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造访约旦河西岸

2018-08-14康夫

特别文摘 2018年6期
关键词:阿拉法特汽车站约旦河西岸

康夫

到访者在拉马拉(巴勒斯坦中部城镇)下车后看到的第一样东西,便是汽车站对面的涂鸦墙。一溜低矮的砖墙上刷着脏兮兮的白石灰,上面画着戴阿拉伯头巾的小布什和慈爱的圣诞老人。圣诞老人一手拿糖果,一手紧紧抱着怀里的巴勒斯坦小男孩。

拉馬拉是西岸政治中心,我们并不是常来,但这里有阿拉法特墓。市区东北角一片荒凉,走过几栋没完工的水泥坯房子,一片杂草地,一堆垃圾,问路,两个法塔赫士兵用手一指:那边。再绕过一段矮围墙,就是阿拉法特墓。没有苍松翠柏,也没有菊花环绕。

不用门票,不用安检,只要存包。没有阿拉法特的照片,也没有塑像,只在门口用阿拉伯语刻着阿拉法特的简单介绍。白色的石板路走进去,右边是飘扬的巴勒斯坦国旗,左边是一丛鲜花,灵柩安放在正前方一间小小的玻璃房子里。白色石棺前面是三个花环,后面是两个站得笔直的法塔赫战士。相比于世界上其他那些“国父”们辉煌和庄严的陵墓,阿拉法特的安息之地是如此简单、朴素、不起眼。

纪念馆旁边是巴勒斯坦政府所在地。来回走了几遍,没有看到像样的建筑,只有散落在工地和杂草间的低矮的两层小楼。不像一国首脑所在地,更像一片没完工的烂尾楼群。路上没有半个人影,不过各个路口都站着持枪警卫。说是站岗,实际上既无岗亭又无站台,士兵们只是在水泥路上踱来踱去,互相聊天消磨时间而已。我们惴惴不安地穿过一个又一个哨卡,压根没有士兵上来盘问,更没有人拦住我们,就这样一路畅通无阻地走进了巴勒斯坦“中南海”。这里住着的,就是以色列的宿敌们了。

“中南海”旁边,是一些美国、日本的教会或NGO援建的学校,门口的小书摊上摆着许多阿英双语的读物,从《简·爱》《双城记》到《时间机器》《化身博士》都有,15谢克尔一本。过了学校,就是难民营。经过几十年的定居,西岸难民营房屋齐备,人们并不住在电视新闻里常见的帐篷当中,难民更多的是一种政治身份。难民营附近有几个非常拥挤的农贸市场,人来人往。

如今算得上是太平时节。既然和平只是两次战争间的间隙,那就更要好好珍惜,活在当下。这一点与以色列的风声鹤唳相差甚远,聪明绝顶的犹太人总是为明天可能发生的危险而忧心忡忡,昼夜不安,为了消灭“安全隐患”一次次展开“先发制人”的军事行动。这些先下手为强的胜仗并没有给以色列人带来和平和安全感,造成的创伤大概反比真正受到恐怖袭击还要大。

在以色列,我每次坐公交车都不幸跟一堆扛冲锋枪的年轻士兵挤在一起。不要说进汽车站这种敏感地方,就是进商店、咖啡馆、餐馆、图书馆,都得开包检查。与之相比,在巴勒斯坦街上大可以左蹦右跳地甩着膀子走路,从不会被警卫拦下,上哪儿去都不用安检。在耸人听闻的恐怖之地约旦河西岸,生活起来倒比在以色列轻松得多。

(摘自“豆瓣阅读” 图/刘昌海)

猜你喜欢

阿拉法特汽车站约旦河西岸
My City
收葡萄
浅析汽车站基层党组织如何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
乌鲁木齐高铁国际汽车站投运
囚犯日
打回去
以官员否认毒死阿拉法特
巴勒斯坦人怀念阿拉法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