︰7)。16GLWT1②︰8,直径4.2、泥条宽0.6~1.5、高1厘米(图五︰8)。

二、桂平蒙圩顺东窑址

顺东窑址位于广西桂平市南约12千米的蒙圩镇顺东村(23°17 09.6 N,110°05 29.3 E,海拔49米)。窑堆分布于郁江河岸及南蛇岭上,窑场范围约25万平方米(图六)。据桂平市博物馆一普期间调查,窑炉形制依稀可辨为斜坡龙窑,窑头大部分向东。窑址周边采集到青釉罐、执壶、碗足、瓮及支垫圈等[3]。由于晚期活动破坏,本次调查未发现窑包堆积,但村舍、道路、农田周边均散见大量窑业废品堆积,其生产规模可见一斑。

图六// 顺东窑址位置示意图

图七// 顺东窑址采集器物(一)

1.瓷器

皆为青瓷。器形以执壶、罐、碗、缸、饼足碗底、器盖等为主(彩插二︰1、2)。现将重要发现简介如下。

执壶 7件。喇叭口,尖圆唇,长颈,鼓肩或斜圆肩,曲流,弧腹,把贴附于肩颈处,圈足。16GMY采︰3,鼓肩,把上有篦划纹。灰褐胎,釉层剥落殆尽。口径8.2、底径6.8、高17.3厘米(图七︰1)。16GMY采︰1,鼓肩,把上压印花卉纹,壶颈内留有旋修泥片。灰褐胎,釉层剥落殆尽。口径8、残高12.5厘米(图七︰2)。

罐 7件。根据口部形态可分为三型。

A型 5件。敛口。根据颈部差异可分为两个亚型。

Aa型 4件。短束颈。尖唇,折沿或卷沿,鼓肩。16GMY采︰8,折沿,弧腹,平底内凹。腹部划五棱。灰褐胎,釉层剥落殆尽。口径 10、底径 6.6、高 15厘米(图七︰3)。16GMY采︰11,卷沿。灰黄胎,釉色青中闪白。口径10.2、残高3厘米(图七︰6)。

Ab型 1件(16GMY采︰13)。无颈。尖唇,短折沿,圆肩。灰黄胎,釉色青。口沿刮釉。口径26、残高3厘米(图七︰4)。

B型 1件(16GMY采︰14)。直口。平折沿,尖唇,直腹。灰黄胎,釉色青白。口沿刮釉。残长5.6、残宽2.6厘米(图七︰5)。

C型 1件(16GMY采︰12)。子母口。弧腹。灰褐胎,釉色青。残长5.6、残高5.4厘米(图七︰7)。

盆 1件(16GMY采︰18)。敞口,宽折沿,尖圆唇,斜弧腹。灰黄胎,釉色青中闪白。口沿刮釉。残高7.6厘米(图七︰8)。

图八// 顺东窑址采集器物(二)

钵 1件(16GMY采︰19)。敞口,圆唇外翻,上腹弧,下腹斜直。灰黄胎,盖面施釉,釉层剥落殆尽,口沿刮釉。残长7、残宽2.4厘米(图七︰9)。

纽盖 2件。16GMY采︰33,子母口。子口斜长成沿,圆唇。盖面弧,盖顶平,桥形纽。灰黄胎,釉色青。盖面施釉,口沿刮釉,盖内无釉。烧制变形。盖内有圆形叠烧痕迹。口径23、高10.5厘米(图八︰3)。

器底残片 3件。16GMY采︰17,弧腹,平底微凹,浅圈足。内底模印花卉纹。灰黄胎,釉层剥落殆尽。底径6、残高4.5厘米(图八︰4)。

2.窑具

主要有匣钵、支垫圈及垫饼。

垫饼 2件。圆饼形,不规整。16GMY采︰23,灰黄色瓷胎,顶面粘釉,底面有垫烧痕迹。直径22、厚1.5厘米(图八︰1)。

匣钵 3件。筒形。16GMY采︰30,口微敛,直壁稍弧,圈足外撇。下腹近底处有一2厘米的圆孔。灰黄胎。口径 20、底径 20、高 12厘米(图八︰2)。

支垫圈 4件。耐火材料旋制呈圆环形,底部有泥点支钉4个。16GMY采︰24,直径6.8、环宽0.6、高1.7、通高 2.7厘米(图八︰5)。16GMY采︰25,底部残存垫烧痕迹。直径7、环宽2、高1、通高1.5厘米(图八︰6)。

