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于实践 长于实践 成于实践

2018-08-20孙胜利

档案管理 2018年2期
关键词:档案学基础理论特色

孙胜利

摘  要:《档案直接形成论》是一部生于实践,长于实践,成于实践,根植于中国档案工作土地上的专门系统研究档案学基础理论的著作,具有博采众长、继承创新,系统阐述、全面论证,全面梳理、实证分析,广征博引、写作创新等鲜明特点。

关键词:档案直接形成论;档案学;基础理论;特色

中国档案学研究已有80多年的历史,出版的档案学研究著作有很多。但是,专门研究档案学基础理论的著作并不多见,就是这不多见的著作,也多是舶来品的转述或移植。河南省濮阳市档案局刘东斌先生所著的《档案直接形成论》(河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4月出版),则是一部根植于中国档案工作土地上的专门系统研究档案学基础理论有新意、有创见、有深度的学术专著,也是一部由基层档案工作者所著档案学基础理论学术专著。

《档案直接形成论》是刘东斌先生“十几年来对‘档案直接形成(档案形成在前)观点思考与论证的结果”。[1]从1999年提出“文件是档案的复制件”观点[2]到2016年《档案直接形成论》的出版,屈指算来17年的时间,这种同“玄奘西行”一样的执着精神,目前在档案界并不多见。档案直接形成(档案形成在前)论的提出,既不是为了标新立异,也不是纯粹从理论到理论的推演,而是采诸家之长,在继承中的创新,又有全面系统的论证和实证分析。同时,《档案直接形成论》也是一部从实践来又到实践去的理论著作,它对于认识档案,研究档案学基础理论,指导档案工作,尤其是指导信息时代的电子档案管理都有着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

1 博采众长,继承创新

《档案直接形成论》中的许多观点不是来自作者的凭空想象,而是立足于档案工作实践,吸收采纳档案先贤们思想观点的基础上提出的。例如,《档案直接形成论》中档案的本质属性是原始记录性的观点是档案界的主流观点;档案是定稿的观点源于实践和陈兆祦关于“档案实质上都是指文件的定稿” [3]的认识;档案不是文件的转化物的观点源于韩宝华“档案不是文件的一部分”[4]的观点;档案形成在前的观点源于实践与丁志民的“许多其它记录形式部分地源于或派生于档案”[5]的认识和王岚的“档案之义先于文件”[6]观点的相互印证;档案是直接形成的观点源于吴宝康先生认为“档案是一切政治、经济、生产、管理、文化、科教等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產生的文字、图表、声像等各种形态和载体的原始记录性的文献信息” [7]的观点;归档是一项档案工作的观点源于王茂跃“从文书工作的内容看是归档(实质上是档案的移交),而从档案工作角度看,则不宜称为归档,而是档案的接收,属于档案的收集工作”[8]的认识。

《档案直接形成论》中每一章基本上都有对前人理论观点与认识的梳理评价,但又不是简单地梳理评价,对各家的观点,既不盲从,又不作简单的全盘否定,而是作实事求是的评点。力求做到取材详博,分析缜密,去芜存菁,吸收其合理的部分。

书中对各种理论观点与认识都尽可能地发掘其长处。不仅档案学界专家提出的有价值的理论观点被发扬光大,而且一些名不见经传的研究者和基层档案工作者所提出的有价值的理论观点与认识也得到充分的肯定并被合理地吸收。

同时,书中还采纳档案学界以外的诸家之长,扩大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的视野。但不是简单地借鉴、引进和移植别的学科的一些理论,更多的是直面档案学界之外对一些通用事物的认识,例如对文件的认识,档案界以外的认识与档案界的认识就有相当大的差距。而直面档案界以外的认识,对于解决档案界内的有关问题则有着积极的意义。

2 系统阐述,全面论证

《档案直接形成论》中档案直接形成(档案形成在前)的观点不是孤立的观点,而是一个全面系统的观点。全书从文件的概念、档案的概念、档案的本质属性、档案的形成观、档案学逻辑起点、档案的直接形成历程、档案实体、档案副本、收文不是档案、档案与文件的关系、档案与档案工作的关系、档案价值、档案与现行文件公开、电子档案管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与文件连续体理论等十几个方面紧紧围绕着档案直接形成(档案形成在前)的观点这一主线进行系统阐述,全面论证。

上述这十几个方面也是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方面,这些内容都在档案直接形成(档案形成在前)的观点下得到合理的解释,它们相互印证,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相互统一,融合为一个整体,统一在档案直接形成(档案形成在前)的观点之下。消除了“文件是档案的前身,档案是由文化转化而来的”认识下的一些档案学基础理论观点相互孤立,互不协调,甚至相互抵牾,支离破碎的现象。同时,也阐述了“文件是档案的前身,档案是由文化转化而来的”观点和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与文件连续体理论的缺陷。

