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力之源

2018-07-28李雪

世界家苑 2018年7期
关键词:长存力量生命

摘 要:李白作为文学史上的一颗明星,他的很多诗歌都被选入了人教版语文教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伴随着学生们一起成长,几乎每个阶段都会涉及到一些。下文将从李白诗歌的特色以及其诗歌在精神上对学生的影响等方面简要分析他的诗歌之所以能够长存于人教版语文教材的原因。

關键词:力量;生命;长存

李白作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雄起飘逸,而这种飘逸则是建立在诗人厚重的生命力之上的。客观上,他的诗歌艺术成就也极高,其中艺术手段的使用对学生的写作很有益处,在主观上,他强大的生命力对学生三观的塑造起着很好的引导作用。

一、诗歌——力量的创造物

客观上来看,李白的诗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不管是在艺术手法上还是意象的使用上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所有的艺术手段在诗人的手里都是有力量的,都是情到深处语自精,下面我将从修辞和文章结构安排等角度,以部分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中所选的李白诗为例略作分析,来展现李白诗的独特之处,即他的诗歌全是力量的创造物。

(一)修辞——情到深处语自精

他的创作动机是最单纯的情感冲动,他的诗歌全是用来表达内心和自我的,而非用来无病呻吟的工具。

《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说到“他所乘坐的帆船远去,慢慢地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看得见漫漫长江水流向天边……”,如果我们用现代人的思维去理解,不用心去体会,乍一眼看去就会将这种夸张误认为是诗人刻意雕琢而成,不免会将它看作诗人苦吟留下的痕迹。可假如我们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就会发现诗人和我们现代人的思维是不一样的,其实那就是诗人最自然的生活状态,面对友人的离去,情感极为敏感的李白就是会有这样的感受,他本身的力量就是会影响到周遭的环境,在他眼里的景就是那样地辽阔但又夹杂着丝丝惆怅,一切都是如此地浑然天成,丝毫没有矫揉造作的成分。

诗人所写的就是当时的切实之感,就是生活的本身,而他自己在现实中也确实就是那样处事的,诗中的一个个字眼就是诗人力量的寄托,整首诗都萦绕着李白的生命力。

修辞在现代社会是一种程式化的东西,但在诗人这里,就是自然而然的情感支柱,他的所有的辞格的运用都有强大的心理能量作为支撑。

(二)结构布局——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结合

诗人将自己的情感和诗歌的结构安排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层层递进,一点点地表达自己的人生观,展现出了最本质的李白,都是诗人本身的生命力所致。下面就以《行路难》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诗歌开头“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就显示出诗人作为诗仙的独到之处。我们直接看第一句,就会感到很茫然,为什么会将“金樽清酒”和 “玉盘珍羞”等同起来,读下去就会发现,第二句诗人就在回答这个问题了,之所以将其等同是因为吃不下,所谓十年磨一剑,“拔剑四顾”也是诗人当时生命的表征。这两句就直接交代了诗歌的起因,即人生无法施展,抱负无法实现。接着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先是运用比喻,将心里那种说不清的状态说清楚,说明为什么“行路难”,即人生的各种尝试都不顺,既然前进如此不顺,那就选择退一步吧,说放弃吧,又说服不了自己,连做梦都梦见在太阳旁边,这里以太阳暗指皇帝,借指仕途不顺,难得赏识。进退两难,借酒浇愁愁更愁。于是发出了“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慨叹。最后一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沉浸在自己的想象的空间里,既然现实已无路可寻,那就只能寄希望于未来。

从构思表达上看,一层比一层绝望。从诗意上讲,最后一句就显得格外重要了,一般人在被逼到如此绝境时要么崩溃要么揭竿而起了,而李白又给自己挖了一个通道,这也是李白诗歌的力量所在。

