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化检验质量影响因素研究及分析

2018-08-02何景东

中国医药科学 2018年13期
关键词:检验科生化标本

何景东

广东省茂名市妇幼保健院检验科,广东茂名 525000

生化检验是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预后评估等的重要前提条件,在整个医疗活动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检验医学的不断发展,检验仪器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生化检验项目的不断增多,而检验过程中出现的影响因素也越多,这对生化指标检测的质控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王心愿,姜云清,张冬的研究[1]显示,影响生化检验质量因素多种多样,采取合理的措施控制这些干扰因素是保证生化检验质量的关键,可为患者正确治疗提供基础。本文抽取我院检验科27名工作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抽取生化检验质量针对性改善措施实施前后半年检验科1000份生化检验标本(实施前、后各500份)进行对照分析,通过调查生化检验过程中的质量影响因素,并提出针对性改善措施,分析相关措施的实施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检验科27名工作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其年龄在21~4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8.2±4.5)岁。并随机抽取生化检验质量针对性改善措施实施前后半年检验科1000份生化检验标本(实施前、后各500份)进行对照分析。针对性改善措施实施前检验标本涉及患者500名,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分别有257例和243例,受检者的年龄从18岁到82岁不等,平均年龄为(42.9±4.1)岁。针对性改善措施实施后检验标本涉及患者500名,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分别有261例和239例,受检者的年龄从18~84岁不等,平均年龄为(43.6±3.9)岁。两组受检者的性别、年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27名参与调查研究的检验科工作人员发放调查问卷,对生化检验过程中的质量的可能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和统计,问卷全部回收且有效,有效率100.0%。

根据检验科工作人员的生化检验影响因素调查结果,提出针对性改善措施。

1.2.1 分析前 (1)标本的采集。从采集位置来说,血液标本的采集要选择输液侧的对侧肢体,避免选择输液侧肢体造成标本稀释,生化指标检测结果降低以及输注药物干扰造成相关指标检测结果不准的情况[2]。尿液标本的采集则要考虑到人体尿道部位的解剖结构、相邻器官等,采集时需保证受检者的会阴部干涩、清洁,采集中段尿样本,降低污染发生的可能性,减小检测误差[3]。标本的采集时间上,血液标本或尿液标本大都选择在清晨空腹条件下进行,由于该状态下机体各物质的代谢基本平衡,可以对多数检测指标的真实情况进行反映,当然具体到不同生化指标则需根据检测要求分别在餐后、发病后等不同时间进行检测[4]。采集量要在标本采集前即正确判断,避免出现标本采集量过小,无法满足检测仪器要求的情况。(2)饮食因素、药物因素和生理因素,要求空腹检验的情况下,不禁食;标本采集前剧烈运动、心情极度紧张,服用影响相关指标检测结果的药物都可能影响检测结果,要求检测前做好知识宣教工作,调查患者的用药情况,必要情况下停止用药,并叮嘱患者做好采血前的准备工作,放松心情,保持安静状态[5]。(3)操作因素。血液标本采集时采血时压脉不规范,止血带的压脉时间过长导致局部血液中的含氧量下降,乳酸、游离脂肪酸、胆固醇、谷草转氨酶水平升高,因而,要求采血时压脉不要过长过紧,静脉不明显可以通过鼓励患者反复攥拳,用力拍打等方法穿刺。而采血试管不干净,采血时来回穿刺或有空气进入,采血管的震荡幅度过大;周围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导致标本溶血,血清中的钾离子、总蛋白、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尿酸等指标的检测水平异常,因而,需要提高采血水平,做好采血前的检查工作,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尿液样本采集也需按照检验科的操作规程进行,避免容易不规范导致的标本污染、变质情况[6-7]。

1.2.2 分析中 (1)检验室环境因素。检验室的温度和湿度会对检验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并可能导致标本不合格的情况,同时,实验室消毒不彻底也可能导致微生物污染的发生,因而做好实验室温湿度的控制、定期消毒,保持无菌环境十分重要[8]。(2)仪器及试剂因素。检验时仪器运行异常导致结果不准确,这要求定期对检测仪器进行保养维护、校正,科学使用,严格按操作说明进行。而试剂的质量及选择不同,也可能使检测结果出现较大的差异,一方面,在试剂使用前,要对其包装的完整性、生产日期等进行检查,确保其使用的安全性、准确性,另一方面,则要在不同种类的生化试剂中选择线性较宽,检测灵敏度、特异性、经济性等最优的试剂盒[9-10]。(3)加样因素。标本加样时,既要提高化验人员的责任心、操作水平,保证严格按照相关规程进行操作;同时必须采用一次性加样管和样品杯,避免样品出现交叉感染,加样时应保证样品杯的位置,不应加的太满或出现气泡[11]。

