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的新机遇

2018-08-06任大刚

同舟共进 2018年7期
关键词:工业化城市化农业

任大刚

当年我为什么不愿留在乡下

1996年,我从上海的一所大学毕业,未听从朋友和同学的劝阻,既没有留在上海,也没有留在大城市成都,而是回到四川乡下的一所中学教了三年书,之后又回到母校读研究生。

这其实是一趟“有计划”的折腾。我从来就不曾打算一辈子待在乡下工作,它只是一个权宜之计。但这趟折腾却给了我很多思考。如果抛开我是“有计划”的折腾这一点,在上世纪90年代我作为一名大学生,一名新一代知识青年,不愿留在乡下的原因在于:

第一,生活困苦。不仅收入低微,单以工资收入论,与留在上海的同学有4倍左右的差距,而且这套体制几乎不能提供任何上升空间,所有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一生的指望就是调进县城,乡镇政府的工作人员也是如此。而体制外几乎不能提供任何体面的工作。

第二,第二,生活环境差。除了看电视、听收音机,报纸是滞后一两天的,也没有书店和图书馆。交通基础设施落后,长短途公交又脏又破,下雨天的乡村公路一片泥泞,无法穿皮鞋出门。至于住房,也十分差劲。

第三,想方设法脱离乡村是乡村各式各样年轻人的梦想,在这股热潮中,我只是一个特例,简直被人视为怪物。合乎人们期待的是,除了老幼,几乎所有青壮年都已赶往城市或在赶往城市的火车上。

第四,我也动过留下来的念头,但很快便自我否决。3年后我义无反顾地离开了乡村去上海考研究生。临行前,妹妹很惋惜,认为那毕竟是一份正式工作,此去前途渺然。我发了狠话,说谁愿意要?5000块钱卖给他!

今日乡村发生了哪些变化

时间过去了差不多20年,今日的乡村发生了哪些变化?

我大姑妈的两个孙子都是大学生,其中,大孙子在一家建筑企业上了两年班,回到家里,在自家茶厂忙于经营,小孙子大学毕业,也在茶厂忙经营。他们不需要再像我一样,奔波数千里到异地谋生。实际上,已经有不少村籍大学生在农村找到事做了,今日农村已经初步有了容留年轻人的能力。

第一,环境大为改善。这主要体现为几个方面:

一是交通环境。20年前到县城,基本依靠长途汽车,道路环境不佳;而现在主要靠私家车,道路经过重修和修整,平坦宽阔,去往省城成都也方便至极,个把小时就到了,并且新开辟的公路为数不少,尤其是乡村公路一直可以通到每家每户,机动车进出极为方便。

二是信息環境。20年前,电话线开始铺向农村,电话安装仍需花费不菲,安装电话的并不多;如今几乎每家每户都通了网络,网速奇快,从硬件上来说已不存在信息鸿沟。

三是人居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退耕还林使山地植被得到恢复,传统农业的进一步边缘化,使农耕地区的院落和公共空间逐渐树木葱笼。加之过去20年,民房得到进一步改造,卫生设施得到普遍使用,能源使用升级换代,以及家用电器的普及使乡居生活的舒适度快速提高。

第二,由于人口大量移居城市,农村人口减少,相对而言,人均的农业可利用开发资源增加了。

以耕地为例,工业化之前,至少80%的劳动力以农业为生,人均耕地面积大概只有一亩多一点,即便你有浑身气力,每个人也只能在一亩有余的土地上谋生。工业化之后,大部分劳动力离开农业,留下的每个劳动力所占有的耕地大大增加,单个劳动力的收益随之增加。

特别是目前很多农村地区,由于很多举家迁入城市,农村住房大量空关;此外,过去农业人口膨胀,一些并不适合农业生产的地区被开垦,导致生态几乎瓦解。人口迁走后,生态得到恢复,成为一种不可多得的景观资源,再开发价值大大增加。

