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翻译批评的主体

2018-08-08马丹妮

读天下 2018年7期
关键词:主体

摘要:本文阐述了翻译批评者的构成,分别为以翻译评论家为主主体的双语专家式和以读者为主体的读者反应式,并介绍了二者在翻译批评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作用,重点说明翻译评论家应具备的具体条件。翻译批评怎样进行与批评者处于一个怎样的位置息息相关。因为不同的位置體现不同的视角,而这种视角直接影响批评者对翻译作品的评价。研究翻译批评,不能忽视翻译批评者的主体特性。

关键词:翻译批评;批评者;主体

翻译批评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并运用一定的方法,对某一译作所做的评价。翻译批评者是翻译批评的主体。他本身的资格和条件对于翻译批评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翻译批评的方法是主体因素的外化和表现,翻译批评的操作程序则是主体批评功能的实现过程。翻译批评怎样进行与批评者处于一个怎样的位置息息相关。因为不同的位置体现不同的视角,而这种视角直接影响批评者对翻译作品的评价。研究翻译批评,不能忽视翻译批评者的主体特性。

翻译批评者可以站在不同的位置上,从不同的角度审视批评的对象:他可以站在读者的位置上,也可以站在译者的位置上,还可以置身局外或身兼读者、译者二职;反过来,翻译产出和接受过程中的两个主要参与者,即译者和读者,甚至隐身于原作后面的原作者,也都可以以批评者的身份出现进行批评,成为翻译批评的主体。在翻译批评的过程中,由于受原作者译者、读者以及间接对译的影响,翻译批评者由两种形式构成,分别为以翻译评论家为主主体的双语专家式和以读者为主体的读者反应式:

一、 双语专家式

在了解双语专家式翻译批评之前,应首先了解双语专家应具备的条件。(1)翻译评论家应精通两种语言及相关文化,在翻译评论中,依据职业的角度和个人的习惯情况各不相同。翻译家的语言自然也偏向于应用的方面,而语言本身的研究和鉴赏也依附于应用,当然作家的语言也偏向于应用,所以翻译家对两种语言的驾驭能力是至关重要的;(2)懂得翻译方法并具有鉴别,翻译家懂得的翻译方法,自然是精于技巧和权变,为翻译评论家懂得的翻译方法则在于识别写进书中的技巧,以及能够获得的效果;(3)具有相当的文学鉴赏力,好的译文和差的译文的产生,往往并不在于译者的译笔高低,更重要的是在于译者的文学修养;(4)对于原作的译作要有研究,对于翻译评论家而言,在同等水平的情况下,即在语言、文学、翻译等方面能力和眼光同等高低的情况下,相对于译者的水平和所花费的精力而言,研究译作和原作越透彻,则评价的权利和资源越有利;(5)同情心和理解力,所谓同情心并非指伦理上的怜悯同情弱者,而是指交际学上的“同感理解”,这种能力或品质之所以对于文学翻译评论特别重要,就是因为它不仅涉及对于作品的完整理解,而且关系到对于人性的深刻把握和对于研究对象的充分尊重;(6)超越与达观态度;(7)评论者的风度。而双语专家式翻译批评则是通过译文和原文的严格比较进行评论。在通常情况下,这用翻译批评被认为是具有较高的学术性和严谨性的。以翻译的准确性为考察标准,不以读者的阅读感受作为重点考量范围。这种双语专家式的翻译批评类型多用于学术性论文和法律法规文献学术性较强的专业领域,关于古代书籍的翻译也是双语专家式翻译批评类型的典型例子。

二、 读者反应式

读者反应式翻译批评主要是从读者的角度出发,以读者作为批评主体的情况。长期以来,翻译批评的权利一直被翻译家所“垄断”,翻译家认为译文是从属于原文的,如果进行翻译批评活动就要先阅读原文,将译文与原文对比之后再批评活动。没有阅读原文的情况下,只看译文进行翻译批评,就是脱离了原文,是片面的。在当今市场为主导的出版业中,读者反应式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不仅仅只有双语专家才有评价译作的资格。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阅读需求量也随之提高,国外的书籍翻译成汉语版的数量也是与日俱增。但是各个国家存在文化差异,单单依据书中内容,逐字逐句严谨的进行翻译,只能使译作晦涩难懂,使读者丧失阅读兴趣,更起不到各国文化传播,作者与读者精神交流的目的。但是如果将读者的阅读感受放在首位。在翻译的过程中将始终内容与我国阅读习惯相结合,提高读者的阅读代入感,使读者体会到书中的魅力,才可以最大限度地体现出一本书的价值。

总而言之,既然我们承认翻译批评主体的多样性,那么就不能要求批评者都像双语专家一样写出标准模式的评论,就应该接受普通读者根据自己的感受所写的一些评论。读者对译作的接受、认可程度不能不作为衡量译作的标准之一。

参考文献:

[1]王先霈.文学批评原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王宏印.文学翻译评论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马丹妮,吉林省延吉市,延边大学朝鲜—韩国学学院。

猜你喜欢

主体
论碳审计主体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多管齐下,主体评价小学生的习作
何谓“主体间性”
技术时代人的主体性迷失与出路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七项政策支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平面设计主体间性设计观初探
冯契对毛泽东的主体能动性思想的解读和阐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