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英美文学中的戏剧性独白传统

2018-08-16蔡永菁

校园英语·下旬 2018年4期
关键词:戏剧性英美文学

蔡永菁

【摘要】在早期的英美文学著作中,戏剧独白是一种比较独特的文学艺术展现方式。在英美的诗歌中往往应用此种独特的呈现方式,来划分第一人称和诗人,对人物的内心活动展开深入挖掘与描绘。本文将主要围绕戏剧性独白的概念和特征展开分析,并对其三种表达方式展开深入探讨。

【关键词】英美文学;戏剧性;独白传统

引言

因为戏剧性独白重视说话者的语言来展现其内心的感情和人物的特点与个性,展现力非常细腻,所以,在英美文学中备受广大诗人所青睐与运用。在小说范围中,此方式同样获得了普遍推崇。历经数百年的进步,戏剧性独白在英美文学中产生了影响深远的传统文学。

一、戏剧性独白的概念与特征

1.戏剧性独白的概念。The dramatic monologue(戏剧性独白),是英美诗歌还有其余有关的文学著作中应用的独特的文学艺术的展现形式,基本是英语文学自身固有的一种关键的方式。在中世纪后期,即现代英语诗歌的传统诞生时,戏剧性独白便已产生。在以后英语诗歌的不同进步时期,均能发现诗人运用此种独特的展现形式写出大量经典作品。一直到维多利亚时期,戏剧性独白的创造所谓登峰造极,可称之为彼时最为盛行的展现形式,最具活力的诗歌方式。从此以后,戏剧性独白由于其特殊的艺术效果与表现方式,被英美诗人所青睐且获得了普遍应用。直至二十世纪,基本任何英美诗人均利用此种诗歌方式,并且,戏剧性独白同样对小说等其余文学方式的文学著作也形成了深远影响。历经数年的飞速发展,现代戏剧独白对英美文学也形成了较大影响,这也让戏剧性独白此种文学方式有了更大进步趋势,变成英美文学的一项传统。即使在各种时代下,大量诗人描写的戏剧性独白各有千秋,然而其可以说是它们间仅有的相同点。现实中,利用术语的文字涵义便可推测出此种文学方式的属性。戏剧是让舞台上的人物自身展开展现,独白通过第一人称展开直接描述。因此,可以说戏剧性独白把戏剧性与抒情进行有效结合。

2.戏剧性独白的特征。客观性。这是戏剧性独白的显著特征,同样也是戏剧独白的第一特征,文学创作中的独白往往是通过第一人称的口吻来叙述事情经过的,这便让文学作品具备相应的主观形式,然而这并不说明作者自身的主观意识。要把作者和独白人予以隔离,独白人本身的所有均是客观性的,即使有几率在理念与思想中和作者是相同的,亦或是人物的本身就来源于作者,但这并不能转变戏剧性独白的客观化的属性。例如《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一文中,其便被视为戏剧性独白的代表作,即使主人翁是以作者为模型展开塑造的,但独白人是脱离于作者以外的人,因此,具备客观化。

双重声音语言。所谓双重声音语言,具体是说独白人和作者是单独的两大个体,然而独白人的声音中潜藏着作者的发声。这一特征显现在不同阶段的作品内。例如在《我已故的公爵夫人》一文内,在此作品中人们不但能清晰的听到独白人的声音,而且还能感知到作者的发声。这是潜藏在一层声音内的中间声音,具备潜在性,而非和抒情诗那种禁止展现作者的感情,体现作者的声音。此种双重声音让文学创作变得赋有艺术色彩,同时为人们创造出一个巨大的联想空间,让其自身通过联想,针对作品展开深入了解。类似于英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勃朗寧写的文学著作,诱人陷入沉思,同时迸发出大量各种各样的看法,在文学届中引发了广大学者的激烈探讨。

二、英美文学中戏剧性独白的三种形式

1.关于抒情诗。最开始深入阐述戏剧性独白属性的便是勃朗宁,其对戏剧性的研究与应用简直呈现痴狂的状态。在其作品中,有几篇用戏剧性提名,比如《戏剧性抒情诗》、《戏剧性田园诗》、《戏剧性代言人》还有《戏剧性浪漫传奇和抒情诗》。其对“戏剧性”这一词汇的循环应用并非是无意,而是自身对诗歌的一种认同。特别是在其创作的《戏剧性抒情诗》内,对戏剧性独白的属性描述的已非常明朗。其觉得即使诗歌在展现上视为抒情化的,但是其实质却归属于戏剧性的。因此,第一人称描述的成为虚拟人物所说,而非创作者所言。在此以后,其创作中仍然利用这一理念,充分表明勃朗宁对戏剧性诗歌的青睐与肯定。在其写作生活后段的《戏剧性田园诗》中,其深入确定了故事是通过表演人员所展现的,而非自身创作描述的。不难发现,戏剧性独白和抒情诗最明显的差别在于说话者的身份。如果诗中有清晰的踪迹或者论证展现说话人并非诗人自身,便可认定此诗是戏剧性独白,否则则是抒情诗。不同时期、不同诗人写下的戏剧性独白展现的特征是有所差别的,但其依赖这一相同点,这同样是戏剧性独白的实质与基础。

