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许昌出土唐代石刻档案研究

2018-08-20陈文利

档案管理 2018年2期
关键词:许昌唐代

陈文利

摘  要:唐故清河张子康为陈许军的一员,其墓志影射了唐末安史之乱所造成的两大弊端——藩镇割据和少数民族入侵。本文主要以张子康墓志为主,著力探讨唐政府平定淮西叛乱、沧景之乱,抵御吐蕃入侵以及施行防秋制度的具体史实。

关键词:唐代;许昌;张子康墓志;陈许军;防秋制度

张子康墓志,2006年春出土于河南省许昌县河街乡郭庄大队畅庄村南地。墓志青石质,长46厘米、宽44厘米、厚8.5厘米。志文阴刻楷书,凡21行,满行29字,共计501字,有界格。张子康墓志不见于文献史料记载,笔者现将墓志录文释读如下(“∥”表示换行),并进一步探讨其中所涉及的相关问题,不当之处,敬请方家不吝赐教。

唐故陈许军左控弦马军正将左清道率府率充防秋∥厢虞侯驿马关镇使清河张公墓志铭并序∥公讳子康,字公近。望茂清河,后为易州容城县人也。起家名族,文∥武相承,而迨于修。政府长史赠太子舍人讳觉生,节度押衙同节∥度副使先锋、都知兵马使、国子祭酒兼御史大夫讳令忠,而生公焉。∥乃天纵英姿,肃清间异,克绍前烈,不坠嘉猷。以孝悌立身,而仁∥义成已。壮年入仕而授职官,讨淮夷之庸功,伐沧景之劳绩。∥高仆射秉旄,陈许简以材能,爰署正将,布安人之术,陈礼乐之∥风,恪慎威,空廉让,施惠部伍,仰之明德,连帅敬之仁贤。翦残∥寇于东平,镇蕃戎于西境,边风晏静,虏塞无尘,洎乎周星,∥始终若一。奈何降于厥疾,药不瞑焉。以开成五年春二月魄生六∥日,正体奄终扵邠州西北驿马关镇之官舍,春秋五十有六。士∥卒恸而衰戚,元戎念而涕零。呜呼哀哉!择以其年秋九月∥二十七日,祔殡于许州城西廿五里白兔村北原大茔,礼也。夫人彭∥城刘氏,御史大夫讳如冰第廿女也。想形影而骨断,睹灵仪而心∥摧。哀号惟容,屠裂成疾。女闺娘子嗣子三人,孟曰从韪,仲曰从约,季曰从实。∥毁盈登途,护丧达许,泪滴成血。子羔方其孝也,兄监军押衙子筠,痛∥手足而夫坠,刳肝肠而何诉,思之泫然,并洒于地。呼匠刻石记于泉壤。∥其辞曰:已矣,张公出镇于蕃,去日征骑,驿马防关,义惟报国,∥志赴天颜。应宁狂虏,克定夷蛮,福善无应,祸盈其间。素车长路,∥丹旐翩翻,形影疑在,魂灵空远。孀妻嗣子,血泪成斑。

张子康墓志中不仅详细地记载了其世系、籍贯、仕宦经历、品行、子嗣、姻亲等,还记载其参与了镇压西北地区的反叛,这对于研究唐末中央王朝对西北地区采取的军事措施等方面有很大的学术价值。从墓志中可以看出,墓主张子康原为清河望族,今为易州容城县人。其卒于唐文宗开成五年(840年)二月六日,享年56岁,由此可以推断出其生于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年),历经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朝。张子康少逢乱世,直至壮年时入仕为官,曾参与了平定淮西、沧景两大藩镇,后又出兵镇压吐蕃的入侵,是中晚唐中央王朝处理中央和地方以及民族问题的缩影,具有重要的史料档案价值。

