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旧曲新唱

2018-08-01陈芳原

曲艺 2018年6期
关键词:曲艺团百花绍兴

陈芳原

浙江绍兴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浙江乃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绍兴地区仅传统曲艺就有莲花落、宣卷、平湖调、摊簧、词调等数种。近年,这些曾经一度衰歇的曲艺呈现复兴的局面。2011年9月“国遗·绍兴地方曲艺传承班”在绍兴小百花艺术学校正式开班便是象征事件。2015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国遗·绍兴小百花实验曲艺团”正式成立,经过考核,共招收录用了15名毕业生。①“国遗·绍兴小百花实验曲艺团”属于绍兴官方承办的曲艺团,在民间还有许多曲艺班,如绍兴宣卷国家级传承人何云根②创立的“大和班”便是活跃在安昌一带的宣卷班子。此外,也有不少业余爱好者。如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教师吴伟泉就投入了巨大的热情传播绍兴莲花落。他将民间曲艺带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并赋予其更多的形式与意义。

传承人:新老交替,生生不息

曾經,绍兴曲艺拥有广大的受众,众多的艺人。随着近几十年来社会的发展,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曲艺受众数量锐减,从艺人员越来越少,年轻人不愿入行,仅有少部分老艺人仍在坚持着。

为了让艺术后继有人,老一辈的传承人们多会选择收徒传艺。据绍兴宣卷国家级传承人何云根介绍,他一生收徒超过三十人。吴伟泉作为大学教师和艺术团指导老师,接触最多的便是年轻人,虽然没有正式收徒,但他在学校里开设讲座、选修课、微团课等课程,将民间曲艺融入传统文化课程,在教学中推出莲花落等曲艺形式。事实上,吴伟泉自身也是一位年轻的曲艺人,身为绍兴人,他在曲艺环境中成长起来,四岁开始接触并喜欢上莲花落,十一岁登台演唱,至今不曾中断。他将这种喜爱称为“前世的姻缘”。正如吴伟泉所说:“现在很多曲艺从业者从小就莫名喜欢,所以才去从事这行。只有每天跟这个东西接触了,我才觉得生活是有色彩的,有意义的。”③

“小百花实验曲艺团”大多数年轻学习者都是缘于热爱才和曲艺结缘。据团长杨丽芳说,曲艺团去初中、小学招生,老师、家长大都不积极,招来的学生成绩都在中下水平。随着学习的深入,小演员在表演上的进步让他们拥有了一批粉丝,也让他们对曲艺有了更加自信的认识。杨丽芳表示,当时小百花艺术学校招了二十个人,个个出挑,毕业的时候没有一个是差的,倘若将来扔掉这些技艺难免可惜。于是他们通过在区、市人大政协会议上呼吁,成立了曲艺团。在曲艺团里,学员们虽然没有正式编制,但是政府每月会发放基础工资,对留住人才有一定作用。五十年前,绍兴也曾培养过一批曲艺人,代表人物有汪嘉宝、郑关富、王玉英、宋小青等,现在他们都是绍兴曲艺的中坚力量。这些人在二三十年以后,培养了以杨丽芳、吴伟泉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曲艺人。而现在在曲艺团的年轻学子们,则由上两辈曲艺人共同授艺。“全校的老师都在尽力地培养他们,给他们做助手。”④ 这些年轻曲艺人,克服了早先年曲艺人文化素质不高只会跟着师父唱而不注重曲艺自身文化底蕴积累等缺点,在表演内容和技巧上不断创新,符合曲艺文化市场对于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此外,他们除了平时的训练和表演,会从事一些理论研究。综合的培养为新时代曲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青春版”曲艺团为绍兴曲艺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教与学:边演边学,一专多能

在艺术学校,倪齐全、汪嘉宝、郑关富、王玉英等绍兴曲艺名家系统教授绍兴莲花落、绍兴宣卷、绍兴摊簧、绍兴平湖调、绍兴词调等。在年轻曲艺人的培养上,学校采用全日制管理,以“德艺双馨”要求每一个学生。学员可以随时听老师们讲课,观摩老师们演唱。曲艺学习的学制为四年,每个学员前三个月主要学习表演,第一个学期快要结束时增加器乐学习,此后他们便一边学习表演,一边学习器乐,老师要求他们“站起来会演,坐下去会弹”。每个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专长,选择一个曲种作为主要学习对象,此外还要再学习了解其他四个曲种,一专多能。小演员们不论是在学校还是进入曲艺团,不仅学习说唱,还学习戏曲表演的一些技能,如唱腔、形体、器乐演奏、剧目创作、把子功、腿毯功等,这些都是他们每天的必修课。不同老师负责不同的课程,良好的师资条件使得他们在专业技能上有了全面、快速的进步。