三、北流平政岭垌窑址

岭垌窑址位于广西北流市东南约50千米的平政镇岭垌村,以圩头岭为中心,分布于老虎头山、石梯、缸瓦窑、龙峙、果子湾背等低矮的山丘上。圩头岭为岭垌村东的小丘陵,西南—东北向,长约700、宽100~300、高约90米,西北角有圭江支流两条。1991年广西区文物考古队进行第一次试掘,出土“宣和三年”款印模一件。1995年进行第二次发掘,清理全长108米的斜坡龙窑一座。2015年为配合“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工作,再次进行调查,发现岭垌窑残存窑炉19座(编号为Y1-Y19),其中圩头岭发现7座,另在圩头岭西南发现4处面积较大的废品堆积[4]。由于种种原因,历年资料暂未整理刊布。本次调查于圩头岭新发现窑炉(壁)一处(编号Y20),采集瓷片、窑具等若干(图九)。

图九// 岭垌窑址位置示意图

图一〇// 16BPLT1东壁剖面图

图一一//1 6BPLY20剖面图

1.地层堆积

本次调查于圩头岭与石梯口三岔路口发现一处被现代道路打破窑炉形成的天然剖面。遂于此开掘长15×0.5米的探沟16BPLT1。根据T1东壁,地层堆积较简单,可分为两层(图一〇)。

第1层,灰黄色细沙土,夹杂大量支烧具、垫饼、瓷器残片,应为晚期废品堆积而成。厚0~1.6米。16BPLY20开口于该层下。

第2层,黄褐色细沙土,夹杂大量匣钵、支烧具、瓷片、红烧土块等。厚0.38~0.95米。

该层下为红褐色生土。

2.窑炉(16BPLY20)

开口于①层下,打破②层及生土。窑室保存较差,窑床结构依稀可辨,南侧残存部分窑砖。窑炉长度不详。残宽2.8~3.25、残高0.9米。

图一二// 岭垌窑址采集器物(一)

窑床铺垫层分为两层,第1层为浅黑褐色粗沙土,夹杂深红褐色红烧土块,厚约0.34米;第2层为黑褐色烧结层,厚0.05~0.1米(图一一;彩插一︰2)。窑底外有厚0.05~0.1米的深红褐色辐射土。窑内填土为窑顶倒塌堆积,夹杂大量红烧土块,厚约0.75米。

3.瓷器

皆为青白瓷。器形以碗、盘最多,另有碟、盏、壶、灯、流、器盖等。

盏 7件。根据腹部形态差异可分为两型。

A型 1件(16BPL采︰5)。斜直腹。敞口,尖唇,内底平坦,圈足。白胎,釉色青白。口径11、底径5、高3.7厘米(图一二︰1;彩插三︰1)。

B型 6件。腹部倾斜,形似斗笠。根据内底、足部特征可分为两个亚型。

Ba型 3件。尖圜底,饼足。敞口,尖圆唇。16BPL采︰1,白胎,釉色青白。器内模印海水摩竭纹。口径13、底径3.2、高5厘米(彩插三︰2)。

Bb型 3件。小平底,底心凸起呈小圆圈,小圈足,足墙内倾。敞口,尖圆唇。16BPL采︰6,灰白胎,生烧,釉色青白。口径12、底径4、高3.8厘米(图一二︰2)。

盘 10件。根据腹部特征可分为三型。

A型 2件。深弧腹。敞口,尖圆唇,平底,内底凹弦纹一周,小圈足,足墙内倾。16BPL采︰13,灰白胎,釉色青白。口径12.6、底径4.5、高3.3厘米(图一二︰4)。

B型 6件。上腹曲,下腹折收。撇口,尖圆唇,大平底,小圈足,足墙内倾。16BPL采︰8,灰白胎,釉色青白。口径13、底径3.7、高3厘米(图一二︰3;彩插三︰3)。

