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洛阳传统村落文化调查

2018-07-30贾柯刘百灵

魅力中国 2018年5期
关键词:构成价值

贾柯 刘百灵

摘要:传统村落文化记载着我国农耕文明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厚重的乡土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根基地位不可替代。现在面临着消失的危险,所以必须抓紧抢救和保护。

关键词:村落文化;构成;价值;抢救保护

传统村落文化记载着我国农耕文明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遗产。它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厚重的乡土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根基地位不可替代。2013年6月,我和洛阳文物系统的几位同事组成了工作团队,开始进行一项浩大艰巨而又非常重要的文化抢救工程,就是对即将拆建的洛阳明清古城内及周边县区城镇和农村传统建筑逐一开展入户调查工作。这项工作的启动,缘于洛阳老城区街道和民居的拆迁改造。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洛阳市和全国其它城市一样,作为村落文化生存载体的传统村落被大规模拆除,与之相伴而生的村落文化也面临即将消失的危险。因此,抢救和保护传统村落文化迫在眉睫,现就此谈几点看法:

一、传统村落文化的构成

冯骥才先生说:“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遗产,是一个文化容器,是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体。”村落是千百年来村民生存的主要空间,一个或多个家族的村民聚在一起形成村落,以满足生活方式和生产活动的需要。由于村落的形成,才有了乡村社会,有了乡村文明和乡村精神。在长期积淀过程中逐渐形成中国文化的根基——村落文化,以此来维系村民的生活、生产、繁衍和发展。朱启臻教授将乡村的文化传承载体分为有形与无形的两类:有形的包括民居、村落、祠堂乃至古树、戏台等,都可以成为凝结乡土记忆的公共空间。无形的载体就更加丰富,如日常礼仪、道德传统等。所以说,传统村落文化既包括了以各类村落建筑和牌坊、桥梁、河流、名树古木在内的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家族文化(族规家训等)、民间信仰、民风民俗、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各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村落建筑 主要有街巷宅院、祠堂、牌坊、戏台、水井、水囤、磨房、碾棚、池塘、河道、堤坝、寨门、寨墙、手工作坊、寺庙道观、私塾学校、会馆、古树名木等。这些建筑都是村落文化的承载空间,其中保留着大量的历史信息和密码、文化记忆、艺术创造和生活生产方式。每一处都凝聚着先人们大量的心血和智慧,比如村落建筑中分布于不同部位的砖雕、木雕、石雕、彩绘和壁画,其上面的各种精美吉祥图案,充分体现了各类民间工匠的精工巧作和聪明才智。还有各类建筑匾额和楹联中的文字,蕴含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教化子孙后代耕读传家、弃恶扬善的教育功能。

(二)家族文化 家族文化主要包括宗法、族规、家训等相关行为规范,祭祖上坟活动等相关仪式,祠堂、族谱、族徽、祖坟等相关标志物和物质载体。祠堂是族人祭祀历代先祖、修续家谱、族人聚会、商议族事的活动场所。家谱也称“族谱、宗谱、家乘”等,内容包括谱序、辈份排行、世系年表、族系迁徙、安居、祠堂、祖坟、族产、祖家训及本族名人事迹、艺文作品等。国有史、县有志、家有谱,它们被称为“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三大支柱”。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许多村落里的传统建筑已不见踪影,但作为某一家族精神寄托的祠堂却保留下来,状况完好。有些拆除的祠堂,又经族人集资重建。同时,各个家族的有识之士也积极续编家谱。而且在修谱过程中,提倡男女平等,创新了女子入谱、增加生卒年月日等新体例。不仅洛阳,河南各地农村编修家谱之风盛行。今年5月,河南炎黄姓氏历史文化基金会还和大河报社联合举办了多次“中原论谱”活动。各个姓氏宗亲积极展示珍藏家谱,热情交流编谱经验,并到蒙古与该国的文化研究者进行了交流。

(三)乡贤文化 《汉语大辞典》对“乡贤”一词的解释是:“乡里中德行高尚的人”。在漫长的中国历史进程中,一些在乡村社会建设、风习教化、乡里社会事务中贡献力量的乡绅或贤明之士,都被称为乡贤。他们在乡村社会自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此而形成了乡贤文化,乡贤文化是植根于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曾经为当地乡村社会做出过各种重要贡献的历代乡贤,至今仍被老百姓牢记心中,口口相传他们的嘉言懿行。现在洛阳的村落里,也有一大批热心传承村落文化的村民。他们热爱生养自己的故乡,有的搜集资料,编写村史。有的热心族事,重修祠堂,续修家谱。他们四处奔走,无偿付出,任劳任怨,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执着地传承建设村落文化事业,可以称之为当代乡贤。

