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视”策略处理早读中“捣乱”现象的思考

2018-07-28李培珍,林安青

教师·中 2018年5期
关键词:策略

李培珍,林安青

摘 要:早读中“捣乱”现象是指晨读中突发的教师意料之外的情况。学生的人生旅途中、在校的每一天中,总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事。而人际交往中的“同伴间冲突”就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这需要班主任去正确教育引导学生,然而正确的教育要谨慎地选择正确的方法。文章针对早读“捣乱”现象提出了“三视”策略的思考。

关键词:“三视”策略;晨读;教育良机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1-22

作者简介:李培珍(1983—),女,浙江丽水人,小学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德育、小学语文教学;

林安青(1981—),男,浙江泰顺人,小学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德育、小学美术教学。

“捣乱”现象直接扰乱正常的晨读秩序,非同一般的行为,对课堂秩序存在一定的不良影响。教师应当能够运用合理的策略处理类似的突发事件,且心中首先要有一杆秤,面对不同的学生该向哪边倾斜、怎样倾斜,自己要首先作好度量。下面我结合“三视”策略处理早读中“捣乱”现象的思考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源起背景

在每周一的“师生共读好时光”的早读中,我正与那些爱读书的学生们捧着书本津津有味地朗读时,突然,一个如炸雷般的声音喊了出来:“老师,我在看书,XX勾我的脚,他不在看书,在玩呢!”一声不和谐的报告,一下子打断了所有读书同学的热情,大家纷纷把头转向那两位同学,然后又以看好戏般的神情期待我的发落。

课堂教学既是传授知识的过程,又是师生共和谐的过程,?在晨读课中出现这样意想不到的状况,执教者无法回避,应该认真面对,用心思考,用自己的教育智慧换取晨读教学的质量。基于此,下面我就处理策略进行三个方面的假设。

二、策略假设

处理策略一:听到 A 同学的报告,我马上呵斥,怒吼开小差的学生:“不想看书,出去,去玩好了!”开小差的学生惊呆了,不知所措。我又紧接着责怪 A 同学:“一个巴掌打不响,你不开小差,怎么知道他不在看书,半斤八两。”A 同学听后,眼泪不停地在眼眶里打转。当时的我还以为在班中做到了杀一儆百,起到了震慑作用。但后来的师生早读时间,我明显感觉到了气氛的紧张和压抑。

处理策略二:因为有了前一次的经验,后来班级在师生共读好时光中发生类似的事情时,我没有怒吼, 而是轻轻地走过去,委婉地说:“现在是早读时间,别玩了。”我又轻轻地离开。我原以为本着尊重学生的原则,善意的提醒定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但事与愿违,在后来的早读时光中,先前开小差的学生非但没有改正,反而变本加厉,玩得更起劲了。而且,班里似乎有越来越多的学生也悄悄地开始了“地下行动”。

处理策略三:当第三次遭遇同样的现象时,我三思而后行。在有限的30分钟早读时间里,面对同样调皮的学生我既没有严厉指责,亦没有轻声善意提醒,而是将脚步挪至开小差的学生跟前,继续我的朗朗书声,读至动情处,还不忘与身边的学生共享。这一次,我的不及时搭理,淡化了学生喜欢看热闹、幸灾乐祸的心理,而且距离的压迫,有效地制止了那名学生继续开小差。待到 30分钟早读时间结束时,我把开小差的学生请进办公室与他谈心并辅以适当的教育,用行动告诉所有学生不认真看书是错误的。经过此次事件,所有学生早读时间基本上都能夠聚精会神,偶尔有人开小差,也会因为无人理睬、自觉无趣而作罢。

三、策略反思

晨读课上偶发事件的表现很多,以上列举的处理策略只有常规的意义,并非包括了所有甚至更好的处理策略。在具体的实践中,任何一种策略都做不到万能,实践结果会受到对象、情境、层次、角度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在实践时针对不同的问题情境,准确把握对策,在符合教学活动需要、符合教学规律下巧用活用,才能获得更佳效果。