1《张子康墓志》记录了陈许军参与平叛沧景之乱的史实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等人与突厥、契丹、奚等少数民族相互勾结,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反唐战争。安史之乱的爆发严重削弱了唐王朝的实力,直接造成了唐末藩镇割据的局面,并引发了少数民族的入侵,是唐王朝由盛至衰的转折点。随着安史之乱的平定,唐政府为了收拢民心,任命在安史之乱中叛乱或者平叛有功的武将担任某一地方的节度使,致使全国各地节度使遍布。节度使起初仅领有兵权,无权干涉地方行政,后随着募兵制的推行,兵将之间形成了固定的隶属关系,其后唐政府逐渐允许地方节度使招揽士兵,并赋予了节度使自调地方兵食、任免管内官吏、总管内税征发等权力,使得节度使逐渐演变为“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1]的地方最高军政长官。直至中晚唐时期,各地节度使掌管了军、政、财等大权,拥兵自重,逐渐脱离了中央政府的统治,成为一方割据势力。忠武、淮西、沧景藩镇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

墓主张子康隶属于“陈许军”,陈许军设立于唐德宗贞元二年(786年)七月[2],“贞元十年(794年)夏四月丙寅,陈许节度使赐号忠武军”。[3]此后,忠武军所辖领州不断变化,但总体上仍以许州(今河南省许昌市)为治所,下辖许、陈(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二州。忠武军“素号精勇”[4],是唐王朝遏制、镇压割据藩镇的重要依靠力量。张子康“壮年入仕而授职官,讨淮夷之庸功,伐沧景之劳绩”,此时其具体被授予何种官职,我们无从得知,但应为职位较低之官。张子康积极参与到讨伐淮西及沧景两大藩镇的叛乱中,其骁勇善战,才能显著,因而得到了陈许军上层将领的认可,被提拔为马军正将。

张子康参与征讨的“淮夷”是指淮西镇。淮西藩镇设立于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5],其处于唐王朝的心脏地区淮河流域,是沟通南北运输的通道,占据了重要的战略地位。淮西藩镇先后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反叛战争,第一次动乱发生于建中三年(782年)至贞元二年(786年),节度使李希烈与河北诸藩镇之间相互勾结,自立为王,公开反抗唐政府;第二次动乱自元和二年(807年)始,节度使吴元济自领军务,意图摆脱唐政府的统治。朝野为之震惊,遂立即派遣精锐部队进行平叛。元和十二年(817年)七月,唐宪宗命李光颜充任忠武军节度使,他带领了忠武军独当一面,英勇杀敌,屡创叛军,迅速攻陷了蔡州,生擒了吴元济[6]。在各路藩镇兵力的支持下,历时四年的淮西叛乱终于得以平定。张子康出生于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年),其壮年时期才参与到平定淮西叛乱中,因而此处平叛的对象应是淮西节度使吴元济。

张子康随后又参与了讨伐“沧景”的战役,沧景即为沧景镇,又名横海镇,唐德宗贞元三年(787年)置,治所在沧州(今河北省沧州市东南),长期领沧、景(今河北省景县)二州。[7]沧景镇是唐王朝制约河朔地区强藩的有力支柱,与河朔强藩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进一步影响了唐末整个河北地区藩镇的格局。沧景镇在平定唐末藩镇叛乱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后期依仗自身强大的军事实力对抗朝廷,割据称雄。唐文宗宝历二年(826年)三月二十日,横海藩镇掀起了反叛斗争,《旧唐书》中记载平卢、魏博、卢龙、义成等藩镇参与了平定沧景之乱,未提及陈许军。张子康参与讨伐沧景之乱,其隶属于陈许军,由此可以看出部分陈许军将士亦参与了平定沧景叛乱。而现存的史料记载中,笔者未查阅到有关陈许军平叛沧景之乱的记载,张子康墓志对此加以补充,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2 从《张子康墓志》看唐末防秋制度的实施