2.关于信体诗。此种诗体是一种采用第三方与其来展现自身的思想情感、被遗弃的困惑和哀怨、对爱情的思索还有对生命的唏嘘等等。在英国文学历史中,占据主要位置的包括戏剧性书信体独白。在《屋大维娅致安东尼》文章中,屋大维娅为爱人安东尼写下信件,说出自身疑问,不清楚自身做了哪些错事致使其对自己没有了感情。此诗高潮部分体现在屋大维娅的疑惑,展示出丈夫不爱自己的根源原来是自己的庸俗。比如:著名诗人邓恩创作的女主人公为爱人写信时这样说道:我轻抚着自己,就像轻抚着你,我抱着我自己,吻着我的手指,审视镜子中的自己,我轻声呼唤你,但当我要亲吻你时,眼泪却模糊了镜子和我的眼睛。此诗描写出了缜密、暧昧之情。

在理性环境下,诗人对怨诗即使不抱幻想,但对书信体式却也不会抗拒。在《艾罗莎致亚贝拉的信》这部代表性的信体式中,作者与主人公间的间距变成此戏剧性独白的重点。此诗利用宗教和人性的联系,理性的阐述了对问题的研究。因此被称为戏剧性独白的关键传承者。

3.关于怨诗。怨诗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体裁,诞生于古希腊时期。其重点在于利用一个固定角色、人物来表现死亡、别离、失恋等负能量情感引发的抱怨情愫。文艺复兴的兴起,戏剧性独白便得到了深入发展的契机,怨诗的数量获得大幅度的提升,渐渐涌现了大量典型诗人,例如:托马斯·莫尔、莎士比亚等。这一阶段的怨诗展现主一个主要的特征,也就是诗人不利用历史人物为独白者,便让其展现出较大联想空间,呈现的思想更为广阔。

直到18世纪开始,诗人们重视的热点自单体逐渐变成集体,将重心放在了对实际社会的关注上。所以,怨诗此种格局也随之不再受新古典主义文人所运用。但是伴随浪漫主义活动的组织,怨诗又获得了深入发展。所以,理想环境下的怨诗基本均是浪漫主义趋势亦或是相关文人所著。在感情的展现方面,怨诗开始宣传外国风情,愿意把印第安人、黑人视为独白者。另外,独白者的身份导致了作者和独白者间的间距渐行渐远。比如《波斯牧歌》一诗中,用波斯人当做独白者,描写说话人埋怨自身的空虚,显露出其远离女友的真正因由。还有另一篇比较著名的代表作《弥留的印第安人》,用濒临死亡的印第安人为独白人,针对西班人入侵者予以嘲讽。说话人表面看近乎笨拙,其实用敏锐的眼光不刻意的嘲讽了天主教徒心中的信仰模式。到十八世纪后期十九世纪初期时,伴随浪漫主义活动新奇浪潮,大量诗人也随之参与了怨诗的创作队伍。例如:拜伦的《恰尔德·哈罗德游记》、雪莱创造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骚塞写的《不再与死人为伍》等等,均是以和作者有较大差别的人当做独白人展开描述的,属于当时的代表性诗人。

三、结论

综上所述,历经了多个世纪的不断发展,戏剧性独白在英美文学著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对其的进步也造成了深刻影响,是英美文学著作中不容小觑的核心构成部分。其是一种关键的文学传统,对人物的建设也有着非常显著的作用,提升了作品总体的艺术水平,让戏剧性文学得到持续性、连续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关欣欣,张杰.英美文学中的戏剧性独白传统[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06):44-46.

[2]贺海燕.英美文学中的戏剧独白传统研究[J].黄河之声,2016(23): 138-139.

[3]潘婷.试论英美文学中的戏剧独白传统[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5,12(02):38-39.

猜你喜欢

戏剧性英美文学
长春花蓝+玉米黄
戏剧性CIRCUS
试析音乐剧《悲惨世界》中音乐的戏剧性因素
浅析英美文学的精神价值和现实意义
浅析学习英美文学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效率影响因素及对策探究
英美文学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模式探析
英美文学作品译介的小众化和多元化的出版思考
不可思议的面具舞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