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走在孤独中的浪漫主义诗人

2018-08-16魏慧仙

校园英语·下旬 2018年4期
关键词:华兹华斯孤独自然

魏慧仙

【摘要】威廉·华兹华斯是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诗歌主题以描绘自然和探讨人性为主,但字里行间透出的孤独意境又引人深思。本文从孤独与自然,孤独与美以及孤独与快乐三个方面简单探讨了诗人对孤独一词的认识,表达了诗人独特的思想和情怀,再现了诗人积极的孤独观。

【关键词】华兹华斯;孤独;自然;美;快乐

威廉·华兹华斯是19世纪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掀开了英国诗歌历史上崭新的一页。由于他一生中对自然无尽的爱,又被誉为“自然诗人”,自然无疑成了他几乎所有诗作的主题,在他笔下,自然不仅仅是山川、河流、树木、岩石、湖泊等,自然有着其道德价值以及哲学意义,他认为,自然是神性的,是上帝和宇宙的外在表现。而他绝不仅仅是一位风景诗人,风景诗只是华兹华斯诗歌表面层次上的一部分,在他的诗中,诗人更是通过笔下形形色色的人物来探讨人性,这些人物往往是乡野村夫和幼童,他认为,只有这样纯洁的人才有资格和自然、和上帝进行直接交流。尽管自然和人性是他诗歌的两大主题,他的很多诗作里还有着其他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孤独。只有在孤独中,诗人才能听见自然的声音。

华兹华斯诗歌中“孤独”一词随处可见,事实上,一些诗歌的题目就直截了当地表现了诗人孤寂的情怀,比如《孤独的割麦女》、《我独自飘荡像一朵流云》、《她住在人迹罕至的路边》、《我在陌生人中孤独旅行》等,而他的诗歌中也大量使用表达孤独的词汇,如”single”, “secluded”, “alone”,“lonely”, ”solitary”等,在这些词的烘托之下,他笔下的大山、湖泊、花草、树木等都被笼罩在了浓浓的孤独气氛之中。但是,他笔下的孤独不仅仅指自然景物,也指人。华兹华斯本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以孤独者的身份出现在诗中,把自己比作“独孤的流云”,而他笔下更是描绘了各种各样孤独的形象:割麦的高原少女(Behold her, single in the field, yon solitary Highland Lass!), 被解雇的士兵(He appeared, Forlorn and desolate),坎伯兰的老乞丐(He sat, and ate his food in solitude./He travels on, a solitary man), 独居孤岛的圣·赫伯特(He dwelt in solitude)等。

孤独一詞常常给我们消极厌世的感觉,而华兹华斯因为自己的政治态度又被归为“消极派诗人”,所以常常有人认为他笔下孤独的景色和人物正是他本人孤独内心的真实写照,或许诗人内心是独孤的,但绝不是消极的,他对于孤独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

一、孤独是联系人与自然的纽带

华兹华斯赋予其笔下的自然以人的特性,他将自然分成两类,物质的自然和精神的自然。物质的自然总是孤独而又静谧的,宇宙万物在悄无声息中变换,大自然在不知不觉中四季更迭;精神的自然就更显孤独了,华兹华斯认为,精神的自然就是上帝,是万物的主宰,他神秘而又安静,但却时时刻刻地影响着整个人类,诗人想要通过物质的自然达成与精神自然的和谐,而这个途径正是孤独。孤独是自然的性格,相反,喧嚣是繁华世界的表征。在诗人眼中,人类世界如同战场,但人们却趋之若鹜,为名、为利。在这个战场上,人们拼得头破血流,哭声、喊叫声、打闹声不绝于耳,但人们终会在自己创造的战场上自我毁灭,所以,诗人正是厌倦了这种喧嚣和人们毫无意义的争斗才选择避世而居,以求在安静的湖区觅得一方乐土,同时也想通过自己的诗歌来呼吁人类回归自然,诗人自己在自然的怀抱中获得了安静和平和,他相信,人们也可以通过自然的洗礼变得圣洁和永恒。

由于对法国革命深深的失望,诗人最终选择退居湖区,安静地创作,所以确切的来说,他应该是个隐士,他的孤独不是逃避不是消极厌世,而是一种生活方式。曾写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我国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称得上是我国最著名的隐逸诗人之一了,他们的诗歌都表现出田园风格,也因此常常被拿来作比较,虽然二者归隐的原因不尽相同,但却都选择了孤独,在孤独中将自己的诗情画意寄予山水之中,在淡泊恬静中追求与自然的交流和契合。

对于华兹华斯而言,自然界中的万物不仅是人们所处的环境,更是能够与之进行情感交流的伙伴。在诗作《致雏菊》中,诗人曾写道:

