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富源古敢水族吞口的工艺特点及现状

2018-07-28崔梦秋

世界家苑 2018年7期
关键词:困境工艺

崔梦秋

摘 要:云南富源水族有挂“吞口”镇宅的习俗,“吞口”是古敢水族乡所特有的民间信仰中的镇宅面具,在门口的横梁上悬挂吞口有镇宅辟邪,驱邪纳吉的功能。而随着人们需求的转变和知识的普及,吞口不再被当地人认可,也不再是家神的象征,更是成为工艺品,趋于市场化,然而市场化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目前正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困境。

关键词:吞口;工艺;困境

吞口是云南古敢水族乡所特有的民间信仰,全乡有古敢、沙营、补掌三个村民委员会。水族聚居区补掌村位于富源县东南部的云贵交界处,距乡人民政府8公里、距县城143公里,全村土地面积32.6平方公里,辖13个自然村23个村民小组。境内居住着汉、水、彝、苗、白、回、布依和蒙古8个民族1328户4732人,水族2410人,分别占总人口的96%和51%。有耕地5300亩,其中水田4600亩,旱地700亩,水族人民以农耕经济为主要收入来源。

[1]吞口作为民间信仰的源流

吞口是古敢水族挂在门口的横梁上用来镇宅辟邪的面具,但不是每家每户的门口都会悬挂,它遵循的是“有灾则挂,无灾不挂”的原则。

1.神話传说

关于吞口的传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吞口原本是天上玉帝的第八个儿子,出生后因为长相奇丑被抛到了天河里,它没有死去而是静静睡着了,醒后一口气把天河吞掉了一半,玉帝慌忙找回了它并取名为“吞口”,将它派到人间去吞噬鬼怪和病痛,后来因为它恪守职责被人们传送赞扬,索性把它的形象做成面具挂在门口庇佑家宅。[1]

而另一种说法更为普遍。在很久以前,水族人民来到了补掌、热水、大寨一带,这里气候炎热易发瘴病,“死得忙,走热水塘;死得快,走人寨”的言论在民间流传。寨子里的人死亡人数太多,老人商议后决定杀鸡宰猪去补掌河源头潭坝边祭祀,祈求神明庇佑。这天夜里,守在祭坛的人突然听到水潭里传出阵阵唢呐声,然后锣鼓齐鸣,非常闹热。他们赶紧躲到暗处去偷看,只见一条壮如牛犊的人鱼摇头摆尾从分开的水潭中冒出水来,全身都是金鳞银甲,眼睛像铜铃般,胡须有手臂那么粗,被伺候的鱼称为“大王”。这时,一条猪嘴鱼劝他回去,瘟疫正蔓延在人间。鱼王大笑,摇身变成一个人首、狗耳、凸眼、宽鼻、撩牙、咧嘴、伸舌、曰含利剑的物。“一毒降一毒,毒毒是怪物;以毒攻毒,以邪压邪,只要我变个‘吞口,包能吞邪镇恶!”第二天守祭的人回到寨子向人们讲述,后来周围数百里都知道了“吞口”的厉害。他们请巫师照“怪物”的模样画在符纸上,然后杀鸡涂血,剪贴在门头上。后来觉得画在纸上容易损坏,便请工匠仿照傩具方式用木材雕刻并绘上颜色,让“吞口”大神在门头上安坐,护佑家宅。[2]在这两个传说中,吞口都是能吞噬一切的怪物,功能都是攘灾辟邪,保护家宅平安。

一、历史追溯

“吞口”这一名字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地流传,挂这种辟邪之物的乡民也道不清它的来历。后来有学者认为,这个名称的出现可能与古代民间使用符咒的行为有关。

在我国符咒主要是随着道教的兴盛而流行起来的。汉末,张角创立太平道,开始以符咒吸引信徒,传播教义,“师持九节杖为符祝,教病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符咒包括画符和咒语两部分,符之中又有“吞符”和“挂符”之别。前者供服用,后者供悬挂。然而道士为病家祛邪治疗,常常将两种符号合并使用。西晋道士王篡所撰《太上洞渊神咒经》对此有详细的说明:

“道言:自今以去,道士为人治病,病人家来迎子等。子等先为户、井、灶,各各丹书悬之。又作吞符三、七道,一日三时与病人服之,夜亦三服之。”

书中列出十六道符,分别悬挂之、吞服之:

“十六符,白素朱书,依方镇贴:第一、二悬大门,第三户上,第四卯,第五巽,第六午,第七坤、第八酉、第九乾,第十子,十一艮,十二家庭,十三灶上,十四厕上,十五水中,令病人吞服十六,宜书二十一道,三时服之。”

从三篡所绘的符形来看,西晋的挂符和吞符虽然一道使用,但图形并不一样。到了唐代,为简化作法的程序,挂符和吞符在实际的运用中便常常合而为一,由此产生了吞、挂并用的符咒,即把相同内容的符写作一式两张,一张让病人服下,一张挂门首。这样的两用符依十二地支排列,共有十二道。现举数道如下:

