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享经济的发展沿革综述

2018-07-30郝政和谷利月

商情 2018年32期
关键词:共享经济

郝政和 谷利月

【摘要】共享这个新鲜词汇随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迅速升温。中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给共享赋予了探索一种全新商业模式之外更多的意义,实践检验暴露出了共享模式运作过程中诸多的问题,也创造了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共享模式的关键在于对共享这一概念的准确理解,对“什么是共享”这一问题的回答,是运作共享模式的基石。共享理念根生于企业雇员股份制,从收益分享到协同消费,再到共享经济模式的落成,其中的每一阶段都能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中找到对应。对共享模式核心问题的探讨不能脱离经济利益,共享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经济利益分享模式,为此需要解决好制度、政策、交易成本等多方面的因素制约,以便实现更有效率的资源配置。

【关键词】共享经济 经济学原理 协同消费

一、共享经济学的产生背景及定义

在信息革命加速重构世界经济版图的关键时期,共享经济正成为考验各国智慧和战略决策能力的试金石。2015年,发展共享经济首次出现在国家出台的正式文件中。相关鼓励和支持共享经济发展的政策能否顺利出台以及如何落地,将对共享经济的长期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从全球看,渐行渐热的经济一路走来并不顺畅,期待之高与担忧之甚难分伯仲,动力之强与阻力之大让人目不暇接。尽管路途坎坷,但大势已然形成。毕竟在出行、住宿等领域已经培育出身价上百亿美元的全球型企业,更多领域的“独角兽”“十角兽”企业还在茁壮成长。

共享模式是共享经济的具体实践形式,明晰共享的外延和内涵无疑是应用共享模式的基础。到底什么是“共享经济”?共享经济(sharing economy)又叫分享经济,学术界尚未对这一概念形成统一的意见。Benkler将共享概念描述为基于社会行为的互惠,Belk将共享概念描述为在有限时间内没有转移法定所有权的财产分配过程。基于以上对于共享概念(sharing)的定义,可以得出共享在于实现消费者与可得资源间的均衡。共享商业模式具有改变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大能量,是一种新型的、颠覆传统的商业模式,其特点在于利用互联网最大限度地盘活社会闲置资源,从而有效增加社会经济流动性。

同样的事物在不同环境中往往被赋予相去甚远的涵义,共享之于中国有其独特的意义,而且共享的实现无法脱离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中国互联网协会给出的定义因此也具有更实际的意义一一“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共享海量的分散化闲置资源,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经济活动总和”。

这一定义至少包含以下三個基本内涵:

第一,共享模式是信息革命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新型经济形态。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宽带、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支付、基于位置的服务(LBS)等现代信息技术及其创新应用的快速发展,使共享模式成为可能。

第二,共享模式是连接供需的最优化资源配置方式。面对资源短缺与闲置浪费共存的难题,共享模式借助互联网能够迅速整合各类分散的闲置资源,准确发现多样化需求,实现供需双方快速匹配,并大幅降低交易成本。

第三,共享模式是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新理念。工业社会强调生产和收益最大化,祟尚资源与财富占有;信息社会强调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崇尚最佳体验与物尽其用。共享模式集中体现了新的消费观和发展观。

二、共享经济学的发展脉络

共享经济理论(sharing economy)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收益分享与协同消费。早期的共享经济理论的诞生是基于微观企业内部,探索经济社会发展动力不足背后的因素,倡导建立一种新的利益分享机制,刺激经济向前发展。其与近年来网上热议的“共享经济”概念有别,前者指企业内部劳动者个人收入与本企业经营成果相联系的特定经济形式,包括持股与不持股两种类型,后者是指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分享海量分散化闲置资源,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经济活动总和。

(一)始于18世纪末:收益分享阶段

西方共享经济实践的前身是18世纪末兴起于美国的雇员股份制,被誉为职工持股之父的AlbertGallation主张民主不应仅限于政治领域,还应该扩展到经济领域中来。而分享的理论概念则首先出自德国经济学者Thunen的代表作《孤立国})(The IsolatedState,1850年),其认为,只有在经济领域实行共享经济制度,才能缓和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劳动者的薪酬除必要的生活资料以外,还应当包含部分的剩余资料,即将劳动者的部分薪酬与企业收益相挂钩。

历经一百多年的发展,威茨曼(Weitzman)从维护资本家利益、保障就业及抑制经济停滞出发,提出了共享经济理论。在1982年至1983年期间,他针对失业和工资制度先后发表了《报酬递增和失业理论基础》、《选择性薪酬制的宏观经济意义》,直至1984年,哈佛大学出版了他在该领域的著作《共享经济》,该书将共享经济定义为单位劳动成本随雇佣量的上升而下降的一种工资制度,威茨曼认为经济发展停滞的原因在于分配而非生产,也就是劳资对立及工人工资与企业收益无关所引致的问题,他从学理层面试图用分享制代替传统的固定工资制,通过将企业员工的薪酬与企业利润挂钩,实现利润分享,从而既解决经济发展长期停滞问题,又满足就业的需求,同时抑制价格上涨趋势,但该理论本质上还是从维护资本家的利益出发,为挽救资本主义私有制服务,它虽然从形式上促成了雇员与资本家共享企业利润,但其实质上仍是按“资”分配。

