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农村金融风险现状及防控建议

2018-07-30卢玫如

商情 2018年32期
关键词:农村金融风险防控

卢玫如

【摘要】基于农村金融环境以及自身各种因素的影响,农村金融积累了一定的风险,并随农村新业态、新改革和新转变的出现,面临结构性风险和整体经营压力。本文从分析农村金融风险特点成因入手,总结防范农村金融风险的得与失,提出农村产权保护、发展农村保险和加强监管合作等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 风险 防控

农村地区的金融需求主要有生产性贷款需求,包括种植、养殖、畜牧、农产品深加工等,周期长、收益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大,涉农贷款存在不稳定性风险,服务成本较高。农村正规金融供给不足,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金融生态脆弱,担保圈(链)风险较大。同时,农村正规金融供给不足为地下金融发展提供了空间,个别人打着互联网金融、农民合作社的幌子代办保险、存款业务,以致非法集资问题屡有发生。研究农村金融风险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的特点及成因

1.1 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的特点

从金融需求看,农村地区的金融需求主要有生产性贷款需求,包括种植、养殖、畜牧、农产品深加工等,周期长、收益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大,涉农贷款存在不稳定性风险,服务成本较高。从金融供给看,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主要包括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不同程度存在不良贷款、不良贷款率“双升”,数据指标低于监管要求、贷款集中度较高等流动性风险,经济周期性运行及特殊事件造成的信用风险,资产负债管理不善形成的期限错配风险,信息不对称形成道德风险以及资金外流风险等。

1.2 我国农村金融风险成因

我国农村金融风险成因主要有四方面。一是农业经济不确定性。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存在规模分散、生产链尚未有效形成、农业科技化水平较低以及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等问题,导致农民减产减收,偿贷能力减弱,形成小额农贷风险。二是涉农金融机构资源配置不合理,金融服务供给成本与收益倒挂。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呈萎缩状态,政策性银行服务对象和范围较为单一,农信社治理机制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内控管理水平相对较低,村镇银行电子化和核心业务系统建设落后,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三是农村信用环境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失信惩罚机制。中介服务不规范,提供虚假资信证明协同欺诈贷款、恶意逃废债务现象时有发生。四是农村金融机构风险预警体系和防范机制建设不到位,难以及时发现、预警农村金融风险。

2农村金融风险防控的主要措施及存在问题

2.1 利用央行票据置换农信社不良资产,但没有解决增量问题

为提高农信社抗风险能力,国家实施了专项央行票据发行、兑付、税收优惠等配套政策。该政策虽然短时间内解决了不良贷款存量问题,促进了信用社的合规经营,壮大了信用社的资金实力,但从十几年的实践看,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信用社新增贷款的风险问题。截至2017年6月末,某市11家农信联社、农商行不良贷款率较其他商业银行偏高,其中有3家机构的拨备覆盖率低于1500o的监管标准,最低的為69.94%。

2.2 建立风险补偿机制,但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

一是发展农业保险。我国自1982年开办农业保险以来,由于赔付率高,保险公司难以承受农业生产带来的巨大风险,许多保险公司取消了农业保险业务,农业生产风险无法分散。由农业灾害带来的农户贷款风险转嫁给金融机构,给金融机构信贷资金造成了风险。二是建立风险补偿基金。2015年12月,河北省饶阳县被确定为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该县筹资700万元设立风险补偿基金,专门用于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风险补偿。截至2017年6月末,饶阳县累计发放“一权一棚”抵押贷款57笔,累放金额仅748万元,资金撬动效果不明显。三是对特定贷款给予贴息和补偿。主要包括自1986年起实施的扶贫贷款贴息,自2004年起实施的助学贷款风险补偿,下岗职工再就业贷款风险补偿,以及种养殖业、少数民族发展经济等项目贷款贴息等。受地方财力的限制,市县两级的配套补助资金难以及时足额到位,业务发展缓慢。

2.3 实施存款保险制度,但风险差别费率不能完全体现农村金融风险状况

人民银行以《存款保险条例》为基础,先后出台了《存款保险费率管理和保费核定办法》、《存款保险评级管理办法》等多个制度性、操作性规定,对于保护农村存款人利益、及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发挥了较大作用。现今县级农信联社、农商行虽然执行了不同的存款保险费率,但风险评定主要依靠其他监管部门数据,二者需进一步加强信息交流,加大数据核实力度。