曲艺团学员朱泽钰说,老师们在教学时全程陪伴在学生身边,任劳任怨,不厌其烦,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感受到压力,并不难学。因为政府和相关负责领导的支持,他对自己的现状比较满意,对自己的未来也比较有信心 。⑤此外,他们现在属于边从事专业演出边学习的阶段,每一场演出都是老师们讲解的讲台,在演出中学习,不断地提升自我。

这种边演出边学习的教学模式同样是何云根在“大和班”教授宣卷时的教学方法。但与官方曲艺团相比,像“大和班”这样的民间曲艺班不论是在教学模式还是在演出资源上都略逊一筹。一般情况下,徒弟跟着师父跑场学习,大概半年到一年便可以登台演出。当然,这与曲种的难易程度有着很大的关系。宣卷为坐唱形式,没有舞蹈动作,也没有复杂的乐器,相比起其他需要学习动作、多种器乐的曲种来说更容易习得。

语言与曲本:适者生存,推陈出新

绍兴曲艺在当地以方言传播,但“小百花实验曲艺团”也曾被邀请到外地演出,甚至远到是中国香港、欧洲等地。当今科技的发展使得观众可以借助字幕理解用绍兴话唱的曲艺。2011年,北京举办了一场全国性宣传普法活动,吴伟泉带领艺术团表演的莲花落最终被选为主要节目。因为大多数观众听不懂绍兴话,因此他们当时使用绍兴式普通话演唱,称之为“彩色普通话”,以确保观众都能听懂。然而这并不是直接转换那么简单,因为唱词里面讲究平仄押韵,为了不破坏唱词音韵上的美感,他们只能一个字一个词地琢磨。以绍兴一句地道的俗语为例,“海马屁打仗,螺丝肉搞酱”本意是用来形容虚张声势反而把好事搞砸的人,在普通话中很难找到意义相近还不破坏音律美的字词,因此只能使用音译,然后选择汉语语用习惯能够解释得通的字词组合,演出时利用丰富生动的舞蹈动作让观众深入意会,最后表达出这句话。就这样,他们在艰难的条件下完成了演出,并取得不错的反响。

除了语言这一块,曲艺人在唱本的创作上也下了许多功夫。吴伟泉说,他的老师吴宝炎曾呕心沥血创作了包括《梁祝正传》《虞舜大帝》《孝女曹娥》等唱本。受到老师的影响与启发,吴伟泉也尝试莲花落中短篇作品创作。比如在浙江省省委提出“五水共治”的时候创作了《治水冲关》《一张结婚照》等系列作品。他在创作的过程中时刻关注社会动态,契合热点元素,创作出符合社会发展且人民群众喜爱的剧目,因此获得了政府的大力支持。2017年,他接受浙江省教育厅委托,创作了《欢唱十九大》。无独有偶,在“小百花实验曲艺团”里,也有专门的“小百花创作部”。曲艺团作为绍兴的文艺轻骑兵,在剧目创作等方面比较灵活。政府出台一些政策后,曲艺团可以马上结合社会上的实事出节目,并搬上舞台。柯桥区的一系列环保主题演出,以及“十九大”主题的节目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创作完成的。曲艺团副团长邵洪涛便创作了多个相关曲目。此外,曲艺团里有专门的作曲老师,会在作词作曲方面教授专业知识。年轻演员倪银锋在团里主要演唱莲花落,平时也尝试一些新曲目的创作。他表示,莲花落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常用“梗”带给大家欢乐。但在创作过程中,也会受很多时事、噱头的影响,因为说绍兴话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相应地,创作中的“梗”也越来越难找了。这一新曲目创作时共同的难点,促使曲艺人要深入了解民众生活,才能根据生活的变化来创作。

