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八闽传统文化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2018-07-28陈蔚

教师·中 2018年5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中职

陈蔚

摘 要:八闽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福建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增强福建人民的“精气神”和文化自信。文章通过拓展课堂教学内容、调整课堂教学方式、创新课堂教学手段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八闽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丰厚的滋养,进而打造出生活化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八闽传统文化;中职;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2-04

课题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2016年度课题“构建富有八闽传统文化特色的中职语文课堂”(FJJK16-097)。

作者简介:陈 蔚(1983—),女,福建福州人,福建省邮电学校办公室副主任,讲师,本科,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职业技术人员的需求正在不断扩大。国家在大力扶持职业教育的同时,对职业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意味着中职教学在重视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必须重视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

在中职教育中,语文作为一项基础性课程,承担着传承祖国文化、培养学生素质的重大责任。《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语文课程的任务之一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因此,中职语文教学要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同时,《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还提到,语文教学要“密切联系现实社会生活和地方产业,注意开发和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 。这就促使我们要去重新审视符合地方特色的语文课程资源。综上所述,笔者以为,八闽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与福建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还可以增强福建人民的“精气神”和文化自信,正是最适合福建学子的语文教学资源。

福建省的语文教师有责任利用语文课堂这个阵地,对学生进行八闽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之情,并且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丰厚的滋养。

笔者将从三个方面对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八闽传统文化的实践技巧进行阐述。

二、编写地方特色读本,拓展课堂教学内容

传统的语文教学总是把语文课本当作唯一的教学资源,虽说其中的散文、小说、诗词、文言文等都蕴含着丰富多彩的美,其经典之处确实值得学生慢慢品鉴,但其内容终归与社会生活严重脱节,致使教学过程常常局限于解析课本内容。如果我们以语文教材为载体,将地方文化融入其中,就可丰富语文教学内容,使语文教学拓展到更广阔的社会生活中。然而,我们无法要求强调统一性和普及型的国规教材在编写修订时融入地方文化资源;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根据本地、本校的特点去有效地开发校本教材,编写地方特色读本,以弥补国规教材的单一性。

就八闽地方而言,我们可编写特色读本《语文辅助教材——八闽传统文化》,将其内容规划成多个章节,分别介绍八闽的饮食、服装、艺术、建筑、民俗、方言、宗教、文学、名人、工艺等。读本内容的丰富和多样,便于我们有针对性地将相关八闽传统文化渗入不同的语文课文中讲授。比如,我们在教授《壶口瀑布》《沙田山居》《山居秋暝》等课文时,可渗透八闽名胜,武夷山、鼓浪屿、湄洲岛、白水洋、清源山等都是八闽大地家喻户晓的山文化、水文化;在教授《我的空中楼阁》《雨巷》《再别康桥》等课文时,可渗透八闽建筑,闽西土楼、闽南红砖房、三坊七巷等早已著称于世;在教授《笑》《致橡树》《雨霖铃·寒蝉凄切》等课文时,可渗透八闽文学,冰心、舒婷、柳永等哪一个不是响当当的诗人、作家?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语文课堂,有意识、有针对性、持续地将八闽传统文化特色读本中的内容渗透进语文教学中,让八闽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的教学中,真正浸润学生的心灵。

三、结合八闽传统文化,调整课堂教学方式

1.重视阅读教学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开展与八闽传统文化相关的阅读活动,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使学生在阅读中加深文化底蕴。最适宜使用这种模式的莫过于“八闽文学”。

比如,舒婷,出生于福建省石码镇,在中国新时期女性文学的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八闽文学”的代表人物。她所创作的《致橡树》是中职教材中脍炙人口的现代诗歌,影响了一代人的爱情观。在教授《致橡树》时,我们可在课堂中引入舒婷创作的其他诗歌,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双桅船》等进行对比阅读。同时,我们可结合时代背景和舒婷的人生经历,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踊跃发言,谈感谢、抒情怀,进而总结归纳出舒婷的诗歌特点。

再如,柳永,福建崇安人,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也是“八闽文学”的代表人物。他所创作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不仅入选中职国规教材,更是被世人奉为经典的名篇佳作。教授该篇课文时,我们可谈谈柳永跌宕的人生境遇,说说柳永特殊的情感经历,读读柳永创作的其他作品,如《鹤冲天·黄金榜上》《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等,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并了解柳永词中凄婉绵长、文采风流、通俗易懂的创作风格。

将“八闽文学”渗入语文课文教学中,还可以缩短学生与文学创作者之间的距离,讓学生深切感到文学大师就在身边,从而产生亲切感和自豪感。

2.关注语言表达

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发达、知识爆炸的时代,人际交往日益频繁,很多时候,一通电话、一个会面就能决定一件事情的发展走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掌握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考试只注重阅读、写作、人文常识等,很少涉及学生的口语交际,这便导致口语表达教学不受重视,教材中的口语交际板块形同虚设。也因此,我们的学生缺乏基本的表达训练;走出校门的他们常常不懂得“推销自己”,羞于与外人打交道,无法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需求,这不得不说是语文教育的失败。我想,我们必须借助语文课堂这个阵地,关注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那么,与其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训练表达一些远离生活实际的内容,倒不如结合八闽传统文化,让学生谈谈身边的景、说说身边的人、议议身边的事。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何乐而不为?

