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颜色构筑情感大厦

2018-08-07庞然

广西教育·A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教学设计颜色

庞然

【摘要】在教学《永久的悔》(语文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时,教师从文中反复出现的几种食物的颜色切入,设计“蓄情—悟情—抒情—导行”的教学思路,将学生带入文本情境中,实现学生情感的升华和思想的成长。

【关键词】《永久的悔》 教学设计 颜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6A-0106-02

《永久的悔》是季羡林先生在八十三岁时写的散文,文章情感深邃,虽然从表面上看是作者对小时候生活的回忆,其实表达的是对母亲的深深忏悔。文本篇幅比较长,如何展开教学引导,给教师提出难题,毕竟现在的初中生难以理解作者那种“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深情。文章主要写的是作者儿时吃过的食物,几种食物的颜色反复出现,为我们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线索、感受平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提供了教学切入点。

一、蓄情:快速定位,勾起学生情愫

教学伊始,教师出示问题:“季羡林先生在《永久的悔》中重点写了童年吃的东西,他共列出了几种颜色?分别代表什么呢?”学生快速找到相关词语:“‘白的,是指白面;‘黄的,是指小米面、棒子面饼、黄面糕;‘红的,是指高粱面饼。”教师继续引导:“这些不同颜色的食物成为季羡林先生永久的记忆,对于这些不同颜色的食物,作者和他母亲都能吃上吗?”学生阅读文本后总结:“季羡林小时候吃不上‘白的,‘黄的也很少吃,大多数情况下要吃‘红的。季羡林偶尔能吃上‘白的,还吃过黄面糕和月饼,但他的母亲从来就没有吃过这些东西,整天与‘红的高粱饼子打交道。”

在这个教学环节,教师让学生找出文中代表食物的颜色,因为学习任务很轻松,学生很快便完成了。这看似很随意的教学安排,实则教师别有用意。学生在寻找食物的颜色的过程中,心里会有所触动,为下面的教学引导做好了铺垫。“白的”“黄的”“红的”贯穿始末,是文章的线索,教师这样切入也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线索。

二、悟情:客观分析,触动学生心灵

学生在快速定位找到文中代表食物的颜色之后,其隐藏在内心的情愫已被勾起。但是由于所处年代不同,学生对季羡林的情感经历不能感同身受。儿时的季羡林,“白的”面粉是吃不上的,小米面或棒子面饼也很少吃,主食是“红的”高粱面饼。对于这些吃的东西,学生不太敏感。有学生认为,这高粱面饼应是很稀缺的,是不是很好吃啊?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让学生对“按照当时的标准,吃‘白的(指麦子面)最高……”一段进行客观分析,让学生明白,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白面是大家吃得最多的,所以大家不觉得白面有多好吃,但当时季羡林家里是吃不上白面的。教师让学生进行客观分析,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当时季羡林家里的贫困情况。

接着,教师继续引导:“当时季羡林的家庭是非常困难的,但他却受到了特别的优待,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学生寻找相应的语段,发现季羡林每天早晨能吃半个或者四分之一个白面馍馍,某年中秋节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饼给他吃,过年时他还能吃到黄面糕。教师追问:“季羡林能吃到‘白的和‘黄的,但他的母亲却毕生都与‘红的为伍,这体现了什么?”学生讨论后回答:“季羡林吃过各种颜色的东西,他母亲只吃过一种颜色的东西,这表明母亲将最好吃的东西都给孩子吃了,母亲疼爱孩子。”“季羡林母亲是伟大的,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这正是季羡林为没有尽到孝道而悔恨的原因。”

本环节,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时,特别强调了那个特定的时代,给学生的思维划定了一个时空范围,让学生正确认识到季羡林家的贫困情况。学生了解了季羡林的家庭状况,再去分析“白的”和“黄的”季羡林都吃过,可他的母亲却没有吃过,家里最好的东西都给孩子吃,自然对伟大的母爱有了深刻的感悟。

三、抒情:融入自我,升華学生情感

教师进一步引导:“季羡林的母亲是千千万万中国母亲的代表。正所谓‘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们如何能不为无私的母爱而感动呢?如果让你用一种颜色来形容母爱,你会选择什么颜色?为什么要用这种颜色?”学生思索片刻,回答:“我选择‘红色,季羡林先生的母亲整天吃的是红色的高粱,我认为她的心也是红的,像天空的太阳,给孩子带来温暖和光明。”“我选择‘白色。我认为母爱是纯洁的,像雪山上的白雪、天空中的白云。”“我选择‘金色。我感觉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当然比金子还珍贵,用金色最为恰当。”教师点评:“同学们说得非常贴切,都希望用最精美的语言来表达母爱。一位学者曾评价,季老这篇文章乃用‘红的‘白的写成,‘红的是血,心中淌着的血;‘白的是泪,沾湿稿笺的泪。我们从颜色角度来感知季老先生的‘永远的悔,仿佛看到了那‘鲜红的血和‘晶莹的泪。”

本环节,教师让学生用一种颜色来形容母爱,学生根据自身对文本的理解,给出了不同的颜色,而且对这些颜色作了进一步的解读。从学生表现不难看出,学生触动很大。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正是本课的重要教学目标。学生给母爱涂上不同的颜色,是学生情感与作者情感融通的结果。最后教师借用学者的评价进行总结,进一步升华情感。虽然教师在引导时没有说太多,但只要点到点子上,也会激发学生的情感。

四、导行:付诸行动,强化情感体验

本环节,教师先讲述自己母亲维持家计的一段场景,创设教学情境,而后引导学生回忆与母亲相处的点点滴滴:“我们每个人都是在母亲的呵护下长大的,在你从小到大的人生历程中,母亲做了哪些让你很感动的事?请尽情地表达出来。”教师给学生十分钟,让学生将自己的亲身经历与感受用语句写下来,而后各组派代表到讲台前朗读自己写的语段。这一拓展延伸环节,让学生在深刻体会母爱这一伟大情感的同时,也进行了读写训练。课堂最后,教师布置课后作业:“1.收集相关的表现母爱或父爱的诗歌或散文,制作一期手抄报;2.经常做孝顺父母、让父母高兴的事。”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教师要把这项内容适时融入教学中。在本课的教学中,由于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教师融入情感价值观教育并不突兀,很自然地让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并能付诸行动。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从文中几种食物的颜色切入,一步步引导学生加深情感体验。学生先是找到这几种颜色,而后对这几种颜色展开解读,厘清作者情感表达的脉络。学生用不同颜色来描绘母爱,不仅是对作者的认同,更是自我教育的结果。教师让学生回忆母爱并布置拓展活动,让情感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有形的颜色来构筑无形的情感大厦,这样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教师的良苦用心。

(责编 秦越霞)

猜你喜欢

教学设计颜色
调调颜色
秋天的颜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特殊颜色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