“丑日病者,鬼明是谁?天罡,青面赤身,手持气,一足而行。令人噎寒,身体殒,目痛,暴死,失溺水,不利,多口舌,以其形厌之即吉。此符朱书吞之,并著门户上,急急如律令。”

“卯日病者,鬼名老目离,青头赤身,各乐,使人狂病,令人多?,藏头掩口入人家失火,狂语恍惚不安,以其形废之即吉。此符朱书吞之,并著门户上,急急如律令。”

“辰日病者,鬼名铁齿,赤身居面,头上有一角,好食生血。令人吐逆寒热,来去头痛,足冷目疼,不视真真,以其形废之即吉。此符朱书,病人吞之并著门户上大吉,急急如律令。”

“巳日病者,鬼名程郎,头戴半月,一足一手,青翅赤身,负转而行。令人断气,忌胸肋吐血,心腹百万疼,身鸣,以其形废之吉。此符书病人吞之,并著门户上,急急如律令。”

这种吞挂兼用的符,在当时很可能被人们简称为“吞符”或“吞”。

那么,“吞”这个名称有是如何附会到镇宅面具上的呢?首先,唐代吞挂并用符与镇宅面具在功能上有两点相同之处:一是用于驱鬼,二是都悬于门首。这样,它们就会时常相互替换,或挂在一起,就像今天许多地方把镇宅兽面与八卦图共同悬挂一样。

吞挂符和镇宅面具的功能如此相近,他们在形式上也就会互相影响。一方面,人们可能把符咒刻到面具上,如今有些地方还保留着类似的做法;而另一方面,面具所代表的神灵形象也可能被转移到画符上。这种转化是非常容易的,因为二者都是在桃板上表现驱邪之神,只不过面具是用用雕刻的手法,画符是用绘图的手法罢了。唐代驱鬼镇宅的挂符因与吞符并用,可能被称之为“吞”,而镇宅面具又因与挂符并用,再加上它们的功能相近,造型相似,亦可能被冠之以“吞”的名号。不仅如此,唐代符咒里的“吞”字,除了指“服符”之外,还有“食鬼”的含义。如敦煌卷子中的《四方金刚咒》不时出现“吞磨食鬼”,“剥肉生吞血淋落,走鬼闻之消化却”的文字。从汉唐至今,我国民间逐鬼护宅的法术可谓,千变万化,打鬼的手段也无所不用。然而万变不离其宗,始终以“食”为本。逐鬼的咒语,镇鬼的面具和画符,都围绕着“食鬼”进行创作。唐代的“吞”修字既与驱鬼的吞符相联系,又可代替“食”字表达吃鬼的意思,因而用它来指称同样有这两层关系的镇宅面具,一如既往地突出了“吞”字所包含的深刻意义,并极力扩展其吞的范围,使之具有挟持雷电、并吞山河的磅礴气势。

[2]工艺特点

(一)色彩

富源水族一直有自己遵循的色彩观念,“吞口”用色与当地的民俗有一定的互动与关联。

富源水族衣着偏爱青、蓝、黑、白,相互搭配,素净内敛,他们的服饰中从来没有抢眼的红、黄。而“吞口”的用色则是大块的红、黄亮色,明亮色块间的对立构成强烈的视觉冲撞。可见“吞口”的颜色运用与水族人日常生活中服饰颜色的喜好是对立的。这也许与水族的鬼神观念有关。水族崇拜多神,所信鬼神名目繁多,往往神鬼不分,鬼的概念反而多于神的概念。他们认为人与鬼之间要有明显的区分,用于驱鬼辟邪的“吞口”与自己的衣着用色是要有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因而,人们的衣着朴素、内敛“吞口”的用色则要艳丽、醒目。

除此之外,在富源水族的丧葬、祭祀等风俗中也能看到他们的色彩观念。在当地的丧葬仪式中,孝服严格规定要周身白,男女都要戴白头巾,男孝还要穿白纸裹边的草鞋,棺木上要拴一只被称为“踩棺鸡”的红公鸡。在他们的节日中,也能看到色彩的运用。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古敢水族乡要以村寨为单位,集体用红公鸡、黄母鸡各一只,備红香、纸钱、饭蔬和盐巴在出水的地方祭祀小白龙,祈求不要下“白雨”。

随着时代的变迁“吞口”用色中出现了一种新的颜色—黄色,而这一颜色也可以在当地的祭祀中发现它的运用。由此看来,黄色并不是随意添加进去的新颜色,它己经在富源水族民众的生活中被运用了,而且是在祭祀的礼俗当中。择。五色中,‘吞口”运用了其中的四种颜色,唯独没有出现青色。青色五行属木,而“吞口”是用木头雕刻的,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吞口”不重复运用青色。

作为富源水族的一种文化“吞口”的用色不是单独生成的,而与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具有一定的联系,相同的色彩被运用于富源水族的丧葬和祭祀中,这些颜色是被富源水族认同的、具有特殊意义和作用的色彩;红、白、黑、黄的运用,可见于原始艺术中,作为一种无意识,它们成为一种潜意识影响和奠定了文明社会的色彩观念。

(二)形貌

吞口的造型主要有两种,张口的和闭口的,由此细分为笑脸、哭脸和凶脸,形态与猫相似,花脸,人面,长角,突眼,宽鼻,四颗牙齿,口含利剑。材质为樟木树、楸树或白桦树,先用木材雕出轮廓,再将木剑削好穿入口中,再用彩色漆上色。

传承人郎万平对对口的形态做了这样的解释:

我:吞口为什么要做成这样的形状呢?