乡村振兴的时代机遇

上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制度环境得到很大改善,但农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仍然堪忧,工业化和城市化仍是最主要的潮流,所有资源都在向大中城市流动,农村仍是被遗忘的角落。

2000年后,中央和地方逐渐有一些财力(包括农业税费减免和财政投入)投向农村的两个方面。一是道路桥梁,除了上面所提及的乡村公路的规划和硬化,其实还包括逐渐建成的覆盖全国的高速公路网,这些高速公路网绝大多数经过农村地区,从物理上把绝大多数的农村地区整合进全国市场,地理上的分割已不复存在。二是覆盖城乡的互联网已经建成,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信息壁垒已经拆除。

国家主导的这两种投资,为人员和货物自由流通创造了极大的便利,使地理环境无限复杂的中国真正成为一个统一、高效的大市场。

不仅如此,2000年后,劳动人事制度改革更为深入,个人身份更为自由,迁徙自由度总体上越来越大。一些列政策措施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那么,年轻人愿意去乡村发展吗?自由市场条件下,人往哪里流动,主要是受经济利益驱动的。当然不排除有人意图的是其它利益,但趋向经济利益肯定是主流“价值观”。

今天中国的乡村是否有经济利益可图,有发展前景?回答是肯定的。

比如土地,在一些特大城市近郊,由于农村人口几乎全部城市化,现实的经济社会发展已完全突破原来农村劳动力平均分配土地的模式,在这种情况下,比如上海,一些城市白领回到农村开办家庭农场,一个家庭耕种一两百亩土地,收益并不比做白领少。前一段时间,也同样看到成都农村大学生毕业后去老家的农业合作社工作的消息。

比如农业旅游。在大中城市,由于交通便利化,现在短途旅游一般瞄准近郊农村,近郊农村可以提供城市生活所稀缺的安静的环境、干净的空气、有机蔬菜、青山绿水,要把这些优势整合成为符合城市居民喜闻乐见的消费品并卖出去,需要更高的眼界,更为时尚的观念,而这些,必须是年轻人才能做好的事业。可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方兴未艾的市场。

再比如养老产业。中国城市化发展太快,城市设施并没有充分考虑老年社会的实际需要,总体而言,大多数城市并不适合养老。而大量农村地区由于基础设施趋于完善,加之地价便宜,更适合个体、家庭和机构养老,且这些都将提供相当的就业机会。

此外还有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物流业的高速发展,电商的全覆盖,使地方特色农产品面向全国市场成为可能。

一言以蔽之,今日中国农村已经有能力提供新兴的就业机会。这些就业机会不是农业社会自发成长出来的就业机会,而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溢出效应使然,也就是说,它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产物,名为乡村振兴,实际是工业化、城市化在农村的延伸。历史表明,没有进入工业化、城市化的后半段便开始进行乡村振兴,注定是一厢情愿,不会成功的。

然而这样的发展阶段也注定了乡村振兴可以容纳一部分青年就业,但不会太多,就业的主体还是城市,并且乡村振兴的就业还有一些自己的特点:

首先要求就业者有吃苦耐劳的品质,乡村就业不是办公室的白领工作,也不是流水线工作,往往需要在烈日下寒风里奔波,没有固定程式可言。

第二,它还需要开创性的工作精神,目前的农村并没有完备的就业市场,也没有完备的产业,很多只是开了头,初现端倪,后续需要大量的努力和开拓性思路,守成几乎没有出路。

第三,第三,不要想一夜暴富。几乎所有高收入行业,诸如计算机、网络、金融、房地产等,基本上都摆布在城市。与农业有关的产业,平均利润率不会太高,不大可能出现高收入行业。

第四,一个青年如果能在心底存下这些,那么农村兴许是一个出路;即使失败或发现不合适,也可以重返城市,城市应该敞开胸怀,欢迎他们的进入。

猜你喜欢

工业化城市化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