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事,好商量

2018-08-14魏蔻蔻婵琴

特别文摘 2018年6期
关键词:商量事情语境

魏蔻蔻 婵琴

马未都先生曾讲到“中国人是一个不懂得商量的民族” 。细想一下,的确如此。我们都是以“告知”“交代”的单向方式,缺乏双向的交流商量意识。

商量,是彼此在某个事情上提出各自的想法,然后在此基础上磨合、妥协,最终达成共识、彼此理解。但在当下的大环境中,无论工作还是生活,往往缺乏“商量”的语境。

人与人之间,若缺乏“商量”,很多问题和矛盾就会出现。比如,乙频繁需要甲在工作之余帮着订购午餐。事实上,甲可能已经有了不满,但他始终忍着,没有说。乙完全不知道甲对他不满。甲默默希望有一天,乙会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但是话没挑明,乙完全不自知,以为这是正常的模式。直到有一天,甲突然爆发,各种抱怨:“你一直在占我便宜,利用我,我们以后绝交……”

到最后乙都可能觉得奇怪,为什么你不尽早提出,却到最后,各种讨伐,弄到不堪的地步。

要是这类事能有所商量地开始,最后的结果肯定会不一样。

不仅仅普通的同事关系,包括父母与孩子、伴侣、朋友间,若能做到“有事,好商量;有话,好好说”,那么,人与人之间也能避免不必要的误解与隔阂。

只要是个明白人,都会乐意接受商量后的结果。这样避免了感情的冲突,也增强了情感的交流与信任,还维护了自己意见的权利。商量,其实也是个人维护发言权和建议权的过程。就中国人的习性来说,习惯以沉默应对事情,总是希望自己所做的事情,对方能看到。

比如,日久见人心,希望我做的,能得到你的认可;我的付出和牺牲,你能感动并有所回报。其实,这种期待,落空的可能性很大。与此同时,我们放弃了表达所愿所想的发言权。没有得到别人的理解不说,自己也会在期待中患得患失。

有时人们不愿意去沟通,可能是害怕被拒绝,害怕自己做得不够好,被对方忽视。但事实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听到“不”这个信息并不是坏事,它也不意味某条路被完全堵死了。这恰恰有可能是一个谈判的契机。因为你听到“不”,就代表了某种关注,也就有了排除“不”的可能性。如果被拒绝,你可以再去追问一个原因,或者换个方式解释和表达,找其他方式来突破。

此外,商量的方式和程序,比目的重要。你不能以你目的是好的,来捍卫你程序的不正确。很多时候,我们只要认为这是为别人好,就完全不商量,而是簡单粗暴地命令或告知。

成人对待孩子,无论学习或工作,习惯以“为他们好”而自居。有些毫无商量,基本上是无尊重的交流方式与态度,给人以粗暴感的同时,更容易激发孩子的逆反和封闭。

无论家人还是朋友,语境有了交流,互动就会更有生机;世事有商有量,更能贴近彼此心性,产生默契。它们都是在寻求某种好的发展动机。

(摘自“微蔻WeiKoKo”微信公众号 图/游飞扬)

猜你喜欢

商量事情语境
商量
和人商量办法多
你会和别人商量吗?
学会商量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跟踪导练(三)2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
好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