看未来:变与不变,创造性转换

自从宣卷、莲花落等民间曲艺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后,国家对其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支持,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成立“小百花实验曲艺团”,政府组织并买单“送戏下乡”、“戏曲曲艺进校园”、出国交流等,从而保证了从业人员的基本收入以及曲艺文化的传扬,这些都是曲艺团得以存活的重要原因。

然而,光靠政府的扶持并非长久之计,自身的进步才是发展的本源支撑。文化依托于社会经济,每一个时代的变迁一定会导致民间曲艺的变化。这启示我们不应该固守老本、一成不变。

传统曲艺在当下受众面并不广,受众数量也日趋下降。就连在曲艺文化底蕴丰厚的绍兴当地仍然有许多人不了解曲艺,甚至误以为传唱一些曲种是封建落后的表现。如宣卷具有浓烈的宗教色彩,并主要用于在寿宴等场所祀神祈福,因此有些人认为“这是骗钱的玩意儿”。时代的变化导致绍兴民间传统曲艺受众偏老年化,对此,邵洪涛表示,曲艺团要“两条腿走路”,继承和传承都要有。继承不是照搬照抄,“复古主义”;创新也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不是翻天彻地,“虚无主义”。不论是曲艺文化,还是其他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不仅仅依靠传承人不断地推广,拼命地让人接受才能生存,优秀的传统文化自身一定有一股强有力的力量扎根在一代代人心里面,这就是它们经历了几百年几千年依然存在的原因。它们是我们每一代人的內生动力,这就是文化自信。许多传统文化,包括民间曲艺,在当今社会更像是一个文化符号,一个时代的印记。对待传统文化,我们现代人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将这些符号印记保存下来。如此一来,优秀的文化得以保留,让世代后辈能够识其面目,潜移默化地教化人民。把“根”留住,老一辈的曲艺人将自己的心得与技艺传给新一代的曲艺人,是后续任何传承发展的基础。同时,枝繁叶茂的前提是涵养培育人才的土壤,让真正的可造之才能够有信心且全心全意地扎根于传承传播曲艺文化的岗位上。

见微知著,绍兴民间曲艺的传承发展法,或许在为整个中国的民间曲艺提供可资借鉴的方法。传承人是曲艺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从唱、弹、演这些技巧层面到曲艺文化的精神内涵,都离不开传承人口口相传、代代相承。在曲艺内容上,应在保护的基础上传承,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首先要深谙曲艺的传统精髓,通过对传统特点的把握,创作出观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才能很好地传播曲艺,这也是传承保护曲艺的主要措施。传统民间曲艺,大多说唱的是市井生活,随着社会经济、国民素质的不断进步,市井生活的内涵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不再全是家长里短、妯娌婆媳了,若民间曲艺再唱老一辈人的东西,就无法切合现代人的需求,所以我们才呼吁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加以“创造性转换”。另外,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带来的进步与便利,以适应新的载体,占领新的阵地,新型传播媒介电视、互联网、广播等,会为民间曲艺带来革命性发展与辉煌。

区别于以前的民间曲艺,目前绍兴民间曲艺有年轻的复合型曲艺人、符合时代潮流的新型曲目、被赋予新时代的内涵等特点。保护与传承任重而道远,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曲艺的未来一定百花齐放、欣欣向荣。

注释:

①引自绍兴日报《一个曲艺班“拯救”五大“国遗”》,2016-05-11

②何云根(1942.8-),男,绍兴安昌人,艺名何宝宝,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绍兴宣卷代表性传承人。2008年1月获第二届绍兴县“十佳民间艺人”称号。

③吴伟泉,男,绍兴莲花落传承人,师承吴宝炎。于2017年1月口述。

④杨丽芳,女,绍兴人,绍兴小百花艺术学校校长,“国遗·绍兴小百花实验曲艺团”团长。于2017年12月口述。

⑤朱泽钰,男,曲艺团青年传承人。于2017年12月口述。

猜你喜欢

曲艺团百花绍兴
马三立为什么“饭醉”
清白泉
绍兴大闯关
橘子花
百花绽放
我的家乡绍兴
刘兰芳:我为人民说书
TheEffectsofSemanticsinEnglishLearning
春来了
粤曲的历史及我区粤曲(私伙局)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