(二)始于20世纪80年代:协同消费阶段

共享经济的第二阶段即协同消费阶段,属于产权理论的创新实践模式,以时间银行(1980年)的建立为标志,但其迅速发展的背景则是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经济形势低迷,大量工人失业,工资下调,迫使人们不得不在工作之余选择诸如出租车辆、提供服务等兼职以维持生计。协同消费(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的理念首先是由美国的Marcus Felson和Joe L.Spaeth于1978年提出,其发表在《美国行为科学家》杂志上的文章《社区结构与协同消费:一种日常活动的方法》将“协同消费”定义为多数人在共同参与活动中的消费商品和服务的事件。这一阶段的共享经济引入了互联网,分享物品或服务的使用权,更多的表现为众人参与的协同消费,这是信息时代实现的社交价值的首次完美嵌人。它与以往的收益分享型共享经济有着本质的区别,用协同消费来解决经济剩余问题,协调资源不均与信息不对称,体现在业界、学界等多层面的观点中。就从业者而言,The People Who Share的创始人认为共享经济实质就是点对点经济、协作经济、协同消费,是一个建立在人与物质资料分享基础上的社会生态系统,这个系统有多种形态,一般需要使用信息技术赋予个人、法人、非营利性组织以冗余物品或服务分享、分配和再使用信息。腾讯研究院认为,共享经济是指公众将闲置资源通过社会化平台与他人分享,进而获得收入的经济现象。

美国Airbnb创始人Brain Chesky提出共享经济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是使用而非占有。就学界而言,凌超、张赞等人认为共享经济从其实际运营来看,主要是一种单个自然人之间通过某一平台(一般是互联网平台)对自己所拥有的物品,特别是房屋、汽车等财产进行的租赁交易。王家宝等人认共享经济以“协同消费”或“合作式消费”为人所知,其核心就是基于“获得”而不是“占有”有形或无形资产(时间、空间、技术),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载体,以闲置资源的租进租出为依托,以满足资源所有者与资源需求者双方需求为目的。Nancy Koehn认为,共享经济是指个体之间直接交换商品与服务,包括共享车、房间、闲置物品交换等,所有这些皆可通过网络实现。

(三)中国共享模式的发展脉络

中国式共享经济的发展有别于西方,但同样经历了收益分享和协同消费两个阶段,而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农村实行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性质属于收益分享)。而后,國内学者李炳言针对当时社会主义条件下出现的“滞胀”现象、经济发展动力不足、按劳分配难以实现等问题,于1981年提出共享经济理论概念,且在其1990年的博士论文《社会主义分享经济探索》及其专著《新成本论》中将共享经济描述为一种新的社会经济理论。李炳言对共享经济理论的探究经历了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一公有制共享经济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享经济理论三个阶段的演进,更加切合中国实际。在《公有制分享经济理论》中,他认为公有制共享经济实现形式为净收入分成制,其实践形式包括除本分成制(成都市西城区工业二局经济体制改革)、净产值分成制(南京市汽车工业公司经济体制改革)、净收入分成制(上海、安徽、重庆等大中型全民所有制企业)、企业效益拆成制(江苏海安县)、1996年的实践形式(江苏新纺集团)等。李炳言认为自主联合劳动所有制是社会主义公有的应然模式,通过占主体的公有制企业来实现净收人分成,占辅体的非公有制企业则通过劳资两利进行分配,使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建立利益共同体关系,实现真正的利益分享,工人的工资包括其必要的劳动成本和工人为自己所占有的与企业收益挂钩的部分剩余价值。2003年,以K68的成立为标志,中国分享经济协同消费阶段开启。共享经济发展到现在,不论是西方还是中国,综合来看,各界界定的概念不一而同,大多包含闲置资源、人、互联网平台等三个因素,闲置资源包括资金、房屋、车辆、服务、个人的技能、知识等;人已经从单个人延伸到企业、组织、法人等;互联网平台主要指依托信息技术建立起来的信息发布与匹配平台;而其理念则是基于循环绿色经济的视角,强调使用而非占有,表现形式为众人参与的协同消费,本质则是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消费、信用经济。

三、总结

共享模式的出现给了这一世界一个全新的分享经济利益的模式。作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共享经济正在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且这种效用将得到持续扩散。无论是从微观企业,或者是搭建企业运行的制度框架,亦或者是实现产品服务交易的角度出发,共享模式都有助于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但共享经济在盘活闲置资源的同时,是否能够真正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是否会刺激过度消费,是否能够实现公平效率,也值得进一步研究。政府在实施创新型监管时,应秉持包容的心态,放管结合,坚持市场为主体,坚持包容性治理,营造开放包容的监管环境;明确监管主体,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同时进一步推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征信体系发展;提高参与者认知,缩短数字鸿沟,打造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参与者讲信用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刘倩.共享经济的经济学意义及其应用探讨[J].理论参考,2016(09):12-13.

[2]乔仁毅.分享经济的比较与思考[J].管理世界,1987(5):104-113.

[3]分享经济发展报告课题组.认识分享经济:内涵特征、驱动力、影响力、认识误区与发展趋势[J].电子政务,2016(4) :2-10.

[4]韩玉玲.分享经济的理念与员工持股计划[J].经济管理,2007(5):50-52.

[5]彭仁贤,韩江波.分享经济理论的演化:维度、路径与逻辑[J].江淮论坛.2013(3):49-55.

[6]王珍,沈建国.李炳炎与威茨曼两种分享经济理论的比较[J].经济纵横,2009(5):26-29.

[7]Tae HyupRoh.The Sharing Economy:Business Cases of Social En-terprises Using Collaborative Networks[J].Procedia ComputerScience,2016(91):502-511.

[8]马化腾,张孝荣,孙怡,蔡雄山.分享经济:供给侧改革的新经济方案[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6:16.

猜你喜欢

共享经济
基于O2O的共享经济商业模式分析及构建
共享经济时代电信运营商的发展策略
论共享经济模式的规制路径
共享经济环境下空间共享的定性及法律规制
共享经济的税务问题研究
探析网络预约车类共享经济平台的法律保护
共享经济的冷思考
“共享经济”在中国变味儿了吗
中国网约车的规制范式研究
旅游共享经济的基本特征、运行机制与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