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联—顺应理论视角下口译中文化障碍语境分析

2018-08-16王静

校园英语·下旬 2018年4期
关键词:口译关联语境

王静

【摘要】口译员作为交际双方的桥梁,需要在口译这样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消除交际双方的文化障碍,从而实现交际目的。因此,笔者将以关联-顺应理论为基础,分析口译中文化障碍形成的原因,指出语境有助于克服口译中的文化障碍,从而促使双方交际的成功。

【关键词】文化障碍;口译;关联-顺应;语境

一、引言

在实际口译中,我们往往会遇到一些口译障碍,包括在获取信息的听力过程中,会存在语音障碍,词汇障碍,特别是一些缩略词的理解,其次在译员的笔记阶段,也会遇到障碍,特别是一些信息量大的内容和数字的笔记,以及译员自身的心理障碍。还有就是文化方面的障碍,前四个障碍都属于译员在专业能力方面的缺陷,稍加以专业方面的练习是可以客服的,而文化障碍则是一个不能通过短期的培训和练习就能够克服的,却又在口译过程中,造成的困扰也是最大的,那么如何克服这些障碍?尽管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理论给予了分析,却存在一些未解决的问题,首先,对于在处理文化障碍时要尊重原文特色,还是以译语听众的理解为重,存在分歧,还有就是在遇到没有准备的,突发的文化障碍,如何抓住其主要含义,进行译语产出,保持口译的流畅性,未给予说明,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从这方面对口译中的文化障碍给予进一步的分析。目的在于,帮助译员能够高效准确地处理这类文化障碍。

二、文献综述

1.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分析口译中的文化障碍。王东洋《跨越英汉翻译中的文化障碍》,承认了翻译中文化障碍的客观性,认为英汉词汇在文化信息和内涵上的异同以及译者本身容易受到母语文化的影响,以及不同文化的思维方式都会导致翻译中文化障碍的存在,特别是一些本民族中的谚语,俗语等。因此作者呼吁译者不仅要具备广播的语言知识,同时也要具备广播的文化知识,这样才能运用两种语言实现两种文化的沟通。江华珍《英汉文化差异与英汉翻译障碍》一文中,指出英汉民族的语言在价值标准,审美取向,文化征象,地理环境及生产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导致了英汉翻译中的文化障碍的产生,我们对语言具有敏锐的感受力和高超的表达能力,增强对文化共同之处的掌握度,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从而克服翻译中的文化障碍。石磊在《浅析口译中的文化障碍》中,提出造成了译员在进行汉英两种语言的口译时遇到了文化障碍的原因,提出了译员要想克服这种文化障碍,必须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以上文献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学者对于文化障碍形成的原因给予了分析,但是对于如何克服这些文化障碍,只提出要注重译员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在后来的学者中,开始关注这个方面,不仅说明了什么是跨文化意识,口译者具备这种意识就可以恰当把握翻译尺度而不受文化差异的负面影响。而且还提出了加强译员的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方法。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并不是短期就可以实现的,而译员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要包括对各个因素的关怀和关注,更加说明这种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修炼过程,但是对于指导具体的口译实践效果就不那么明显了,显示出了其局限性。

2.从目的论分析口译中的文化障碍。何秋睿在《从目的论视角谈记者招待会口译中的文化障碍的处理》一文中,分析了译员在记者招待会口译中的角色,并运用目的论的三大原则指导记者招待会口译中的文化障碍。在目地法则的运用中,作者指出在翻译口译中的诗歌或俗语等时,要以交流为目地,也就是要把重点发在说话人的本意传达上,即使会失去原文的美感。连贯法则的运用中,指出产出的译文必须在目的语的文化交际环境中有意义。也就是努力让听众理解。忠实性原则指翻译要全部忠实于原文。

他们都采用目的论作为理论指导口译中的文化障碍处理,能够针对具体的口译实践给予指导。但是,作者提到一旦文化障碍出现,口译员应该更偏重于听众的理解,不惜牺牲原语的文化特色,尽管它提到了忠实性的原则,却并没有给予三个原则同等的关注,他忽视了口译活动,特别是记者招待会上的口译活动以及导游口译,不仅仅是要帮助交际双方完成信息的交流,同时也在宣传各自的文化,如果译员在处理由这些词引起的文化障碍时,只重视意义的传达,会导致文化特色的传达的失败,

3.从异化的角度分析口译中的文化障碍。王丽思也在其《口译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及应对策略》一文中,提出把一种异质文化倒转过来,通过翻译进入另一种文化,这中间不能没有冲突,而这种文化的冲突则必然给译员造成文化障碍。作者提出译员在处理这些文化障碍时,要尽力使听众欣赏到原讲稿所特有的异国情调和所蕴含的文化信息。使自己成为文化交流的桥梁。