安史之乱不仅是唐末藩镇割据的着火点,也直接导致了少数民族的大肆入侵。唐政府为了尽快平定安史之乱,不得不将河西、陇右、朔方诸镇精锐部队东调。西北地区军事力量的东调致使该地区军事防御能力寡弱,“曩时军营边州无备预矣”[8],吐蕃趁机进扰,不断侵占唐朝疆域,迅速占领了河西、陇右等州,一度侵占京师长安。当是时“凤翔之西,邠州之北,尽蕃戎之境”[9],吐蕃的大肆进攻致使唐王朝原先构筑的京西北边防线彻底崩溃,严重威胁到唐王朝的统治。随着安史之乱的顺利平定,唐政府随即将精力投注在解决对吐蕃的战略问题上,重建西北边防成为唐政府的首要之事。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加强西北地区的军事实力,以抵御吐蕃的不断侵扰,唐代宗审时度势,“集天下兵防秋”[10],相继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明确了防秋兵的屯驻地点、粮饷、任务、地位等问题,防秋制度逐渐建立和完善。

“防秋兵”即为唐王朝重建的西北边兵,其所发动的遏制吐蕃侵略的军事战略称为“防秋”。唐代吐蕃往往在秋高马肥、实力丰厚之时,趁机侵占唐王朝的领地,“及春多病疫退”,[11]因而“唐岁调关东之兵屯京西以防之,谓之防秋”[12]。所谓“防秋”,即唐政府在西北地区所设置的军事屯防制度,《旧唐书·陆贽传》中指出:“又以河隴陷蕃已来,西北边常以重兵守备,谓之防秋。”[13]“防秋”一词早在初唐时已经出现,但此时的防秋的对象主要是吐蕃、契丹、奚、东突厥等少数民族,直至唐代宗时期,防秋制度逐渐形成定制,防秋的对象逐渐转化为一个专属名词,特指吐蕃地区。防秋兵作为京西北藩镇的军事增援力量,在抵御西北民族尤其是吐蕃的入侵、强化边防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防秋兵的设立,维持了内镇与边镇、内地和边防的均衡,有利于强化中央政府的封建专制政权。

张子康“充防秋厢虞侯”,唐朝军队中常分左右厢分治,“厢虞侯”是指率领左右厢兵的长官,大多由藩镇的亲信武官担任,可见当时张子康得到了陈许军将领的信任,其属于防秋兵的将领级人物。张子康仙逝于唐文宗开成五年(840年),此时期唐王朝和吐蕃之间通过“长庆会盟”,初步达成了和平协议,结束了唐蕃之间长期对峙、和战不定的局面。但张子康“翦残寇于东平,镇蕃戎于西境”,可见虽然唐蕃之间大体上呈现出和平的局面,仍存在着分歧,吐蕃不可能完全臣服于唐王朝,一有机会便会趁机反抗。

3 结语

唐政府为了有效地管辖各地方以及抵御外族的入侵,于全国各地设置了诸多藩镇。后随着政治散漫、募兵制的逐步实行、节度使的权力扩大等原因,各藩镇逐渐掌握了地方军政大权。一些强藩不甘屈于唐政府的统治之下,纷纷起兵反抗中央政府,进而导致了唐末藩镇割据的局面。与此同时,唐王朝周边的少数民族例如吐蕃等趁机入侵中原,进一步削弱了中央政府的实力,致使中晚唐时期唐政府由极盛走向衰败。张子康墓志中不仅涉及唐政府抵御吐蕃的入侵,还记载了其率兵镇压沧景、淮西两大藩镇,彰显了唐政府在民族入侵、地方分裂问题上不妥协的态度。

参考文献:

[1][5][7][10](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4][11][12](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3][6][8][9][13](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猜你喜欢

许昌唐代
初到许昌
许昌诗群
神兮 魂兮——感怀于许昌水系建设和曹魏古城修复而作
许昌青春诗会
曹魏文帝“权都许昌”原因探析
辽代铜镜中龙纹样式初探
唐代卫尉寺职能考述
唐代女性服饰考略
唐代铜镜中的设计美学初探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