1.2.3 分析后 (1)核对因素。生化检验结束后,需做好结果审核,确保与申请单一致,合理判断并取舍异常结果;复查时一旦发现危险值,应及时告知相关医生,并做好相关记录。标本审核后,在室温下保留时间应>48h,以备核对。(2)反馈因素。做好与临床各科室的联系,及时获取反馈信息,了解诊治的实效性[12]。

回顾并统计生化检验改善措施实施前后共计1000例参与调查研究患者在检验过程中,不合格情况的发生情况,对不合格标本的比例进行计算,比较改善措施实施前后的不合格率。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影响生化检验的因素分析

27名检验科工作人员对影响生化检验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可见标本采集、操作、患者自身的生理及药物因素、环境因素、检验仪器及试剂因素、核对因素都可能影响检验结果,分析前阶段的影响最大。见表1。

表1 影响生化检验质量的因素统计结果

2.2 针对性改善措施实施前后的检验不合格率比较

针对性改善措施实施前后的检验合格率分别为11.20%和2.40%,实施后的不合格率显著降低,与实施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其中,实施前出现的56例次不合格中,包括标本采集因素22例;操作因素7例;生理、药物因素10例;环境因素3例;检验仪器及试剂因素14例;核对因素1例。而实施后出现的12例次不合格中,包括标本采集因素4例;操作因素3例;生理、药物因素2例;环境因素1例;检验仪器及试剂因素1例;核对因素1例。

表2 针对性改善措施实施前后的检验不合格率比较

3 讨论

临床生化指标的检验过程,做好各个环节的的质量控制对于保证检验的准确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按照生化检验的不同阶段分,标本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都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其中,分析前阶段的工作内容主要是开出检测申请单,完成标本的采集;而分析中间阶段的工作内容则包括检测样品的运转、检测、保存等,分析后阶段则是发出检测结果报告[13]。有调查数据显示,71%的实验误差来自分析前,本文对检验科工作人员的调查结果中也证实了这一点,标本采集、操作、患者自身的生理及药物因素的构成比分别占到73.33%、23.33%、33.33%。考虑到分析前阶段涉及的工作种类多、影响因素的隐蔽性强,需要加强对分析前影响因素的分析和质量控制[14]。

生化检验是不同阶段的多个环节共同构成的一个系统性过程,如何做好整个过程的质量管理工作对于保证检验标准的合格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比较了针对性改善措施实施后生化标本的检验不合格率,可见实施后可降至2.4%,效果显著。郭粉玲,罗文强,马少卿的研究显示[15],生化检验结果异常的原因较多,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3个环节,分析前的原因包括患者准备、采血部位、采血时间、是否使用药物以及采血是否顺利、是否用错采血容器等;分析中的原因包括标本是否及时送检,仪器是否正常,试剂是否在有效期,是否按操作规程进行检测等;分析后的原因包括对异常结果的分析取舍,是否能及时发现与临床症状不符的结果并加强与临床医生的沟通。因此,需加强各个环节相应因素的控制。

总之,标本采集、操作、患者自身的生理及药物因素、环境因素、检验仪器及试剂因素、核对因素都可能影响检验结果都可能对相关检验项目的准确性造成影响,强化生化检验质量控制,可最大程度降低检测中的干扰因素,提高检验合格率,对于提高检验质量,改善质控效果都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检验科生化标本
《检验科管理规范与操作常规》出版:信息化管理在检验科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不明原因肝损害的32例肝组织活检标本的29种微量元素测定
巩义丁香花园唐墓出土器物介绍
COVID-19大便标本采集器的设计及应用
侨商徐红岩:生化科技做“抓手”奋力抗疫
浅析检验科常规生化检验的室内质量控制
从废纸篓里生化出的一节美术课
《生化结合治理白蚁》
力量训练的生化评定
医院检验科生化质量控制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