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本科院校翻译专业教改模式探究

2018-07-30张海峰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8年6期
关键词:母语教学法院校

张海峰

[摘 要] 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背景下,顺应时代特征的教学方法改革已势在必行,而翻译作为众多院校所开设的专业,同为语言学习中的高级阶段,更是要与时代形成契合。本文从翻译教学角度入手,分析了现今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从多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 地方本科院校;翻译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8) 06-0106-02

交流离不开语言的转换,在高等教育领域,翻译成为了众多高校较为注重的专业,并且翻译方面的相关课程也被纳入了人才的培养方案之中。地方本科院校肩负着人才培养与服务地方经济的双重任务,加之正在实施的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政策,如何“做好教学体系由知识教学体系向实训教学体系转型,已成为当务之急。”[1]结合翻译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其培养目标最重要的是将其应用性、实用性放在更突出的位置,也就是夯实和稳固学生语言学习的基础,重点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尤其是多种能力的综合运用,即翻译能力。广东外贸大学穆雷教授也对翻译的教学进行了阐述,她指出,应“以培养职业翻译能力为目标,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和从业技巧”[2]。同时,诸多学者也指出,当前我国国內翻译的教学,教师授课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教师的主动性较强,学生在课堂上、课前、课后缺乏足够的相互协同翻译、自主翻译的机会,翻译课程的主线是单一的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的讲授越来越多,学生却提不起兴趣,这导致翻译课的教学效率难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难以提升。本文将结合当前地方本科院校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对其原因和教改模式进行探讨。

一 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高等教育“量”与“质”的高速发展之下,“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仍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状态”[3]。相比较而言,此类院校在翻译教学中存在着以下问题:

1 落后于翻译职业的重大变革

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信息化、产业化同样对翻译职业提出了巨大挑战:网络的熟练与技巧性使用,信息技术的使用,主流翻译软件的运用,特殊翻译工具的使用与开发,翻译公司的集中化与资本化,翻译分工的细化与翻译人员的领域化等等。现今,翻译已经不再是个体所做的语言转换行为,而是众多产业化的集成结果。地方本科院校位置相对偏远,对时代发展的敏感度偏低,在教学过程中,多落后于发展潮流,因此课堂上进行的单纯的文本翻译已经与翻译服务的真实过程相脱节。翻译教学难以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2 翻译专业学生培养存在偏差

本科阶段的翻译专业学生应具备两种能力:基础语言能力和翻译能力。这里的翻译能力包括学生对基本的翻译理论的掌握,常见翻译方法与技巧,翻译工具的基本运用等。与此同时,学生的外语能力也是贯穿四年本科学习的重点。但不容忽视的是,外语能力仅是一个方面。翻译是双语的转换,对母语的掌控能力也非常重要。绝大多数的高校与母语能力提升相对应的课程仅为《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而且开设时间多为半个学期,教学枯燥乏味,对学生母语产出的帮助微小,专业写作能力的提升更无从谈起。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上,大量的母语课程都被放置到了专业选修课内,而且课时被压缩。学生的母语能力逐渐下降,写作能力不尽人意,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翻译水平和课堂教学效果。

3 学生质量一般造成教学开展乏力

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就读的学生,学业成绩与一流院校学生差距明显,入学前本身基础就比较薄弱,英语单词量相对较小,语法知识不扎实,综合知识面较窄。除此以外,很多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学习自主性较差,自觉性不强,不愿下苦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策略意识淡薄。教与学本位相互促进的过程,学生的情况势必会给教师的授课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尤其是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专业建设过程中,若没能充分考虑此类院校学生的特殊情况,而盲目地跟从高端学校所制订的培养目标、教材选择、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高质量的翻译教学就显得难上加难。

4 翻译实践反馈过分重视结果

在翻译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评式教学方法仍然占据主要位置,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认识不足和授课者过分依赖参考译文,更多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译教学并未得到学生的积极配合,教师孤掌难鸣。一方面,有的学生根本不完成教师布置的翻译作业,另一方面,做翻译作业也往往敷衍了事,分组练习时,将所有翻译任务都推给某个组员,甚至出现多份雷同的现象。完全靠老师讲解参考答案的现象绝非少见,更别提译前准备、过程控制和译后总结了。“教学重点都放在了源语与目的语的转换机制上,而不是对成为优秀译者来说至关重要的学生的创造性和问题解决能力上。”[4]因此,难以在翻译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针对以上问题的翻译教改模式探究