3 全面梳理,实证分析

《档案直接形成论》中对有关档案学基础理论方面的前人理论观点与认识进行了全面梳理,全书对文件定义、档案定义、档案本质属性、档案形成观、档案学逻辑起点、档案起源、档案记忆观、定稿是否归档、副本、收文处理单、收文处理单该不该归档、档案与文件关系、档案与档案工作的关系、“归档”、文件双重价值观与档案双重价值观、现行文件公开理论依据、电子文件定义、电子档案定义、电子档案管理思想和理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文件连续体理论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梳理综述,梳理的这些内容就是一部浓缩的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史。看了这些内容就可以对我国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有一个概括的了解。

当然,《档案直接形成论》对有关档案学基础理论方方面面的梳理,并不是只为介绍各家观点,而是为了继承发展,去芜存菁,批判性地吸收各家观点的合理部分。《档案直接形成论》也不是纯从理论到理论的推演,除了批判性地继承和发展前人的理论研究成果外,还通过实证研究、案例剖析等方法来研究得出结论。例如,《档案直接形成论》从档案的实体——发文处理单这一微观的常见现象出发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提出“发文处理单是文件吗?发文底稿是文件吗?发文处理单、发文(文件)、发文底稿它们是一份文件?还是三份文件?实际上,发文处理单不是文件,也不是文件的一部分,如果是文件或者是文件的一部分,为什么不与文件(发文)一同发给收文单位呢?”[9]等疑问,并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得出档案不是由文件转化而来的,而是直接形成的结论。再如,通过对收文处理单的实证分析研究以及案例剖析,得出“‘收文档案中的主角是收文处理单而不是收文”的结论。[10]

4 广征博引,写作创新

《档案直接形成论》全书广征博引、材料丰富,几乎在每个章节,均有大量的材料来源。全书参考书籍达171种、期刊文献408篇。占有如此多的材料进行参考吸纳,这在以往的档案学理论研究著作并不多见,这也为《档案直接形成论》一书得出比较客观的结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档案直接形成论》在写作方式上也有所创新。由于该书厚重庞大,新观点、新认识也较多,为了便于读者阅读,该书在每一章的前面都写有“导言”,对本章的内容作概括性的阐述,在每一章的结尾都写有“本章要点”,对本章的主要观点作简要阐述,既可以使读者快速了解本章内容,也便于读者熟悉本章相关的观点。另外,该书采用平民化的语言,平铺直叙,没有诘屈聱牙的文字和哲学化的理论术语,使大多数档案工作者都能很容易地读懂其内容。

当然,本书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对档案学逻辑起点的研究没有完全展开,有些单薄。再如,书中有些内容重复或重复引用的現象,虽然说必要的重复是需要的,但是,还是应当尽量简洁减少重复。

总之,尽管《档案直接形成论》存在一些不足,但是瑕不掩瑜,综观全书,它确实是一本生于实践,长于实践,成于实践的创新著作,同时也为档案从业者推开了一扇观察认识档案的新窗口。书中处处体现着作者长期从事基层档案工作的实践积累与潜心研究档案学基础理论的心得,汇集了作者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成果,是作者理论联系实际在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总结,值得一读。

参考文献:

[1]刘东斌.档案直接形成论[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6:1.

[2]刘东斌.档案实体是什么——从定稿归档谈起[J].中国档案,1999(6):37-39.

[3]陈兆祦.档案工作全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6.

[4]韩宝华.档案与文件关系新论[J].档案与建设,1995(9)20-22.

[5]丁志民.档案信息观[J].档案工作,1985(1):16-20.

[6]王岚.从“策书”“笔削”看先秦两汉的档案思想——我国古代档案称谓探源[J].档案学研究,2000(1):9-15.

[7]吴宝康.档案学研究中的一些想法[J].档案学通讯,1996(3):12-13.

[8]王茂跃.文书工作与档案工作关系新探[J].山西档案,1996(2):22-23.

[9]刘东斌.档案直接形成论[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6:48.

[10]刘东斌.档案直接形成论[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6:264.

猜你喜欢

档案学基础理论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李达与党的基础理论建设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关于档案学会工作的几点思考
历史主义是档案学不变的灵魂和宗旨
——《魂系历史主义——西方档案学支柱理论发展研究》述评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中医基础理论设计性实验的探索与实践
“理、情、技”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运用
中医基础理论说课设计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