朱明炬《浅谈英汉互译中的文化障碍》中,提出译员要注重原语文化的了解,精心研究原文, 创造性地表达, 使译文读者“在其自身的文化框架中去正确理解译文的意思并尽可能多地吸收原语的文化养分这样才能减少在其理解原语文化上的文化障碍。

尽管这些学者从异化的角度出发,重视原语语言所包涵的原语文化,相对于目的论一味的強调译语听众的理解,忽视原语文化特色,有了进步,但是却也存在着问题,口译有其特有的性质,即瞬时性、现场性,这给译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必须能够对于原语的信息迅速的做出理解,并进行译语产出。也就是说,如果按照以上学者所说,在异化的指导下,重视原语文化,使听众能够感受到另一种文化所蕴含的特色,那么无形中给译员增加了额外负担,必然会影响其译语的产出速度,这样显然不符合口译实践中对于译员的要求。

三、关联-顺应理论的语境观与口译中文化障碍处理

1.关联-顺应模式与口译中的文化障碍。关联一顺应模式认为,语言的理解和使用是一个关联顺应的过程,即语言的选择和运用是交际双方寻求关联、顺应的过程。“翻译是译者关联一顺应翻译语境的选择活动”,也就是说关联顺应是对原语和译语翻译语境的关联顺应。译者的语言使用选择是对翻译环境程度的选择,同时选择是多维度的关联顺应与顺应性的选择,包括文本、文化立场、文本意义再现及信息加工等,而且选择具有跨语言、跨文化的特征。对于口译中词汇、语句和语篇层面中的文化障碍,译员在处理时,是要尊重原语的文化特色,还是侧重译语听众的理解,完全采用异化的方式,该模式认为,译者站在原文作者和译文听众中间进行跨文化交际,译者在正确认知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之后,以译文听众的认知模式和他们进行交际。译者调动其所有的认知图式并发挥自身的主体意识在原文的认知语境中寻求最佳关联,以及在译文中以变异、协商、顺应的方式进行语言选择。也就是说,关联顺应策略要求译者具备与原语讲话者相同的背景知识,尽可能挖掘文化内涵,达到准确地理解,顺应选择恰当的译语来重构原语信息,从而填补听者认知的空白。因此,口译员一定要领会每次口译的交际意图,根据不同的目的来选择恰当的口译策略。如果口译的目的是让听者领会原语,顺应译入语的文化习惯,口译时不必保留原语的形象;如果口译的目的是体现原语文本的文化背景,让听者了解异域文化形象,领会其语用隐含意义,可以采用异化策略。

2.关联-顺应理论的语境观与口译中的文化障碍。关联-顺应理论,认为语言使用就是不断的做出语言选择的过程,是语言中各种关系动态变化、相互顺应的过程。从这个视角,口译可以看做是一个意识凸显的动态顺应语境,选择语言结构的过程。也就是说,语境是语言交际的中心,是语言顺应的重要一环。语境关系的顺应就是指交际语境的顺应和语言语境的顺应。如果只是把词语的含义放在大的文化中,只能获取它的基本含义,而其确定含义还需要译员顺应原文的语境,这样才能正确把握原语信息,成功的克服口译交际中的文化障碍,

四、总结

关联-顺应理论视角下,认为口译中文化障碍产生的原因,是由于译员本身不是译者不是原语发言人意向受众或不具备原语发言人意向受众的认知语境。因此,译员要想克服文化障碍,就要不断地丰富自己对于原语发言人认知语境的认识,首先要通过对于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的顺应,把握引起文化障碍信息在当时情景中的确切含义,再要结合当时具体的语境及交际目的,决定以译语听众为主还是以传达原语文化特色为主或是两者结合的方式,进行译文的产出。当然本文的分析也存在问题,权当抛砖引玉,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投身到从语境来分析对于口译中文化障碍的处理。

参考文献:

[1]杨平.关联顺应模式[J].外国语,2001(6):22-24.

[2]何秋睿.从目的论视角谈记者招待会口译中文化障碍的处理[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论文选[C],2011.

[3]江华珍.英汉文化差异与英汉翻译障碍[J].湘南学院学报,2004.

[4]莫敏.从释义理论的视角分析了涉外高技能人才的跨文化翻译过程[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2.

[5]石磊.浅析口译中的文化障碍[J].现代企业教育,2008.

[6]朱明炬.浅谈英汉互译中的文化障碍[J].武汉冶金科技大学学报, 1998.

[7]王东洋.跨越英汉翻译中的文化障碍[J].锦州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猜你喜欢

口译关联语境
语境与语境教学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奇趣搭配
拼一拼
对中国口译近25年来的研究综述
智趣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浅谈口译笔记重要性及功能
跟踪导练(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