在这个大千世界里,既然

我无事可做,没什么可看,

雏菊啊!我又来和你闲谈。

诗人把雏菊拟人化,他试着和雏菊交谈,在这所谓的“交谈”中,他们“同呼吸”,诗人更是在雏菊的陪伴下变得欣喜和愉悦。同样在《致杜鹃》中诗人也在与“细语频频”的鸟儿愉快地交谈,在《致一只小蝴蝶》里,诗人想要和蝴蝶“说说阳光,聊聊夏日”。在诗人看来,孤独是通往自然的途径,是体味和感受自然的基础,只有在孤独中,他才能尽情地与自然交流,只有在孤独中他才能注意到和波光斗舞的水仙,才能听到远远的田野间那割麦女的歌声,方能感知自然万物的窃窃私语。

二、孤独是发现美的途径

华兹华斯笔下的大自然被笼罩在无尽的孤独之中,在他看来,自然之美正在于它的孤独和静谧,比如湖边微微舞动的水仙,森林深处独自开放的雏菊,还有花园中默不做声的蝴蝶,所有这些景物之美都源自于它们的孤独。在十四行诗《写于威斯敏斯特桥上》中,华兹华斯描绘了初秋之际,从泰晤士河上的威斯敏斯特教堂眺望伦敦城的景象,伦敦城还在沉睡,一切都是那么的宁静,映着朝阳的第一束光,诗人赞美到“大地再没有比这儿更美的风貌”。

而当我们走近自然、静静感受它的孤独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被它的美所感染,像那山谷中孤独的割麦女,她弯腰割麦的身影是如此的美丽,她回荡在幽谷中的歌声是如此的迷人。再比如,在另一首名诗《她住在人迹罕至的路边》中,诗人描写的是一位普通的苏格兰少女,她独自居住,无人赞美也无人爱怜,但是她孤独的身影在诗人眼中却“好似一朵幽静的紫罗兰,在青苔石边若隐若现!又如一颗靓丽的星星,卓然闪烁在茫茫天宇。”

另外,人们只有在孤独中才能将自己的审美能力发挥到极致,是孤独打开了人类发现自然之美的眼睛,因此,只有当诗人像流云一样孤独漫步的时候,他才能发现金色水仙之美。然而,嘈杂的世间让人们渐渐失去了这种与生俱来的审美力,世俗之人往往沉醉于世间的繁华与喧闹而忽视了人世间最本真最纯美的东西,也许诗人正是由于感受到了这一点,才想要通过自己的诗歌唤醒人们,让他们回归自然,感受自然之美。

三、孤独是创造快乐的源泉

面对孤独,大部分人会选择逃避或是消极对抗,但是对于华兹华斯,他认为孤独是创造快乐的源泉,所以他拥抱孤独,并享受孤独带来的欢愉。于是,当诗

人独自坐在家中,看到房间里的桌子、椅子、天花板和地板都突然變得死寂,但是那一刻,他却说“我独自一人,快乐地独处”。在一次夜间漫步,诗人被深深的孤寂包围,内心却为此欢呼:

我不用四顾,孤独对我不语,

我却能听到、感到它的存在。

哦,快乐的时刻!

可见,在诗人看来,快乐由孤独而得。所以诗人赋予其笔下的很多人物同样在孤独中感受快乐。《傻小子》中的智障小孩儿强尼,独自骑马迷失在深夜的树林中,心中却“好不欢喜……快活,快活,快活的强尼”。在《我独自飘荡像一朵流云》中,作者写道:

我久久凝视——却未能领悟

这景象所带给我的精神至宝。

后来多少次我郁郁独卧,

感到百无聊赖心灵空漠;

这景象便在脑海中闪现,

多少次安慰过我的寂寞;

我的心又随水仙跳起舞来,

我的心又重新充满了欢乐。

诗人在看见水仙的那一刻并“未能领悟这景象所带给我的至宝”,而是当诗人孤独的时候,才深深体会到水仙带给他的无尽快乐。在诗人的另一首名作《丁登寺》中,诗人五年后旧地重游,看到记忆中的那些山、水、绿树、果园、炊烟,不经写到:

当我独居一室,

置身于城镇的喧嚣声,深感疲惫之时,

它们却带来了甜蜜的感觉……愉悦的感觉。

是水仙,是大自然界的万物给了诗人慰藉,更是孤独让诗人在安静中品味了这无限的欢乐。诗人将自己深爱的自然万物封存于记忆中,然后在孤独的时候,静静体味这欢愉的一刻。

因此,华兹华斯不仅是自然的诗人,也是孤独的诗人,他在孤独中与自然相伴,在自然中获得心灵的净化。孤独在华兹华斯的诗歌中有着积极而又深刻的意义,在孤独中,人们得以与自然交流,在孤独中,人们方能感受真实的美、体味纯粹的快乐。

参考文献:

[1]Gill,Stephen.William Wordsworth the Major Works Including the Prelud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1984.

[2]白建霞.华兹华斯诗歌中的“孤独”意识[J].浙江:台州学院学报,2014.

[3]苏文青.华兹华斯诗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华兹华斯孤独自然
自深深处
An Analysis on William Wordsworth’s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分析华兹华斯的自然观
圈套里的个性化讲述
从《山河故人》看贾樟柯的变化与坚守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
The Study of “The Daffodil” from Cognitive Persp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