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2018-07-28郑玫玲

教师·中 2018年5期
关键词:教学策略小学语文

摘 要:根据新的教学模式的要求,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同时还要注意自己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文章主要对此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高年级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2-01

作者简介:郑玫玲(1972—),女,福建龙岩人,小学一级教师,本科。

一、教学特点

小学生进入高年级之后,由于受到外部环境和自身因素的影响,比如家庭环境和智力差异等因素,在学习中呈现出不同的学习情况,而这不同的情况分别是从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来说的。所以我们需要注意,一方面来说,有的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理解能力和较快的阅读速度,有的学生写作的水平和阅读理解的质量也比较高,而有些学生则表现相反,在语文学习中表现较差;从另一方面来说,进入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后,许多教师也发现,在这一阶段,学生对阅读语文材料表现出不同的爱好,如有的学生喜欢听老师讲故事,有的学生喜欢听老师讲笑话。所以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而对其他内容的语文材料不感兴趣,教师这时就要加强沟通,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帮助学生找出问题的症结,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阅读中出现的问题

第一,学生缺乏主动阅读的意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中阅读某一部分材料,并让学生完成相关的课后习题或者试题。小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会把教师说的话当作一种任务去完成,这样不好的习惯如果长期持续下去,对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摸索新的语文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解决语文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提高学习成绩,同时也要教会学生主动学习。

第二,小学生受到自身心理因素的影响。处在小学这个阶段,大多数学生都具有害羞、胆怯及自卑的心理,不敢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大胆地朗读。这种不好的学习方式持续下去,对学生良好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都是不利的。

第三,学生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学生在这个年龄,都喜欢和小朋友出去玩,很少有能静下心来学习的,而语文学习需要有一个安静的场所。更重要的是,阅读习惯的培养需要每天坚持锻炼,同时还需要其他教师和周围人的正确引导和不断熏陶。

三、解决的策略

1.培养阅读兴趣

教师培养学生好的阅读习惯有很多方法,其中一个方法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自体验。比如,在《晏子使楚》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挑选班中的学生,并且对其分配相应的角色,出演晏子出使楚国时的情形,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实际情景的演示,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入到课程当中去,使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进入到课堂教学里面,让学生切实感受到阅读的魅力,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就可以大大缩短教学时间,可以让教学效率得到提高。通过阅读,学生的人生境界也能够得到升华,看事物的眼界也变得更加开阔,对于学生以后的成长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2.拓展阅读材料

阅读一本超龄读物,学生得到的收获肯定大于阅读适龄读物。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是也可以读各种各样的书籍,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阅读能帮助学生突破空间的界限,通过对经典小说的阅读,学生能体验到不同的人生。阅读的内容会及时为读者带来反馈,学生读什么样的书籍,便可以在里面学到什么,所以让学生读好书,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比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教师除了讲课文中的知識,还要让学生阅读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和了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增加一些阅读内容,可以使学生明白内容中的一些道理,让学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语文阅读的魅力,这样逐渐使学生从心里重视起语文阅读来,能够加深学生对阅读的印象,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也因此得到很大的提高和发展。

3.在教学中指导阅读思想

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要不断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教师给予阅读思想的指导。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优化自己的教学方式,还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比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里面有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个“绿”字用得非常巧妙,又非常传神,它传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思念之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过田园般的生活的愿望。

教学时,教师要详细讲解课文中出现的比较重要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阅读体会“绿”字,这里作者用了“绿”字,而没有用其他词语,使诗歌充满了画面感;此外,这里使用“绿”字使诗歌充满了感情,也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所思所想;同时,这个“绿”字也包含了作者对未来生活的希望,虽然自己这次是去赴任,但与权势相比,作者更希望回到故土生活。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将课文中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和词语画出来,谈谈自己的理解,也可以让学生对其进行仿写和造句。

4.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教学活动

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一般是比较差的,所以需要教师在旁边督促。此外,教师还要教会学生一些基础的语文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基本的阅读能力,如认识拼音、汉字笔画等基础的能力,还要发挥教师作为引导者的角色,带领学生完成媒体的阅读活动。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自己的外部形象,对学生要表现得亲切,在教学活动中,也要亲力亲为。同时,教师在讲阅读题目的时候,还要梳理阅读的思路。许多著名作家和学者都强调这一点,小学语文教学的课程目标制定也对此做出了要求。比如,叶圣陶先生就曾说:“阅读首先要求达到真正的理解。”所以,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一定要将每篇课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对学生讲清楚。比如,教师可以问学生本文的上一段和下一段是什么关系,文章总体的写作思路是什么等。通过这样不断的提问,加深学生的理解,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写作思路,这样,教师慢慢进行指导和实践,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5.鼓励学生寻找自己的阅读方法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思路和阅读的习惯,可能有的学生对阅读方法掌握得比较快,而有的学生掌握得比较慢,这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去寻找自己的阅读方法。教师在鼓励学生进行阅读的同时,还要发现其兴趣,比如,教师在课后可以用练习题对学生进行一些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并进行相应的鼓励和培训。

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进行交流和沟通,同时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写出来或者鼓励学生走上讲台大声地说出来。当学生在讲的过程中,其他同学和老师都不要轻易地打断其说话,因为这样很容易打断学生的思维。教师要充分尊重课堂中的每一位学生。在学生讲完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其进行正确引导,科学合理地对书中的内容进行正确的阐释。比如,在读课文《景阳冈》时,有的学生对武松的英勇表现出佩服,有的学生对课文中当时的社会风气谈了一些理解,有的学生也对文中的语言、用词等谈了自己的理解。通过这样开放的交谈和讨论,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还可以体现个性化教学的好处。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阅读习惯的养成和语文阅读兴趣的提高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其正确的教学方法。只有从学生的角度和教师的角度两方面考虑,教师才能发现问题,并制订出合适的教学方案,提出正确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曲 佳.走近名人 感悟人生魅力——浅谈小学中高年级名人故事类阅读教学策略[J].黑龙江教育(小学版),2017(5):35-36.

[2]梁素萍.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品词品句的基本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7(7):180-181.

猜你喜欢

教学策略小学语文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