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新化奉家传统民居建筑中人文精神

2018-08-06李心昱院少楠

魅力中国 2018年20期
关键词:民居

李心昱 院少楠

摘要:民居是实用艺术的一种,奉家传统民居文化积淀了我国千百年来的建筑智慧。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越来越快,湘中传统民居不仅是一笔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和宝贵文化财富,而且是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可持续发展的物质资源和人文资源在尊重居民现代生活模式的前提下,探索出对现代民居的地域性改造手法,寻求现代民居表达传统地域文明的多种方式,给今天的新农村建设及村镇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奉家;民居;人文特征

湖南省新化县奉家山系是梅山文化的起源地,多民族少数民族曾在此繁衍生息,同时紫鹊界梯田也在此地分布,独一无二的人文、自然环境在民居建筑上留下深深的烙印。特殊的地形地貌使得该地区的气候温暖、湿润。春、夏两季的降水量较多,秋冬两季偏少,春夏之交雨量集中,素有“梅雨”季节之称。由于土壤环境和气候条件良好,比较适合植物的生长和繁殖。因此,湘中地区植被茂密,木材丰富,为当地的民居建筑提供了很好的地域性建材。为了适应气候条件,湘中地区的民居在建筑时充分考虑了上述情况,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建筑物的通风、隔热、防潮与采光,为我们留下了建筑生态性标本。同时,该地区矿产资源丰富,蕴含着丰富的煤、锑、铁矿石等,其中石灰岩和河沙,已经在建材和农业中广泛利用。湘中地区独特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形成了当地独特的居住文化。

经粟海等专家考证,《桃花源记》所描写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与新化县奉家镇的下团村的自然特征、人文历史和家谱记录貌合神符。这里曾是瑶人聚居的地方,大多数姓奉,世代相传的族谱证实他们是秦献公之子、秦孝公之弟——季昌的后裔,位于下团村的奉氏宗祠里供奉着这两位始祖的圣像。居住在这里的瑶人,在宋、明王朝的逼迫之下转为汉族,但现在依然中保留了许多传统的瑶族文化特质。村民好客,民风淳朴,依然保留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良好风尚。简直就像陶渊明亲临现场进行照相式的描述。经粟海等专家考证,《桃花源记》所描写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与新化县奉家镇的下团村的自然特征、人文历史和家谱记录貌合神符。这里曾是瑶人聚居的地方,大多数姓奉,世代相传的族谱证实他们是秦献公之子、秦孝公之弟——季昌的后裔,位于下團村的奉氏宗祠里供奉着这两位始祖的圣像。居住在这里的瑶人,在宋、明王朝的逼迫之下转为汉族,但现在依然中保留了许多传统的瑶族文化特质。村民好客,民风淳朴,依然保留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良好风尚。简直就像陶渊明亲临现场进行照相式的描述。

一、奉家传统民居的环境与建筑的关系

奉家民居所地的紫鹊界,地势高,环山皆是水田,一级级一梯梯依山而上,温暖湿润的气候加上潮湿的水田,使空气中的湿度更大。因此,奉家民居大都因地置宜,基本上所有的屋舍地基都是建筑在较高的石料地基上。房屋的顶部都是两面坡的硬山顶。民居建筑往往面田靠山,屋前空间十分宽余,往往是菜园,水塘或者前坪等,以便供居民们使用。

奉家民居一般是干栏式,山墙的建筑材料通常就地取材,一种是使用木材,另一种是用竹编夹泥墙,将山墙面的屋顶三角部分封闭起来,涂白色抹灰,白墙映衬着原色的穿斗式木构架,让人眼前一亮。建筑在做房屋排水和外墙保护方面对空间开阔一面做的特别宽,在廊下有两梁挑出,形成一个走廊形式的阳台,阳台与第二层的部分开敞空间相结合,形成一些储存或者晾晒的空间。开阔空间往往安排在房间的正中。第二层与第一层的墙面大部分使用木板框架封闭,墙面的上部分留空装窗框或者内嵌竹编夹泥墙。较老的建筑上木制窗框十分精美,较新的建筑则大多使用玻璃。两种时代的建筑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许多建筑在第二层木板墙上涂上橙黄色颜色,而第一层保留木头的颜色,有些则是在第一层涂颜色,第二层保留原色。这样建筑的山墙面就会呈现出三段式,外表美观大方清异秀出。