民间信仰 洛阳各地村落建筑中,除了家族祠堂,比较突出的大型建筑就是各种寺庙道观。在村口和村内主要街道,以及村外某一方向的山岭或高坡,都可看到大大小小的寺庙道观。主要有龙王庙、火神庙、观音堂、三官庙、玉皇阁、泰山庙、牛王庙、老君庙等,较常见的为关帝庙、奶奶庙,也有纪念与村落有关的历史人物寺庙,如明代末年的治水功臣黄守才,是偃师岳滩镇人,其故里王庄村就位于伊河北岸。他一生的重要贡献就是治理黄河及其它流域水患,去世后被敕封为“灵佑襄济之神”,老百姓尊称为“黄大王”,是洛阳民间唯一由人被尊奉为神的传奇人物。伊洛河两岸的许多村子里至今还保存着几十座纪念黄大王的庙宇,民间也流传着许多黄大王治理水患的神奇传说和故事。在黄河中下游流域,官方和民间修建的祭祀黄大王的祠庙多达2700多座。他还和中国历代涌现的其他治水英雄(号称“十龙王”),被共同奉祀在焦作市武陟县的嘉应观(是由雍正皇帝下诏建造的祭祀河神和历代治河功臣的皇家龙王庙)里。还有一些罕见的庙宇,如五谷庙、花姑娘娘庙、灶神庙、圈神庙(庙已不存在,但当地有“圈神沟”的地名)等。

(五)民间碑刻中的历史档案 现在除了村落建筑被大量拆除外,散落于乡村各处的民间碑刻也遭到了严重破坏。保存相对集中完好的是祠堂和寺庙道观里的碑刻,因为它们相互之间关系密切。其他如修建村寨、桥梁、河渠碑刻、以及村规民约、名人纪念等碑刻,有的用做建筑材料,有的埋于地下无影无踪。令人遗憾的是学术界只重视与名人有关或书法艺术著名的碑刻,而对村落中的明清和民国时期碑刻不屑一顾。但在这些碑刻中保存了大量村落文化的宝贵资料,是文献之外的史书和民间的历史档案,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是宝贵的文化财富。我们在调查中对一些村落碑刻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碑刻中记载有谱系、乡规、禁赌、修寨、荒灾、瘟疫、明代移民、农民起义等珍贵史料。如偃师市邙岭乡牛庄村的《光绪丁丑戊寅年捐赈碑记》中,一是记载了在光绪丁丑(三年)和戊寅(四年)年,我国北方广大地区发生的罕见自然災害的悲惨情况;二是浙江、江苏、河北三省及本地殷户巨贾捐赈的善举碑文。

(六)非物质文化遗产 洛阳市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7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44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108项,县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600余项。它们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大多数项目都产生保存在各个县区的村落里面。随着村落的消失,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加之其他社会环境因素,必然导致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消亡。

除了上述几个方面,随着传统村落一起消失的还有许多无形的表演技艺,传统手工艺等,这些一旦消失将永远无法重新寻回。

二、村落文化的价值

村落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胡彬彬教授认为,村落不仅有原生居民的生活形态和建筑之美,更有中华民族传承千年、薪火相传的文化传统和精神。“村落是种载体,它把国家、民族、个人都联系在一起,凝聚在共同的核心价值下,造就了我们今天的中华民族。”他解释,国家是由一定地域和一定人口构成的社会单元,是放大的村落。村落是人们在农耕时代聚集形成的社会单元,是缩小了的国家。也有学者说,乡村是中国现代文明遗落的胎衣与襁褓。所以,村落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根基地位是无可替代的。

一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它真实的记录和反映了几千年来农耕文明时代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积淀为厚重的乡土文化体系,从中可以了解丰富的历史信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二是丰富的文化内涵,包括建筑艺术、生活习惯、人生礼仪、生产经验、节令活动、娱乐方式、口头文学和民间工艺等。三是厚重的乡土精神,涵盖有族规祖训、道德教化、价值观念、民间信仰和诚实守信、守望相助、尊老爱幼、勤俭朴素、孝敬父母、热爱家乡等一系列优秀品质。上述三方面充分体现了村落文化的宝贵价值,现在却面临着断层和消失的危险,所以必须抓紧抢救和保护。

