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科技革命背景下马克思国际分工理论的发展

2018-08-06郑茜

魅力中国 2018年20期
关键词:时代背景启示

摘要:国际分工作为国内社会分工的延续和发展,也是国际贸易形成的基础。本文通过对马克思国际分工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国际分工的分类及其属性进行了简要的论述,接着归纳了现代科技革命背景下国际分工在内容上的新拓展,最后试图提出马克思国际分工理论对于中国发展国际贸易的启示。

关键词:现代科技革命;马克思国际分工;时代背景;启示

一、马克思国际分工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一)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之决定性因素。

马克思在他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说过,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和结果,“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最明显地表现在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上,任何新的生产力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马克思认为社会分工体系持续扩展的物质技术基础就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不断应用于生产过程而产生的新变化。

(二)自然条件是影响国际分工之基础因素

由于世界各地的地理环境、气候等自然条件存在不同,必然产生自然物种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从而导致不同地区劳动产品相应的出现的差异性和多样性。马克思说:“形成社会分工的自然基础”“不是土壤的绝对肥力,而是它的差异性和它的自然产品的多样性”。①

二、马克思国际分工理论的分类及属性

马克思的国际分工理论不同于以往的其他的国际贸易理论。马克思的国际分工理论着重强调分工的二重性,即自然分工属性以及社会分工属性。马克思认为,“分工起初只是性交方面的分工,后来是由于天赋(例如体力)、需要、偶然性等等而自发地或‘自然地产生的分工”。②马克思还认为自然分工是人类社会分工的起点,也是其他分工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分工就是在自然分工的基础上形成的。例如,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工、农业的分离、手工业的分离、商业的独立等分工形式。在人类历史上,社会分工和贸易都是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产品交换使不同生产领域发生关系,并把它们变成社会生产的相互依赖的部门,随着国家的产生,这些相互联系的共同体由国家所替代,真正的国际贸易随之产生,也逐步形成了真正的国际分工。

三、现代科技革命背景下国际分工理论的新拓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科技革命的不断推进,推动了生产的专业化、分工的精细化发展,同时也对马克思的国际分工理论有了新的拓展和变化。

(一)生产领域分工的新拓展。

随着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首先,传统意义上的体力型劳动逐渐减少,人们的劳动向以知识型的脑力劳动转化。脑力劳动在整个劳动体系中的比重逐步提高;科学技术促使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互融合,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产业中,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彼此结合、协同发展。其次,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勞动方式逐渐取代了以往的传统劳动方式,人们更多的在智能化、网络化的世界中工作学习,并且在计算机等高科技产品的帮助下,工作效率更高更强。最后,随着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国际分工的格局。国际分工已从产业间分工发展到产业内分工、产品内分工。从以产业和产品为界限的国际分工发展为以生产要素为界限的国际分工,使分工由最终产品交换领域发展到产品生产过程、生产环节,由产品分工发展到要素分工。

(二)生活领域分工的新拓展。现代科技革命把人类带入信息化时代,人们对信息和知识的渴望越来越突出,因此,学习多元化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网络化学习等逐渐将成为常态,传统的学校学习模式将受到挑战,由此必将产生的教育产业的分工越来越精细。

就业方式日渐多元化。随着第三产业和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壮大,传统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就业人数逐渐降低,第三产业和互联网行业的人数逐渐升高,从事管理和技术的脑力劳动者人数将超过从事简单劳动的体力劳动者的人数,知识劳动者将成为社会的主体。

(三)思维领域分工的新拓展。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还极大地改变了人们思维领域中的分工方式。由于云计算、大数据和互联网的应用和推广,人们的消费观念、生活观念都发生重大的改变,低碳出行、绿色环保、创新驱动逐渐将成为人们的共识,因此,人类社会将发展成科技创新、协调发展为核心内容的知识,理念多层次分工,思维领域中的分工将更加丰富和完善。

四、马克思国际分工理论对中国发展国际贸易的启示

(一)充分发挥国际分工的积极作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当代,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分工已超出了一国界限,正向他国扩展,国与国之间的国际性分工已进一步向纵深处发展。为顺应这一全球化的浪潮,我国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 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的步伐,全方位、多层次地推进改革开放,以便更好更快地融入经济全球一体化中, 广泛吸收世界其他一切民族和国家创造出来的优秀文明成果来增强自己的综合实力。特别是在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我们更应积极主动地参与这种重大的国际事务分工, 充分发挥领导作用,加强同全世界各种经济体的联系,努力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更多有利的国际环境。

(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变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

马克思国际分工理论可以看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过量生产会造成价格下降,不利于产业长远发展。要想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最终必须放弃高污染高能耗的传统产业,改善出口产品结构,从利用“比较优势”到创建“竞争优势”,尤其是放弃已经丧失或者逐步丧失比较优势的夕阳产业,加快企业改制和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在扩大出口的基础上,加快对西方国家先进科学技术的学习和引进力度,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高速铁路、新材料和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通过技术开发和技术引进,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马克思认为,要改变不利的国际分工地位,就需要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在国际分工和国际商品交换中获得更多的利益。当前国际分工日益深化和细化,特别是全球价值链的兴起对中国的产业分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中国在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重视培育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逐步改变以往粗放式贸易增长方式为集约式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科技含量,抢占国际贸易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实现中国真正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6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5页。

作者信息:郑茜,男,河北邢台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时代背景启示
数字时代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建设新路径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钢琴作品的思政融合
生态时代背景下我国绿色农产品转型升级研究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智能产品在居室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华丽追梦者
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美育优化探析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