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语文教学的研究

2018-08-06王茜雯

魅力中国 2018年20期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中学语文教学方法

王茜雯

摘要:语文学科是所有学科当中的基础学科,是贯穿学习生涯的理解性与应用性学科。然而近几年,语文教学陷入盲人摸象的境地是个不争的事实,这是一个学科的悲哀,更是母语教育的悲哀,久而久之,会导致我们民族文化的断层。[1]因此,加快语文教学的调整与创新,刻不容缓。本研究致力于分析当今中学语文教学的问题,从语文学科的特性出发探讨不同类别知识的教学方法,以期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方法;语文核心素养

随着新一轮教改的不断推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也是语文教科书修订的核心理念。语文的核心素养,就是语文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即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自我创造的能力。教师想要综合发展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就要针对语文的不同板块施以恰当的教学方式,用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辅助学生在语用,语法,阅读,作文等不同方面的学习,为学生的思维训练、文化理解与审美鉴赏打下基础。

一、因“类”施教,教学有专攻

(一)古诗词的教学。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高度凝练成果,对于中学生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有重要意义。然而,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并不容易,毕竟和当今的语法与语用方式有所不同。先说古诗词,它是高度形式化的文体,因此教师在给学生讲解古诗时,就要注意强调诗歌的平仄韵律。在当今中学的诗歌教学中,有的教师急于求成,就直接把分析诗歌的文体这一环节跳过,认为它既繁琐,又无用处。实则不然,当老师带领学生鉴赏诗句时,融入诗歌的格调韵律,可以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甚至激发学生的创作能力。

完整深入地复现意境是理解古诗的基本途径,教学中应将复现意境作为学习古诗的核心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去想象诗境、感悟诗情,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与作者创作心理与状态的链接。[2]因此,教师在刻画诗境时,除了描述诗人的创作背景,还要增添诗人个人的经历与人物特征的讲解;教学方式除了板书以外,也可以绘画意境,或者添加适宜的音乐元素。如学习古诗《观沧海》时,教师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诵读古诗,同时配以海边波涛汹涌的音乐,诵读完后,让学生把脑海中浮现的画面用画笔展现出来。教师不要過多地使用讲述法,适时采用对话式教学方法和学生互动,将学生引入诗境。鼓励学生在交流诗人的创作意图和情感时各抒己见,进而提高学生多角度解读诗歌的能力。有一个环节十分重要,就是在鉴赏诗句中的某个字时,让学生尝试用另外一个更好的字来代替它,这样不仅检验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状况,而且挖掘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二)阅读理解的教学。

阅读教学占据了语文教学的主要空间。现代文阅读对于许多中学生来说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许多中学生不知从何处“下嘴”,教师用传统的让学生套用答题格式的一致化教学方法,固然降低了教学难度,但学生如此生搬硬套难免会“消化不良”。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语言的文字特点和运用规律,形成自己的经验语言,在具体的语言情景中正确有效地应用。过于强调答题模式难免本末倒置,会渐渐消磨学生渴望理解文章的积极性,而只会在答题栏摆上“空架子”。其实,当学生自己分析文章,基于理解的基础上做阅读理解题时,会自然而然地向该题的答题步骤靠拢。让中学生具备阅读理解能力,需要教师走好教学中的每一步。首先,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要具有针对性,不可一概而论。比如,鲁迅的《风筝》与朱自清的《春》,同样都是散文,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要有分别。《风筝》一文更多是对于“我”对小弟粗暴地对待的愧疚,但其背后确实怒斥和批判封建宗族制度。那么教师的教学目标就以让学生概括能文章大意,理解文章的写作意图为主。而在《春》一文中,作者多是展开对春天景物的描写,那么教师就要把熟练掌握文章中的写作手法,理解作者对春天的情感放入教学目标中。制定了适切的教学目标后,教师就要实施教学了。根据文章特点,教师就要弄清教学的侧重点。还以上面的两篇文章为例,《春》一文的教学要以品读文章为主,让学生归纳出作者使用怎样的笔法刻画对春天的喜爱。而在讲《风筝》一文时,教师就要讲讲文章的时代背景了,教学重点从欣赏文章转为剖析文章了。这就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凌驾于文章之上去研究作者想要揭示的东西。教师在阅读理解这一板块,针对不同文章设计不同教学模式。还要让学生在诵读玩味中领略语言美,在赏析评价中感知技巧美,在揣摩鉴赏中感悟意蕴美,在写作想象中实现创造美。[3]