比如,介绍城市文化。福建省下辖的福州市、厦门市、建瓯市等地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在语文课上,教师经常性地让学生们谈谈自己所在城市的悠久文化,可激发学生对家乡城市的自豪感,增强学生的乡土观念。

又如,赞美城市风景。八闽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众多的山脉、交错的河流、茂密的森林,构成了迥异于中国北方大平原的自然风光;秀甲东南的武夷山、丹霞碧水的大金湖、刚直不阿的冠豸山、永不枯竭的闽江源、岚气弥漫的平潭岛……无一不独特、无一不风光。八闽大地上还有许许多多的名胜古迹,质地古朴、神韵超然;南溪书院说朱熹、世遗土楼天下奇、三坊七巷涵古韵、榕城双塔相辉映、胡里山炮台扬国威……无一不散发出邈远而令人迷恋的人文气息。在语文课上,教师可让学生们介绍这些风景名胜,做一回导游,当一次解说家,促使学生发现家乡的美,进而激发学生对家乡名胜古迹的热爱及仰慕之情。

再如,联系实际,提高思辨。八闽大地上的很多城市正在大时代的经济浪潮中迅猛发展,城市改造与文化积淀的冲突则日益显现。就说“三坊七巷”,如今随处可见商业化的店铺和现代化的设施,曾经的庭院深深与流水人家却早已不见踪影。有人说,这是经济开发,它将重新铸就“三坊七巷”的辉煌;有人却说,这是对文化的亵渎,它给“三坊七巷”的文化传承画上了一个完美却令人感伤的句号。那么,这种改造究竟是“三坊七巷”的新生还是死亡?笔者曾试着将这问题抛给学生讨论,令人欣慰的是,学生不仅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还分析得头头是道,能将利弊一一罗列出来。生活就是一个巨大的素材库,让学生结合地方文化,抓住身边的事,联系实际,去分析,去评论,既能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确是一举数得。

3.改变写作素材

作文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观点表述、情感抒发的重要方式。然而,作文教学一直以来就是语文教学的软肋。学生的作文常常内容空洞、流于形式、情感虚假。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他们缺乏生活经验,缺少文化底蕴。叶圣陶先生说过:“学生的作文离不开生活,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去寻找作文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断地倾泻出真实的文思之水来。” [1]所以,如果我们把写作教学与学生耳熟能详的八闽文化资源结合起来,将写作内容置于现实生活的大背景下,就无形中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记。当然,我们要注意的是,“积累作文材料要广泛,而在使用材料时要‘精,要确切恰当,不能捡到篮里就是菜。” [2]

笔者认为,八闽传统文化中的风俗民情、自然人文景观是极好的写作素材,如福州三宝(脱胎漆器、油纸伞和角梳)、榕树、闽江、拗九节、闽剧、三坊七巷、客家土楼等。这些实物实景就在我们身边,触眼可及、触手可摸,便于学生用心观察、随时观察,即使想要追源溯本,也多的是旁人可问、资料可查。学生做到了脑中有物,自然能够下笔有神。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大有裨益的。

四、丰富学生课堂体验,创新课堂教学手段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做合一”,由此可见,在学习过程中,教、学、思、做各个环节应互相协调、互相呼应。教师们在注重课堂教学“地方特色化”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引导、启发,也要强调思考、实践。八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多样,我们可以综合运用各種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授课,可以是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创新的教学模式,也可以是竞赛、辩论、表演、诵读、讲故事等多样的课堂活动。这样便能突破课堂传统教学的局限,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化被动为主动,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体验,进而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

当然,如果能将八闽传统文化教学从语文教学中剥离出来,使其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那更是极好的做法。据此前所作调查数据显示,福建省内约有62.79%的师生希望福建省中职学校单独开设八闽传统文化课程。可见,这样的做法是大部分八闽师生的诉求。课程的开设具体可为每周1~2课时,由语文教师负责授课;教材既可选用《语文辅助教材——八闽传统文化》,亦可使用其他的相关读本;考试则不拘泥于任何形式,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可以谈一些感想,可以写一篇心得,还可以完成一个作品等。

五、结语

将八闽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教学,可促使语文课堂地方化、特色化、个性化、人性化;而开放且具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又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作为八闽大地上的语文教师,我们的目标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吸收更多八闽传统文化的精髓,讲授丰富亲切的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依托现代化教学手段,全面打造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生活化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讲作文[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

[2]于 漪.于漪老师教作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中职
中职高考与教学研究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用“第三只眼”看待中职学生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