C型 2件。浅弧腹。敞口,尖圆唇,卷沿,平底,小圈足,足墙内倾。16BPL采︰12,灰白胎,釉色青白。器内模印缠枝菊花纹。口径13.2、底径3.5、高3.6厘米(彩插三︰4)。

碗 7件。根据口部形态差异可分为三型。

A型 2件。直口。尖圆唇,口沿下外凸,弧腹,平底,圈足,足墙内倾。16BPL采︰19,外底有鸡心凸。白胎,釉色青白。口径15.6、底径5、高5.3厘米(图一三︰1;彩插三︰5)。

B型 5件。敞口。根据腹部特征又可分为三个亚型。

Ba型 2件。弧腹。尖圆唇外翻,平底,圈足较高。16BPL采︰21,灰白胎,釉色青白。口径15、底径5、高5.4厘米(图一三︰3)。

图一三// 岭垌窑址采集器物(二)

Bb型 1件(16BPL采︰18)。上腹较直。尖圆唇,短折沿。灰白胎,釉色青白,釉层莹润。口径13.5、残高3厘米(图一三︰7)。

Bc型 2件。斜直腹。尖圆唇。16BPL采︰24,灰白胎,釉色青白,较莹润。内壁纹饰模糊不辨。口径17、残高5.2厘米(图一三︰8)。

碟 4件。根据口沿、腹部形态差异可分为二型。

A型 2件。敞口,圆唇,弧腹。平底,矮饼足。16BPL采︰15,灰白胎,釉色白中泛青。口径12.5、底径4.5、高2.5厘米(图一三︰2)。

B型 2件。葵口外撇,尖圆唇,上腹曲,下腹折收,平底。16BPL采︰17,白胎,釉色青白。口径8、底径3.2、高1.6厘米(图一三︰12;彩插三︰6)。

罐 1件(16BPL采︰29)。残,微敛口,平唇,短颈,圆肩,弧腹。肩上残存一桥形系,腹部有凸棱及贴塑泥片装饰。白胎,釉色青白。口径6、残高11.5厘米(图一三︰4)。

灯 1件(16BPL采︰27)。残存灯盘底部及部分承柱。灯盘底部贴塑一周锯齿形覆莲瓣。承柱内腔中空。白胎,釉色青白,釉层剥落殆尽。残高6.6厘米(图一三︰11)。

4.窑具

图一四// 土东窑址位置示意图

有匣钵、垫饼、支烧具、火标等。

匣钵 4件。根据形态差异可分为两型。

A型 3件。钵形(漏斗形)。直口,平唇。16BPL采︰48,直口,上腹直,折收成沿,下腹斜收。外壁刻划“甘”字。口径18、残高8.5厘米(图一三︰5)。

B型 1件(16BPL采︰30)。筒形。直口微敛,直腹,平底微凸。口径18、底径18、高17厘米(图一三︰6)。

垫饼 4件。耐火材料捏制成圆饼形,不规整。16BPL采︰35,顶部残存叠烧痕迹。长径4.5、短径4、厚1~1.3厘米(图一三︰9)。16BPL采︰34,顶部残存叠烧痕迹。直径3、厚2.3~3厘米(图一三︰10)。

四、钦州浦北土东窑址

图一五// 土东窑址采集器物

土东窑址位于广西钦州浦北县北约43千米的寨圩镇土东村委(22°38′33.24″N,109°38′09.83″E,海拔109米)。窑址分布于武思江两岸土东、分村、平塘三村委的赏功村、土狗坡、风水岭、铜鼓坡等15处低矮山坡上,延绵约2千米(图一四)。晚期破坏严重,窑业堆积较分散,散见大量匣钵、垫饼、窑砖及瓷片,未见窑炉。