我发现第一次处理所采取的方法由于过于简单和粗暴,给学生的心灵带来了伤害,也给其他学生造成了恐惧,拉开了师生距离,不利于学习氛围的和谐。而第二次处理,虽然我自认为比较尊重学生,但在学生听来,依旧是命令的语气。学生从一开始就比较排斥,并且由于当时是轻声提醒,等于默许,造成越来越多的学生效仿。而在第三次处理上,我采取了与前两次截然不同的策略,即“三视”策略。

四、“三视”策略

(1)战略上藐视。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认为,教师的态度就是在师生人际关系中教师对学生所持的态度,它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性质、成败,决定着学生是积极的学习者,还是被强制的学习“囚徒”。为了给学生创设健康、轻松、和谐的课堂阅读氛围,当有学生大声宣告有人开小差时,我依然没有停下自己的阅读,去处理人人都期待看好戏的突发事件,而是用自己更激情的朗读淹没了其他学生想看热闹的“嘘嘘声”。战略上藐视要求执教者克制自己的情绪,教师对这样的情况可以保持泰然自若,无须立即追究,使之自讨无趣。当发现学生想搞恶作剧时,教师可一边继续朗读,一边不动声色地走到相关学生身边站站,或用分享式的交流告诉学生,现在唯读书最重要,于是浓浓的书香氛围重新弥漫课堂。

(2)行动上重视。合作教育学的倡导者认为,使学生乐于学习是可以做到的,教师不要采取强制的方法,而是通过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来形成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和积极的学习情绪,形成这样的心理定势。当某学生被同桌检举揭发开小差的时候,他心里已经感到自己行为的失误,如果教师此时面对全班同学严厉批评他,只会让他对教室心生厌恶,进而讨厌读书(如处理一);而如果只是不经意地提醒,反而会让他有如释重负、不以为然的感觉;但在第三次处理时,我没有直截了当地制止,而是逐渐缩短与学生的距离。学生在与教师的交流中挖掘了自己的潜力,使有意识的读书行动和无意识的心理需求充分协调,成功催发了那隐藏于内心的读书热情。

(3)动机上透视。教育心理学认为,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反击、挖苦,实际上不是在教育学生,而是在迫使他们隐瞒真相,这种做法很容易使师生对立。因此,在引导学生重拾书本后,我又抽时间耐心地与他进行了心心交流,以深层了解他开小差的真正原因。宽容的心态,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和信任,不仅不是无原则迁就,更不是纵容,而是使学生体会到教师的良苦用心,促使学生自我教育。事后,他真诚地告诉我,他不是不读书,而是自己的书读不懂,想与别人交流,别的同学都不愿意,看到别的同学都读得津津有味,自己却读不好,所以才开小差。也许,真的是我太疏忽了。细细回忆,我庆幸自己没有像第一次那样对待他,也没有像第二次那样对他漠不关心。在了解了他的真实情况后,我安抚了他,同时也严肃地告诉他,不管什么原因,捣乱课堂肯定是不对的,他虚心接受。之后,我又帮他找了学习伙伴。果然,以后的早读时间,他都能全神贯注了。

五、背景反思

课堂的过程性永远是动态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从多角度去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哪怕只是一个短暂的30分钟的早读,也能让他们自觉地维护班级形象,让他们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班级的形象,促使他们积极地参与班级管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相信长期坚持下来,教育的无形力量会在我的举手投足中,甚至我的一个会心的微笑都会赢得学生的共鸣。

如何唱好晨读中的小插曲,化解晨读课中的突发偶发事件?如何让教学有序开展?如何让不可多得的教育良机给课堂增添色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思想。也许一个合理的策略就会开启无数智慧的头脑,也许一个妙手偶得就能点亮童真的双眼。如果教师在面对犯错的学生,都能三思而后行,教育之花必然更加绚丽。

参考文献:

[1]赵 怡.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的创新路径分析[J].西部皮革,2017(6):211.

[2]郝 然.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成语教学初探[J].中华文化论坛,2017(7):33-36.

猜你喜欢

策略
基于“选—练—评”一体化的二轮复习策略
几何创新题的处理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数据分析中的避错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唱反调”的策略
价格调整 讲策略求互动
2016年理财策略——少折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