2.4 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但信用评级推广应用迟缓

《征信业管理条例》自2013年实施以来,对规范金融机构征信业务,提升社会公众诚信意识,形成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受农户信用信息采集难、成本高等客观因素影响,信用评级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同时,第三方信用评级与金融机构内部信用评级标准不衔接,农村金融机构普遍使用内部评级结果作为授信依据,第三方信用评级推广应用迟缓。

3当前防控农村金融风险的建议

3.1 建设农村产权保护机制,推广“两权”抵押贷款

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是农民最重要的财产,也是农村金融机构开展业务的保障。根据饶阳县试点经验,一是要保护农民土地权利,厘清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者之间的关系,实现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明晰权属关系,保护好农户的土地权利。二是搞好价值评估,建立健全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评估机制,坚持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与地上附着物一并评估,实现农村土地保值增值。三是完善流转交易平台建设,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平台建设,逐步形成依法自愿、公开公正的流转交易市场,为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提供基础保障。建议应以此为基础,制定农村土地及其不动产融贷资金相关制度、办法,推动“两权”抵押贷款增量扩面,促进“三农”健康发展。

3.2 大力发展农村保险事业,分散降低金融风险

一是建立农业保险发展基金,在财政补贴之外,支付农民的保费补贴和农业保险部门的超额赔款补贴。二是组建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或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展农保业务,开发适合农村需要的各种保险产品,建立多层次、多主体的农村保险网络。三是健全再保险市场体系,探索政策性农业再保险机制,制定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为农业保险提供再保险支持,扩大保险对风险的补偿能力。四是发挥存款保险制度正向激励作用,根据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状况,准确实施风险差别费率,引导金融机构强化内控、优化资产,降低经营风险。

3.3 深化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增加有效供给

我国应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推动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进一步优化金融产品结构,满足农村多元化金融需求,防范化解结构性金融风险。一是围绕农村实体经济需求,积极发展创业金融和普惠金融,建立健全以投贷联动为核心的金融服务新模式,提高风险定价水平,实施精细化和差异化定价。完善农村银行、保险、担保、信托等机构合作机制,共同分担金融风险。二是根据农村金融环境风险和成本,发展绿色金融,完善绿色信贷机制,以绿色金融化解农村过剩产能,将资金更多向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领域倾斜。三是大力发互联网金融,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手段,提升农村金融供给侧配置资源效率和服务水平,有效识别和化解农村金融风险。

3.4 加强农村金融监管合作,切断风险传播途径

一是加强监测,重点监测不良贷款上升较快的农村金融机构,开展风险提示,引导督促金融机构大力清收、消化不良贷款,完善治理结构,提高盈利能力,提高拨备覆盖率。二是建立全方位农村金融监管体系,规范民间借贷行为,配合公安、银监、工信、供销等部门加大打击力度,坚决遏制非法集资多发趋势,保护农民财产安全。三是引导农村金融去杠杆,压缩同业业务和表外业务,农村资金投放于农村,防止资金外流,化解农村金融期限错配风险。

3.5 加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构建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我国应以建立农户信用信息档案为基础,整合共享农村信用信息,大力发展农村第三方信用评级,建立健全农村的社会信用体系。应建立政府部门、农村金融机构以及农户共同参与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联动机制,进一步打造“信用农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减少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为农村金融积极放贷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6 建立农村金融机构风险预警与评价体系

一是完善内部风险评级制度。制定实施识别、计量、监测和管理风险的内部风险评级制度,实现风险评价全面化、系统化、动态化。重点加强对新增不良贷款、大额贷款和关联贷款的检测。二是建设覆盖全部内控管理活动的信息综合和反馈系统,确保内控信息交流畅通无阻。三是根据风险评级情况,分类处置、重点监控、动态跟踪,不断提高农村金融机构风险识别、量化和管理能力。

综上所述,本文基于农村金融环境以及自身各种因素的影响,分析了农村金融积累的风险,并随农村新业态、新改革和新转变的出现,面临结构性风险和整体经营压力。本文从分析农村金融风险特点成因人手,总结防范农村金融风险的得与失,提出农村产权保护、发展农村保险和加强监管合作等建议。

参考文献:

[1]任世德.农村借贷风险研究[J].财经界,2017,12(02):16 -19.

[2]王在陆.农村金融发展风险研究和探讨[J].财经学习,2016,15(05):149一150.

[3]赵流忠.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J].现代经济信息2014,30(23):321.

猜你喜欢

农村金融风险防控
区块链技术助力农村金融发展研究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精准防控 同心战“疫”
防控疫情 从我做起
争分夺秒的防控导弹车组
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风险与效率提升路径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析与管理
企业纳税筹划风险及防范措施
农村金融大变身
安顺:荣升全国首个农村金融信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