1.瓷器

以青白瓷为主。器形多见碗、盏、盘,另有少量小盏、罐、壶等。现将重要发现简介如下。

碗 14件。根据口部形态差异可分为四型。

A型 6件。敞口。根据沿和腹部特征可分为三个亚型。

Aa型 4件。圆唇,弧腹。平底,圈足。116QPT采︰16,内底有弦纹一周,外壁刻划莲瓣纹。白胎,釉色青白。口径16、底径6.8、高7厘米(图一五︰1)。

Ab型 1件(16QPT采︰17)。尖圆唇,上腹较凸,下腹弧收。平底,圈足。内壁上腹有弦纹一周。灰胎,釉色泛青褐。口径12.6、底径5、高4.4厘米(图一五︰2)。

Ac型 1件(16QPT采︰21)。尖唇,斜弧腹。外壁刻划莲瓣纹。灰胎,釉色泛青灰。残长7.5、残高5厘米(图一五︰3)。

B型 2件。直口。尖唇,斜弧腹,上腹较直,下腹斜收。内壁上腹有弦纹一周,平底,圈足。16QPT采︰15,灰胎,釉色泛青灰。口径13、底径5.1、高4.2厘米(图一五︰4)。

C型 5件。撇口。圆唇,斜直腹或斜弧腹。16QPT采︰22,斜直腹。外壁刻划莲瓣纹。灰白胎,釉色泛青灰。残长6.2、残高5.2厘米(图一五︰5)。

D型 1件(16QPT采︰18)。敛口。口沿外凸,斜直腹。灰胎,釉色泛青灰。口径15.6、残高5厘米(图一五︰6)。

罐底 1件(16QPT采︰42)。弧腹,平底,圈足。黄褐胎,生烧,釉色泛青褐。底径7、残高3.5厘米(图一五︰7)。

2.窑具

以匣钵、垫饼、垫圈、垫坨为主。

匣钵 2件。钵形(漏斗形)。直口,方唇,上腹直,折收成沿,下腹斜收。外壁残存刻划符号。耐火材料制成。16QPT采︰5,口径18、残高6厘米。

垫坨 1件。16QPT采︰7,耐火材料捏制而成。楔形,器体残存手指捏制痕迹,顶部残存垫烧痕迹。高5厘米。

垫饼 3件。耐火材料捏制呈圆饼形,尺寸大小不一。16QPT采︰37,两面均有手指捏制痕迹,顶部残存圈足垫烧痕迹。直径4.5、厚0.5厘米。

垫圈 2件。耐火材料捏制呈圆环形。顶部残存圈足垫烧痕迹。16QPT采︰9,直径5、高1厘米。

五、初步认识

(一)各窑址特征与年代

1.伟杨窑址

窑炉(16GLWY1)为斜坡龙窑,其形制和规模与桂平窑接近。器形以碗、盘、碟、盏为主,另见少量壶、罐、纽盖等,其中以各式叠唇碗、盏最为典型。瓷器多灰胎,质地细密,胎体稍厚,利坯旋修痕迹明显。青白釉泛灰蓝,釉层较薄,流动性较好,少见淌釉现象。施釉方式为蘸釉,器内满釉,圆器下腹及圈足露胎。装饰以素面为主。装烧方式为匣钵装烧,多一器一匣,匣钵底部实以耐火沙,圈足垫有支垫圈、垫饼、垫圈等。由于匣钵堆垒较高,为防止倾倒,间以垫坨支撑。

从器形上看,A型碗与安徽繁昌窑叠唇碗较为相似。其叠唇宽扁,弧腹,内底略下凹,矮圈足,足墙外直内斜,足沿旋削一周,腹与内底交界处有一周弦纹的特征与繁昌窑五代至北宋早中期流行的叠唇碗、盏相似。这种叠唇碗在江西景德镇湖田窑五代遗存中亦较为流行,究其原因,为当时胎土氧化铝含量较低,特用叠唇或“厚唇口”的方式增加其厚度防止烧造变形或崩塌[5]。B型碗尖唇,斜弧腹,圜底或平底也是繁昌窑北宋时期常见器形[6]。桂平窑圆器以撇口碗为主,叠唇碗和敞口碗所见不多,各类圈足较高的碗、盘亦未见于伟杨窑中[7]。另外,伟杨窑青白釉泛灰蓝区别于桂平窑青白釉泛青灰、青黄,而与繁昌窑更为接近。伟杨窑的胎釉与器形表现出五代至北宋早期青白瓷器的早期特点,又与桂平窑存在一定联系,其年代可能为北宋早中期,与桂平城区诸窑址年代相当或稍早。