二、奉家传统民居建筑的特征

奉家镇所处雪峰山脉奉家山系,群山峻岭阻隔了恶虐的天气,山中的气候较为温和,由于周围水田密布,水塘小溪遍布,水系非常发达,湿气较重。此地的民居虽然没有在一层部分架空,但是整个建筑通过其它方式做得非常通透,便于通风。有的建筑将屋架露明、部分露明或者用竹条围合以代替木板,有的在二层的中间部分开敞,形成一个晒台,风从中间穿过,有的仅围合二层部分的一半面积或者全部做通透。总之一层以上的空间围合非常之自由,各家各户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对空间的开敞度进行不同比例的配置。而民居建筑周围发达的水系对调节气候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在炎炎夏日,从山上流下来的清泉给村落带来清凉。家家户户屋前屋后的水塘水渠不仅仅给生活用水带来便利,同时也利于建筑本身的保温隔热,具有较大比热容的水是调节建筑微环境的有利工具。

“人家迤逦见板屋,火烧硗确多畲田”。这句话出自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朝廷所命前来新化置县的官员章惇所作的《开梅山》。九百年后,诗句描绘的景致,我们在奉家镇仿佛还能依稀看见。奉家镇的村居,受到紫鹊界梯田的独特地理环境和古梅山文化的双重影响,呈现出一种古朴优美的形态,作为干栏式建筑的一类变种,以及多民族融合的建筑形式的典型,具有很高的研究利用价值。它们与周围无处不在的小水塘、小溪共同点缀在蜿蜒盘旋的紫鹊界梯田中,美不胜收、令人赞赏。

三、奉家传统民居建筑中的人文内涵

中国传统建筑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深远,《周易》是儒家经典,《周易》中强调的天地阴阳的风水理论,是我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理论。奉家建筑依山伴水,适形而止,完美的诠释了中国传统建筑思想中的人文内涵。其特征一个是群体的和谐性,奉家民居大多体现出严谨纵直的“中轴”理念、世俗的理性精神,并渗透进了传统的伦理精神;二是组合的内向性,主要表现为民居建筑中对墙的关注,如干栏式板屋中的防火墙,通过高高的翘檐折射出民族心理的内敛型和向心力;三是阴阳的融合性,中国建筑受到了《易传》为代表的阴阳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的影响,如“阴阳合德”、“中和”等,而在建筑的体量和尺度上则注意“适形而止”。

综上所述,古民居建筑不仅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也有很高的科学价值,是研究区域历史科学的实物例证,也是新建筑设计和新艺术创作的重要借鉴。因此,对奉家民居建筑中的人文内涵进行研究,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如何在开发、利用湘中地区古民居这一历史文化资源,在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的同时,对它们也进行有效的保护,这不仅仅是我们的政府旅游、文化、文物部门,也是旅游规划编制人员、乃至是整个旅游行业所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同时更是全社会都必须正视并且需要努力解决的重要课题。我们要依托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强力推进文旅商相结合,进一步增强旅游景观的观赏性和互补性。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和引力。要特别注重旅游与文化的结合,在保护、开发娄底古居民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整合资源,提升旅游的文化品位,推动娄底文化产业结构升级。

参考文献:

[1] 冯彝诤,李华.古村写意——穿行于古朴与精致间[J].建筑知识. 2001 (03)

[2] 王炳社.建筑艺术隐喻初论[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04)

[3] 张爱民.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中自然意识的表现[J].天中学刊. 2003 (05)

[4] 曾迪.奉家山瑶人遗址初探.[J].娄底:娄底师专学报,2004.

[5] 万里.宋代梅山峒蛮族属新证——以梅山奉氏家族为例[J].长沙: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0.

作者简介:李心昱(1996.5-),女(汉族),江苏苏州人。

本文受2017年度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资助。

猜你喜欢

民居
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措施
地方文化传承视角下的新型民居建筑设计
传统民居装饰元素与庭院建筑空间关系解读
谈油画家笔下的民居
古城中的巨大“印章”
这样来介绍民居建筑
传统民居与当代宅形结合点探析
这样介绍民居建筑
基于多元文化下的陕西传统民居建筑形态特征探析
特殊门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