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叶锦添艺术成长之路探索

2018-08-17周静维

速读·中旬 2018年7期

周静维

摘 要:香港虽说是一个中西文化冲击较高的城市,但从本质上讲,叶锦添的成长氛围依旧带着浓浓的东方传统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已经植根于他的心中,影响了他的眼光和喜好。所以在叶锦添后来的作品中可以寻找到浓郁的传统色彩,展现出了以中国为基础的东方意象的精髓。

关键词:叶锦添;成长历史;艺术发展;艺术理念

1967年,叶锦添出生于香港的一个普通家庭。“那时真是一无所有,晚上一家六口只能挤在双层木板床上入睡。”对童年回忆时,叶锦添依然面带微笑,“智慧是被生活逼出来的。童年时我没有发表意见的习惯,只是喜欢想象,个性比较自闭,和别的孩子不太一样。”年少时期的叶锦添喜爱画画,于是找机会跟当设计师的哥哥学习画画,使得他的绘画天赋在学校中崭露头角。大学攻读于香港理工学院的摄影美术专业。通过学校的图书馆,他查阅了大量关于西方艺术的资料,特别对现实主义和达达主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专业的学习让给他掌握了绘画和摄影的技能,奠定了他用视觉语言去表达艺术理念的基础。

也正是由于香港中西文化碰撞的强度,使得香港包含着世界各地的文化。外来的人口使香港成为一个带有世界各地的文化、语言、艺术的集合体。这样一个呈现出复杂多样性的文化氛围,开阔了叶锦添的眼界。但他并不局限于香港这一地域的学习,大学毕业即求学西方。通过学习西方写实性较强的绘画、雕塑等艺术,他掌握了古典绘画和雕塑作品中的服装、帽子、发型、装饰品等造型艺术,为他之后的服饰设计提供了真实的参照和想象的空间,加深了他对西方艺术的认识。西方对于古典文化的传承引发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

他说:“我对传统艺术的自觉性研究,开始于大学毕业后的一段时期。当时的香港对传统的理解几乎是空白的,传统只是陈旧与死板的代名词。在那个时期,外国文化才是主流,人们都向外国先进的文化靠近,而远离自身文化。”

叶锦添意识到中国人偏离本土文化,会失去民族特色。如今强盛的西方艺术正是传承了其自身的优良传统才具有当今的影响力,这使他领悟到本土艺术的重要性,东方艺术如果要寻求发展必须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灵感,要增强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自觉性。

1986年,由于徐克的赏识和引荐,叶锦添开始与电影结缘,在吴宇森导演的《英雄本色》中担任美术指导。关锦鹏导演的《胭脂扣》引起了他对古典主义艺术的兴趣。这样一个外表充斥着西方文化,内心深层却是以东方文化为主载的年轻人,向内心深层的探索的欲望被唤起,他开始吸取古典世界的养分,逐步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可惜香港当时的电影市场只以经济利益为向导,难以实现叶锦添追求的艺术理念和风格。

于是叶锦添奔赴台湾,得益于台湾创作空间的丰富、自由和多元,他接触了具有中国古典意蕴的京剧,并深深着迷。1992年罗卓瑶的《诱僧》给了他大胆结合中西方文化的机会,在形式上将西方电影和东方戏剧融为一体,在精神内涵上将西方现代的氛围植入中国古代的生活环境之中,中西结合,古今交错。这一次的成功尝试,使他获得了金马最佳美术设计。叶锦添沉迷于舞台艺术,多有佳作产生,如与吴兴国合作的《楼兰女》,与林怀民合作的《罗生门》,并打开了国际合作的大门。他在林怀民的身上看到了一个东方艺术家如何凭借个人实力获得认可。林怀民曾对叶锦添说:“去尝试你不熟悉的东西。”不拘泥于熟悉的环境中反复地运用单一的元素,其实这正是叶锦添的个性。他穿梭于各类的表演艺术之中,与创作者们交流思想。沉浸在东西方深厚的文化背景下,对传统的渴求欲望和对现代的探索欲求,周而复始,使他获得了艺术创作的原型和散发灵感与创意的新技能、新语法、新空间。

1999年,李安的《藏龙卧虎》激发了叶锦添积蓄已久的艺术感染力,这部充满东方审美意象的影片,让叶锦添作为华人的身份,第一次获得了奥斯卡的认可,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美术奖以及英国影艺学院“最佳服装设计奖”。成就了叶锦添的艺术创作的颠峰时期。他将工作的地点从台北搬到了北京,收到大量的合作邀请。冯小刚、陈凯歌、李少红、陈国富、吴宇森等知名导演都向他伸出了橄榄枝,于是《风声》《新版红楼梦》中充满文化气息的影视服装展现在大众面前,《赤壁》《夜宴》等大型史诗般的创作更是带领中国电影走进国际的视野。

他的创作追求远远不限于此,除了电影、电视、戏剧,更是涉及到服装、绘画、摄影、文学、广告各个领域:

2002年,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举办第一个个人服装展“时代的容颜”,在法国舉办“红—叶锦添之艺术”展览,在荷兰皇家歌剧院展出自己的所有领域的创作——“新古典主义”。

2004年,担任雅典奥运会奥运闭幕礼与即将举办奥运会的北京的授旗仪式的美术与服装的主设计师。

2005年,在美国举办“中国红”的个人装置艺术展览。

2007年,在北京举办个人艺术展“寂静·幻象”。

2008年,以“水竹园”参与迪奥60周年纪念服装展。

2009年,在北京举办“art on location”为主题的“无忧”大型装置展览。

2010年,与美国剧场大师罗伯特·威尔逊合作大型现实舞剧“郑和1433”。

同时,叶锦添还对绘画、美术设计、文学和摄影方面有所感悟和思考,以中、英、法、西等多种语言出版了《不确定时间》“ROUGE LART DE TIM YIP”《流白》《寂静·幻象》《神思陌路》《繁花》《中容》《赤壁:电影美术笔记》等十余部作品,从多个艺术领域和表现形式上展示他的新东方主义理念。

更为重要的是,他通过这些艺术作品的创造以及演示,给世界展示了一个真实的东方形象。这也是他推崇“新东方主义”的美学思想的目的。力求通过传统意象和现代审美、东方哲学思想和西方表达方式的结合,打造出让现代人更易接受的东方艺术之美。为东方本土艺术的发展寻找一条合理、合时、合地的出路。

参考文献

[1]叶锦添.赤壁:电影美术笔记[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

[2]叶锦添.神思陌路[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

[3]叶锦添.神行陌路[M].北京:背景美术摄影出版社,2013.

[4]王双,胡晓婷,李昌菊.错彩镂金,芙蓉出水——叶锦添服饰艺术设计的东方美学风格[J].艺海,2011(8):105.

[5]李瑞.《卧虎藏龙》的美术设计风格刍评[J].电影文学,2011(21):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