2.顺东窑址

顺东窑为青瓷窑场,主要烧造各式执壶、罐、瓜棱罐等,另见盆、缸、碗等。器物胎体稍厚,质地较细密。釉色青绿为主,因呈色不稳定亦见青褐、青黄等,釉层较厚。施釉方式为蘸釉,器内满釉,外壁釉不及底,下腹及圈足露胎。执壶胎体厚重,分段制作,壶颈及流内常留下接胎的泥片。饼足仍较流行,稍内凹,也有旋修成矮圈足者。装饰方式有模印及刻划。模印纹多在圆器内底装饰莲花、菊花,执壶壶把上刻划弦纹或米字形花纹。装烧具以筒形匣钵为主,圆器为一匣多器,间以支垫圈垫烧,器物内底多留有5个圆形支钉痕。

从胎釉和器形上看,执壶、C型的子母口罐、Aa型的瓜棱罐等主要器类常见于广西全州永岁江凹里早期遗存;模印菊花、莲花纹的碗与湖南衡山窑青釉菊花印纹碗较为相似。衡山窑年代约在唐五代时期;全州永岁江凹里窑址年代稍晚,兴烧于北宋早中期,可能延续至南宋中晚期,二者有传承关系[8]。另外,顺东窑又未见桂北南宋时期青瓷窑场流行的尖唇矮圈足碗、盏,也不见北宋晚期至南宋常见的各类模印纹饰。因此,窑址年代大致在北宋早中期。

3.岭垌窑址

岭垌窑与广西容县城关窑[9]、藤县中和窑[10]风格接近,均以烧造青白瓷为主。窑炉类型皆为斜坡龙窑。器形以碗、盏、盘、碟、盒、罐、灯、堆塑瓶等较为多见,典型器物有B型碗,B型盏,A、B、C型盘等。胎釉方面,胎土洁白细腻,淘洗匀净,烧制精细,胎体更趋轻薄。为追求轻薄的效果,器壁极薄,因而下腹及内底稍厚,圈足稍高,以保持平衡。B型盏亦称斗笠盏,内底心由小圆圈变为小圆点,腹壁斜直,重心不稳,因此圈足较厚,呈饼形或浅挖呈圈足。B型盘、B型碟折腰且下腹近与内底同高,有圈足者圈足较其他圆器略高。青白釉呈色佳者泛湖蓝、天青、粉青,也有白中泛青、泛灰、泛黄者。施釉方式仍为蘸釉,但施釉较满,圈足露胎较少。平底者施满釉后旋修刮釉,防止粘黏。釉层较厚,遮盖胎体旋修痕迹,器内模印纹饰者也因此常漫漶不清。纹饰以模印为主,题材有游鱼、莲池、团花、缠枝花卉、海水摩竭、婴戏等,多施于圆器内底及内壁,纹饰繁缛而布局规整。装烧方式为一器一匣,垫饼、垫圈、支垫圈等垫烧具形制多样。碗、盘、盏、碟等小件器物用漏斗形匣钵装烧,筒形匣钵装烧壶、罐、灯等大型器物。由于匣钵装烧较高较密,多在匣钵之间支垫垫坨,防止粘黏及倾倒。

岭垌窑与城关窑、中和窑从器类、器形上看,均受景德镇湖田窑的强烈影响。B型盏、B型碗、B型盘、B型碟较为流行,是湖田窑常见器类。其中B型盏,尖唇、斜直壁、内壁刻划花、内底心有一平坦的内底或缩成小圆圈、圈足较小的特征与湖田窑B型斗笠碗相似;Ba型碗、A型碟分别与湖田窑B型撇口碗、BaIII型碟较为相似;上腹曲,下腹折收的B型盘、B型碟等,都是北宋晚期至南宋时期常见的器形[11]。但岭垌窑不见湖田窑的刻划花纹,而流行模印的席地、珍珠地、锦地的折枝或缠枝花卉、海水摩竭、荷塘游鱼等广西地区北宋晚期至南宋时期典型纹饰。因此,该窑址的年代应在北宋晚期至南宋。