三、村落文化的现状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洛阳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村落文化的现状令人堪忧。首先做为村落文化生存载体的村庄,已被大量整体拆毁。2003年,为了建设洛阳新区,先后有4个乡镇共30多个行政村落整体拆迁。2007年,位于洛阳市区东南角的伊滨新区开始建设,又有5个乡镇共106个行政村被整体划入。据统计,其中两个乡镇有20余个村庄已整体拆迁,其余村庄被部分拆除。洛阳市下辖9县市也拆迁了许多村庄,没有准确的统计数字。

2007年4月,全国开始进行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到2011年12月结束。此次普查的范围是我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的内容以调查、登录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为重点。此次文物普查,洛阳市共普查登记并通过省级认定各类不可移动文物9320处,其中新发现8321处,它们中的大多数都分布在各县区的村庄和田野里。但在已完成调查的200多个村落里,完整保留传统形态的村庄几乎没有,传统的村落街道和建筑已所剩无几。在伊滨新区西韩村调查时,看到的是令人震惊的现象,成片的街道和传统建筑被拆得七零八落,就像经过一场战争的浩劫。洛阳市城市6区共普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647处。其中50%以上遭到破坏,甚至消失。也有一些在我们调查后,又遭到毁坏或消失。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村落文化中的主干——家族和乡贤文化,是维系传统村落自治体系的重要力量,也遭到了严重破坏,面临着中间断层、后继传承无人的危险。

四、村落文化的抢救与保护

面对村落文化即将消失的危险,建议做好以下工作:

1、对村落文化的历史脉络、文化体系、发展轨迹等文化资源进行调查,主要内容包括村落建筑,家族文化、乡贤文化、民间信仰、民风民俗、乡村碑刻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作出详细科学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

2、建立村落文化抢救和保护的民间社团,发动社会力量,开展抢救和保护村落文化的工作。

洛阳市社科联下属的110个学会和31个重点人文社科基地中,没有一个专门或涉及村落文化研究的社会团体组织。所以洛阳市的村落文化研究,处于散兵游勇式民间状态。主要是一些热爱村落文化的民间人士的个体行为,如刘彦卿著的《洛阳夹河滩史话》,写的是伊洛河间的夹河滩村落文化。赵来源、张东兵、刘育章编著的《洛阳传统古村落》,是对洛阳市14个入选国家传统村落保护名录村落所写的游记。他们虽然对洛阳市的村落文化起到了一定的宣传作用,但对促进村落文化的抢救性研究和保护工作影响不大,收效甚微。所以要想真正做好村落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必须成立村落文化的社会团体,聚集一批有识之士,扩大影响,形成合力,共同做好村落文化的研究和抢救保护工作。

3、在各地的高等院校中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对村落文化进行深入系统的科学研究。现在国内一些高等院校非常重视村落文化的学术研究,如中国农业大学成立了中国农民问题研究所,开展对三农问题的综合研究,在村落文化方面取得许多重要成果。中南大学设立的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将村落文化作为专门的研究方向,对村落文化进行全面系统的科学研究。同时,还在中南大学创建了我国第一个以培养中国传统村落文化研究与保护专门人才的博士点和硕士点,被称为“中国传统村落文化的拓荒者”。

洛阳高等院校里的研究机构和人员一直注重上层领域和精英文化的研究,在村落文化研究方面涉及很少。我们团队开展工作以后,也主动与洛阳师范学院、洛阳理工学院联系,和学院师生在村落建筑调查、明清碑刻资料整理等学术课题进行合作研究。现在已经取得成效,先后出版了《洛阳明清建筑·市区卷》、《洛阳明清碑刻·孟津卷》和《洛阳明清碑刻·偃师卷》。

参考文献:

[1]动态发展下传统村落景观图式语言应用研究——以厦门东山社改造为例[J].陈晓菲.中国房地产.2017(27):60-66

[2]常州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问题及其对策[J].王浩,王伟,房亮.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3):63-66

[3]传统村落中的生态文明基因[J].朱启臻.中国生态文明.2017(04):32-34

[4]常州市传统村落环境保护现状及发展模式研究[J].王浩.乡村科技.2017(25):24-25

[5]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中的政府职能问题研究——以南平市建陽区为例[J].余丹.南方农机.2017(18):129-130

猜你喜欢

构成价值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齿轮油的构成和分类
浅析铁路通信传输的构成及实现方法
立体形态设计与构成分析
我国房地产企业成本控制现状及分析
一块石头的价值
小黑羊的价值
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价值低估50名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