(三)写作教学。

写作一项考察的是学生语文的综合能力,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自己思想的表达和语句的加工。优秀的作文必然是兼顾“情”与“理”的,是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与创新性的体现。相比其他教学,在写作课上教师有更大的教学空间,能更多地发挥教师个人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教师首要的、必不可少的任务是教学生如何读懂作文题。很多中学生写作容易跑题,就是教师忽略了“读题”这一训练步骤。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作文题,然后要求学生列出简单的提纲,由此训练来避免学生作文与主题的偏差。教师还要保障学生有东西可写,积累写作素材是完成作文的先决条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写东西靠平时的积累,不但著作家、文学家是这样,练习作文的学生也是这样。学生今天的某一篇作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积累。”[4]教师要经常为学生提供社会热点,带领学生广泛关注社会现实,从而拓宽作文视角。当学生拥有写作材料的广度后,老师就要训练学生关注问题的深度。这种能力的培养不可一蹴而就,老师在剖析某一社会现象时,由表及里,层层挖掘,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让学生亲自体会到独立挖掘某一现象的本质的过程。这也是促进学生的文章立意深刻,见解独到的有效方法。其中,议论文是现在中学生作文考试的重点和难点。学生所写的议论文,最大的问题就是逻辑缺失,这反映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这里有学者提出的四个针对议论文写作教学的基本策略:发掘教材资源,提供逻辑思维学习范例;创设问题情境,进行逻辑思维训练;运用逻辑知识,深度分析习作;逻辑知识引领,开展片段写作。[5]当然,逻辑思维的训练也是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

(四)文言文的教学。

文言文是考察学生文言词汇的积累程度和对文章理解能力的重要的语文教学组成部分,不过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积极性并不高,这与文言文晦涩难懂以及脱离现代生活有很大的关系。教师要提示学生多读几遍文章,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其中的很多词汇是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教师要暗示同学总结表达同种意思的字词,比如表示“到”的有:之、往、至、诣等。还有典型的一词多义的字词,比如“见”一字在不同情景中可解释为:看见、拜见、引荐、出现等。这样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加深印象,并且提高了学生的辨析能力。文言文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学生对枯燥乏味的文言文有所抵触,其实他们是对枯燥乏味的文言文课堂有所抵触。有经验的老师会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文言文课堂上添加学生感兴趣的元素,以至于文言文课堂比体育课还要精彩。比如,教师在讲《桃花源记》一文时,让学生以“渔民”的身份去学习,当主人公换成了学生自己,他们就有想了解接下来自己会发生什么的欲望,于是,学生就进入了文中的意境。在带着学生从“花花草草”中穿梭到“山洞”时,老师要塑造合适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到山洞的神秘,这就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那么,接下来的讲解,学生就会充满期待,教学自然事半功倍。文言文的翻译比较难办,有的老师索性把文章的重点字词提出来,然后让学生记住它的意思。但这样学生就完全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权,只是机械地背诵这个词的意思,放到句子里不知变通意思,也不会运用。因此,在翻译字词时,有必要联系它的所在句子甚至整篇文章,促进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教师在进行以上教学时,拿捏好每个模块所对应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更具有专业性和针对性。

二、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2015年3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语文是一门研究性、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必須结合学科特性,渗透学科意识,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目标承担起相应责任。[6]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理解与应用,是学生通过梳理、整合自己的言语活动经验,形成自己的个性化的语言策略,并将其运用到语言实践当中,这是最基本的语文素养。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下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注意学生语法和语用的掌握情况。在语文课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就要安排数量足够又便于实施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知识毕竟是偏于条条框框的理论,要想学生的语言驾驭能力增长,就必然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情境,使其建构的语言体系得以发挥。由此,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要交融在教学中的。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中学生普遍处于皮亚杰所划分的认知发展阶段中的第四个阶段——形式运算阶段。这时候的学生能根据假设进行逻辑推理,是思维发展的黄金时期。语文课堂中,思维能力的培养较多地体现在阅读上。语文阅读课上,教师必须要有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意识。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某一段话或者某个细节推断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表达意图。语文的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素养是隐性的,是潜移默化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以文本内容的理性思辨、文本形式的逻辑化考究、学习活动中思维体验过程的强化为着力点,能够拓宽学生的阅读思维空间,发展与提升学生的思维。[7]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语文教学中的“赏析语句”部分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这一素养,发现文字中的美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可以转移到生活中的任意方面,使学生能发现生活中的美,进而有所创造。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所学的文章进行评价,让学生亲自感受并自主点评,培养其鉴赏能力。学生的审美提升,自然会创造出美的事物。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语文学科作为我国的国学,是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地区文化的能力。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具有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以及树立文化自信的态度。沟通国内外文化,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去理解和感悟不同文化碰撞出的火花

建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已经成为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和基础。作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构建中的定位,通过科学的方法系统梳理和分析中华文化能够融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优秀基因。[8]而这优秀基因的培养,需要教学的主体——老师来完成。

参考文献:

[1]夏武.思维改变一小步,语文前进一大步[J].语文建设.2017(04):78.

[2]张平仁.从复现意境看古诗教学的不足与改进[J].语文建设.2017(04):08.

[3]陈淮高.散文阅读教学审美的层递路径[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12):56.

[4]丁爱华.如何积累写作素材[J].应用写作.2017(12):43.

[5]邹碧艳.基于逻辑思维的议论文写作教学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2017(12):41.

[6]韩安东.中学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审美鉴赏与创造——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为例[J].中学语文.2017(03).

[7]朱武兰.问题与改进:阅读教学中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基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片断的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6(02).

[8]赵景欣,彭耀光,张文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6(06).

猜你喜欢

语文核心素养中学语文教学方法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基于gitee的皮肤科教学方法研究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方法探析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浅析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