4.土东窑址

土东窑以烧造青白瓷为主,器形有碗、盏、盘、小盏、罐、壶等。胎质较细密,由于温度控制不佳,釉色青白中常泛青灰、青黄。器壁较薄,内底及圈足较厚,利坯修胎痕迹明显。施釉方式为蘸釉,器内满釉,外壁釉不及底,多至下腹,少数至圈足。装饰有刻划花、模印等。刻划花多见在外壁以“半刀泥”手法刻菊瓣纹(或称“折扇纹”),亦有少量于器内刻划或篦划纹饰者,多不可辨,模印见席地缠枝花卉。装烧方式为一器一匣,器底以垫圈、垫饼等间隔。

土东窑址已不见北宋至南宋时期流行的叠唇碗,斗笠碗、盏,折腹盘、碟等,Ab、B型碗为新见器型。Aa型碗从器型和外壁刻划莲瓣纹的装饰技术来看,与广东河源宋元时期瓦窑岗窑址III型碗较为相似[12],但模印席地缠枝花卉纹又延续了藤县中和窑、北流岭垌窑等北宋晚期至南宋窑址的装饰风格。根据以上特点,土东窑的年代应晚于前述窑址,约在南宋晚期。

(二)发现意义

广西宋代瓷窑可大致分为以漓江—洛清江—柳江沿线为主的桂北青瓷窑系及以浔江—郁江—北流河为中心的桂南青白瓷窑系[13]。然而经过系统调查、发掘及刊布的资料不多。北部湾地区是青白瓷窑场分布的中心区域,仅有桂平窑、藤县中和窑、容县城关窑三处刊布资料,其余窑址情况仅能从相关研究中窥见一二。本次调查为了解广西地区宋代窑址生产技术发展及其产品流通提供了实物资料。

伟杨窑、岭垌窑、土东窑三处窑场时代相继、风格各异,是广西青白瓷窑场不同发展阶段的体现。伟杨窑是早期青白瓷窑场的代表,受制瓷技术影响,釉色泛灰蓝,器形较单一,处于广西青白瓷烧造技术的早期阶段。岭垌窑器物轻薄精巧,釉色青白莹润,纹饰繁缛精美,是广西青白瓷烧造技术鼎盛时期的代表窑场之一。土东窑器物则较为粗率,胎体稍厚、纹饰潦草,亦不见北宋晚期以来流行的斗笠碗、折腰式圈足盘等器形,风格迥异于北流河流域的青白瓷窑址,反映了广西青白瓷技术的衰落。顺东窑的发现,则为北宋早中期青瓷窑场的分布提供了新的资料。

广西区内宋代遗存发现较少,目前尚未见到出土伟杨窑、顺东窑和土东窑产品的报道。而北流河流域是青白瓷窑场的集中分布区,其中北流岭垌窑、藤县中和窑、容县城关窑等几处窑场规模较大,窑炉数量多、烧造时间长,瓷器质量较好,除满足本地居民的需求外,产品流布范围较广,桂北的桂林旧城、临桂钱村遗址、河池,桂西百色阳圩营盘遗址、横山寨旧址,桂东贺州钱监遗址等均有出土[14]。

冯先铭先生认为宋代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江西等沿海地区瓷窑的大量出现与宋代瓷器外销有直接关系[15]。西沙群岛、东南亚、非洲等地沉船、遗址中发现了若干具体窑口不明确的瓷器,研究者常以釉色或窑系进行划分,概称为“广东青瓷”“景德镇窑系青白瓷”“华南瓷器”等[16]。有学者曾推测,这些瓷器中应当有北部湾地区的青白瓷产品,可惜由于资料发表有限,未能得以证实[17]。本次调查所获窑址资料的发表,在扩充学界对广西宋代瓷器的认识之外,更期为外销瓷窑口的判定、深入研究外销瓷产地的经济、文化背景、区域文化交流与互动等问题提供更多可资参考的资料,丰富各地区参与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认识。