郎:吞口最开始就是这样做的嘛,就是看起来像只猫,再涂上漆,就是花脸猫嘛!

我:那张口和闭口的用法上有什么区别呢?

郎:闭口的就是跟邻居吵架了,有矛盾了,就挂一个闭口的,把嘴闭上就不吵架了嘛。张口的就是把不好的运气不好的灾祸什么的吞掉了嘛!

(三)演变

自从云南水族吞口申请为非遗项目以来,人们对于吞口的传承和商业价值关注度越来越高,其文化价值逐渐被忽略。为了更好的适应市场的需求,政府召集的当地的能工巧匠,试图将吞口系列化,衍生出了现在的五种含义的吞口:

第一种“凶神恶煞”,特征是白凤眼、白鼻白剑、红须红牙,能吞灭克人毙畜的妖怪。

第二种“猩猩必煞”,特征是黑鹰眼、红耳红剑,四颗撩牙能吞灭散播的瘟撩牙,八颗平齿能吞灭八方鬼魔。

第三种“凶神八煞”,特征是白眼红耳、四颗撩牙、八颗平齿,能吞灭八方鬼魔。

第四种“凶神雾煞”特征是红脸鹰眼,一口撩牙、能吞灭破坏阴阳五行协调的妖魔。

第五种“送子行煞”特征是凤眼红须、白鼻黄剑、多枚平齿_能吞灭妨碍生殖的邪恶。[3]

[3]吞口工艺传承的现状

古敢乡群山环绕,交通不发达,这样的地理环境和位置孕育了吞口的产生,也阻碍了它的发展。吞口作为民间信仰,传统艺术,在当地并没有太多的市场。当地人认为,吞口表示吞并一切的意思,家里有灾难、疾病的,请了吞口以后便可以这些不吉的东西统统吞噬。但是也正因如此,一旦挂上吞口,前面的人家便会有意见,认为口对自家,会影响气运,吞了自己家的财气,产生纠纷。因此后来请吞口的人越来越少,给吞口的传承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政府对吞口的传承问题非常重视,在它的帮助下该地区将吞口申请为省级非遗项目,确立了传承人。目前传承人郎万平已经收有5个徒弟,但由于销路不畅,学习这项技能无法养家糊口,所以这几位徒弟积极性并不高,只能作为业余爱好。另外,政府在积极申请经费,为吞口建设传习所,其中包括展览馆、工艺室、接待室等,目前正在建设之中。

民众是文化的主体,由于吞口本身功能的特殊性,当地的村民越来越少的把它请到门头,这对于它的传承是不利的,在功能的发挥上产生了断层。但是在村民心中,“吞口”是他们敬仰的神灵,他们对吞口的来历和传说通过濡化的方式传承下来,对吞口文化的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今吞口的传承面临着怎样走出去的问题,政府、乡民和传承人本身都认为它需要一个平台,让人们认识它,了解它。

朗万平曾经借助传承人这个身份与浙江的工厂进行沟通,也参加了很多展销会,试图将它产品化,过程却非常艰难。在国家为传承人提供的最近他将要去上海参加培训,他想带着他的作品去寻求一些大师的建议,是否还能有别的方式把它传承下去。郎万平在制作传统形态吞口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尝试以不一样的形态来展示。作为工艺品的吞口只能放在展厅或者家里进行展示。近年来,古敢水族乡接受了开发商的投资,正在规划生态旅游建设,吞口工艺文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现代传媒网络的形成,外来文化的冲击,面具文化应有所创新,要与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相结合,并且应当建立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吞口的传承应当引入现代化的方式,比如数字媒体的运用,新媒体的宣传等。吞口工艺文化也应乘上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东风,在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中注入可能性和实现性。[4]

参考文献

[1] 张佐 富源地区水族吞口文化 文化长廊

[2] 段有琼 云南档案2005.06.014

[3] 段有琼 云南档案2005.06.014

[4] 赵心愚等.西南民族地区面具文化与保护利用研究.民族出版社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困境工艺
新型废热锅炉的制造工艺
船舶上层建筑建造工艺探讨
跟踪导练(三)
跟踪导练(一)
赏工艺,看杰作再现
萧邦 探寻稀世工艺
穿在身上的火箭工艺
神奇的设计师
北美武器公司工艺转轮手枪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