二、生命——力量的源泉

从主观上看,李白的诗歌有种强大的力量,而那力量之源归根到底就是其对生命的珍惜和看重。

都说有才难,其实处才更难,在李白这里也是同样的道理,因为他满腹才华,但又无处可施展,时间的流逝才会让他那样惶恐,生命之于他才会倍显珍贵。这其作品《将进酒》中就有很好的体现。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暗指的是时间的流逝,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里的时间和生命有着很大的联系,脱离了“生命”的时间只是一个空的概念,所以,在这里,李白不仅仅实在探讨时间,而是将时间和万物、生命联系在一起的,他用了夸张,也只是因为想要强调生命的价值,即生命不可以复制,是如此的稀有和短暂。“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也是在强调人生湍急,过得很快。“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也指出,“人生”是其喝酒的源头,因为“不遇”所以只能写诗喝酒。作者有着寻常人难有的才华和抱负,但却从来没有得到过充分实现,他的一生就是一个悲剧,酒只是迷糊自己的一个工具而已,全是悲愤不得已的无奈,只有诗歌是其生命代换的通道。

于是有了“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从这里开始情感过渡,千金散尽可以重来,而“我”的才华、生命却是唯一、不可复制的,两者形成反比关系,极度凸显了自己生命的价值。“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也继续强调了上一层意思,即和生命相比,金钱又何足为贵。在“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陈王昔时宴平乐……”中,作者说了反话,他并不是真的不愿醒,只是为自己这样的无用武之地的“真英雄”发出慨叹而已,而且在这里还引入了陈思王,说明作者的视线已经放出去了,在这时候诗人的眼里,其对面坐的已经不是岑夫子等人了,而是直面陈思王。最后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的“尔”就不只是岑夫子了,而是像陈思王这样的人,大家都是这样的相似啊。如果说一个人的才华和生命力不足以惊动我们,那么这样一群人集中在一起所展现出来的那种力量却足以使我们瞠目结舌。

写诗也是处置自己才华的一种方式,为自己立言,也为和后来人形成有效的沟通搭建了一座桥梁。学生们长期接受内涵如此丰富,生命力如此强大的诗歌的熏陶,也有利于有其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

三、力量——与诗长存

作者将生命的能量打包在作品中,突破了本来生命的限制,流芳百世,与天宇同在,与日月同辉。

作为一个诗人,李白自觉承担起了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所谓“诗无邪”,作者虽壮志难酬但也知道诗言歌表达要适可而止,即发乎情止乎礼,温文敦厚,有所持他认识到诗人不是倡优,也不是简单的技术人员,而是君子,之所以成为君子,是因为有很好的情感调节能力,能找到自己的通道,并且知道自己的诗所担负着的社会教化功能,所以不管经历了什么,最终展现在大众面前的仍然是那个飘逸奔放的李太白,而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正和当今时代的主流相一致,这也是他的诗歌会长期存在于教科书中的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从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李白诗歌我们可以看出李白的诗歌乃力量的产物,而所有的力量都来源于他本身对生命的看重,这种珍惜生命的人生观以及诗人在面对人生困境的时候的处事态度都是非常值得后人学习的,这是他的诗歌能够伴随着学生一起成长并长存于语文教科书的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

[1] 胡亚明 严钊:《李白<将进酒>愁绪的引起与消释》,《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1期,第91-94页。

[2] 王玲玲:《古诗教学与审美教育》,《俪人:教师》2015年第21期107-107,共2页。

[3] 张玲杰:《李白诗歌教学研究》延安大学,2016。

[4] 岳小琴:《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诗歌编排分析》,《语文学刊》2016年第4期,第161-162页,共2页。

[5] 荣连山:《浅谈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与美育研究》,《中学课程资源》2017年第10期。

作者简介

李雪,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 2015级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长存力量生命
情之所起
2021:前行,缓慢但坚定
采桑子·赞王震将军
麦唛力量 (一)
孤独的力量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怀疑一切的力量
从自然中吸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