1 优化课程设置、使用真实翻译材料,运用多种教学法以适应翻译职业的变革

翻译的职业化和产业化发展使得课堂上单纯的文本翻译教学难以胜任毕业后翻译职业的要求,因此必须在课程设置上加入诸如“翻译项目管理”“翻译工作坊”“基础翻译技术”等可以体现翻译服务业特征与流程的课程,使教学更加贴近翻译现实,并可基于翻译系教师多年的翻译实践案例库,运用客观翻译服务中真实的翻译项目作为翻译素材进行培训。加之任务型教学法,将学生按照任务分组,并把小组成员划分成翻译活动中需要的不同角色,负责不同的阶段性任务,如:项目预算、合同签订、任务分配和监控、术语管理、本地化、译审等等。在任务型教学法中,既能保证每位参与者都有自己独立的任务,又能保证彼此之间分工明确,相互协作。把课程设置、材料运用和任务型教学法等三者有效结合,切实将翻译实践搬到课堂中来,保证教学效果。此外,还应积极寻求与翻译公司,翻译团队,乃至国企内的翻译部门进行合作,利用它们的广阔资源,如软件设备和相关学科专业知识,更加高效、真实地参与到多种行业的具体翻译服务中去。对于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在学校的扶持下,成立自己的翻译公司,一方面可以实现市场对翻译教学的导向性,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适应翻译服务行业的能力,真正学以致用。课程的设置和对外接口的形成也对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师要从课堂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翻译项目的引导者,以往只按照教材或者有参考译文的素材教授翻译的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市场和教学的需求,这就需要教师有参与项目运作全过程的经验和能力。鉴于翻译市场上绝大部分都是科技翻译或者商务翻译,文学翻译很少,高校在教学活动中,应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特色,加大应用翻译的力度。

2 加大力度提高学生的母语能力和双语写作能力

翻译专业学生的母语能力普遍不尽人意,双语写作能力更加令人沮丧,所以在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中应针对此种情况做出改变。虽为外语类学生,没有母语的强大翅膀,最终的译本难以自由翱翔。教师可以定期布置写作作业,尤其是与时事相关的作业,并要求学生写出写作的心理过程,供师生在课堂上讨论。这样一方面可以对结果进行考量,另一方面也可以将写作过程理性化,在讨论过程中,學生的母语即时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3 关注学生,积极调动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每个学生也都会有自己的对源语言的理解。抹杀特色译本,限定翻译方法是不得当的。此外,教师应充分利用音像材料和多媒体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传统的翻译教学法,教师应用交际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等,给学生设置模拟真实情景的翻译任务,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后的任务完成中来。由于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较差,教师应通过作业的检查、课堂答问、讨论的机会让学生进行翻译实践,加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监督。教师可以让学生成立学习小组,互相监督鼓励,合作学习。

4 重视翻译过程,鼓励学生参与,完善评价机制

翻译是语言输出过程,学生的配合显得尤为重要。完善的评价机制,如加大课堂作业所占平时分比例,细化平时成绩结构,也可以着重考量翻译过程,让学生以书面形式体现翻译工作的译前准备情况、过程控制情况、译后总结情况、与他人的协作情况等。此外也可结合现在常见的即时通信软件,让学生及时与老师形成互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养成。

在现今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大背景下,翻译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学校、学生特点,让课程设置,评价体系等方面基于实际,才能逐步培养出真正的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应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可能效应与主要问题[J].大学教育科学,2014(06).

[2]穆雷.翻译教学发生的途径[J].中国翻译,2004(05).

[3]陈佳丽.浅谈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J].高教学刊,2017(05).

[4]李德凤.翻译教学:需求分析与课程设置[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51, 59.

猜你喜欢

母语教学法院校
母语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母语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