1.伟杨窑址窑炉Y1窑床铺垫堆积(东—西)

2.岭峒窑址Y20窑床铺垫层(西北—东南)

3.桂平罗秀伟杨窑址采集器物残片

1.桂平蒙圩顺东窑址采集器物残片

2.桂平蒙圩顺东窑址采集器物

1.A型盏(16BPL采︰5)

2.Ba型盏(16BPL采︰1)

3.B型盘(16BPL采︰8)

4.C型盘(16BPL采︰12)

5.A型碗(16BPL采︰19)

6.B型碟(16BPL采︰17)

(附记:本次调查得到桂平市博物馆、北流市博物馆、容县博物馆、藤县博物馆、钦州市博物馆、防城港市博物馆、浦北县博物馆的帮助,在此谨表谢忱!)

调查、整理:韦莉果 程立文

绘 图:韦莉果 余朝臣

执 笔:韦莉果

[1]本文述及的广西北部湾地区,主要涉及北部湾沿岸、西江及其支流浔江、北流河及武思江流域等范围,包括北海、合浦、钦州、浦北、防城港,玉林、北流、容县,梧州、藤县,贵港、桂平等地。

[2]陈小波:《广西桂平古窑址调查》,《中国古代窑址调查发掘报告集》,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195-200页。

[3]资料暂存桂平市博物馆。

[4]历年发掘、调查资料暂存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

[5]a.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繁昌县文物局:《安徽繁昌骆冲窑遗址2014年发掘简报》,《文物》2016年第3期;b.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繁昌县文物局:《安徽繁昌柯家冲窑遗址2013~2014年发掘简报》,《文物》2016年第3期;c.刘新园:《景德镇湖田窑各期典型碗类的造型特征及其成因考》,《文物》1980年第11期。

[6]同[5]a、b。

[7]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桂平宋瓷窑》,《考古学报》1983年第4期。

[8]a.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全州县文物管理所:《全州古窑址调查》,《广西考古文集》,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85、87页;b.周世荣、郑均生主编:《衡州窑与衡山窑》,湖南美术出版社2012年,第40、50-53、63、64、192页。

[9]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容县城关宋代瓷窑》,《考古学集刊》第5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264-276、284页。

[10]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藤县宋代中和窑》,《中国古代窑址调查发掘报告集》,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179-194页。

[11]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镇民窑博物馆:《景德镇湖田窑址1988~1999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7年,第77、89、136页。

[12]刘成基:《广东河源东埔古窑址调查》,《南方文物》1997年第3期。

[13]a.韦仁义:《广西古代陶瓷综述》,《民族艺术》1990年第2期;b.郑超雄:《广西宋瓷窑初探》,《学术论坛》1981年第5期。

[14]a.同[10],第179-194页;b.同[9],第264-276、284页;c.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等:《广西临桂县钱村遗址发掘简报》,《广西考古文集》(第二辑),科学出版社2006年;d.李珍、刘康体:《百色市阳圩宋代营盘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2005》,文物出版社2006年;e.彭书琳、陈左眉:《广西贺州市铁屎坪钱监遗址的试掘》,《考古》2006年第8期。

[15]冯先铭:《三十年来我国陶瓷考古收获》,《故宫博物院院刊》1980年第1期。

[16]叶文程:《宋元时期景德镇青白瓷窑系的外销》,《景德镇陶瓷》1989年3、4期合刊。

[17]郑超雄:《广西宋代瓷窑初探》,《学术论坛》1981年第5期。

猜你喜欢

匣钵青白底径
寿州窑瓷器里的碗
辊道炉中匣钵对磷酸铁锂冷却效率影响的热仿真分析
废匣钵粉加入量对堇青石-莫来石质耐火材料性能的影响
江苏溧阳子午墩土墩墓D1发掘简报
流年
KING CABBAGE
还喧嚣都市一个“青白”
关于陶瓷色料生产中匣钵选用的几点建议
繁昌窑匣钵特征及“上”字铭功能分析
江苏省无锡市城南遗址瓮棺墓葬发掘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