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信息技术的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探究

2018-07-28李慈

教师·中 2018年5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

李慈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课,旨在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文章阐述了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理论依据,明确了信息技术环境的支撑作用,提出了基于信息技术的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策略与实施流程,最后在结语部分做了归纳总结。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3-15

作者简介:李 慈(1980—),男,江苏苏州人,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教师,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理论依据

1.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认知-发现理论由布鲁纳提出,他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对认知结构的主动形成,而不是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学习者能够主动获取知识,并能够把获得的新知识和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相联系,从而把自己的知识体系构建起来。所以,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对学科的基本架构有一定的了解。发现法是教育的主要手段,让学生用自己的大脑,自主地去获得知识。

2.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理论,提倡以人为本,把学生放在教育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责任,不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而是为他们提供各种实用的学习资源,创造便利的获取知识的平台。教学的本质是一种平等的互动过程,师生间应当建立起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新型关系。人本主义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尊重、爱护学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混合式学习理论

混合式学习,就是把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到同一课题中,实现传统学习方式与数字化学习方式的优势互补,同时,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启发、引导以及监控作用,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值得注意的是,混合式学习并不是单纯地用数字化学习方式来取代传统学习方式,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有其局限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宜生搬硬套,应当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因地制宜地运用信息技术。

二、信息技术对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支撑作用

信息技术对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支撑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能够优化学习环境,创设更直观的教学情境。另外,大量的网络资源丰富了课程资源与教学方式,提升了教学效率。第二,信息技术环境强化了学习方式的交互性。网络电子教室、各类教学应用软件,极大地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互,使师生之间的交流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第三,信息技术促进了教学活动的开放性。利用计算机网络,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收集资料、探讨问题,学习的时间、内容和进度,都可以由学生自主安排,在学习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可以随时与同学、教师交流讨论。第四,信息技术环境保障了评价的时效性。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探究成果直接上传到网络,并及时取得评价与反馈,第一时间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策略

1.转变师生的角色定位

我国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进程具有绝对控制权,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具有绝对评判权。然而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言,师生的角色定位需要调整。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仅仅是引导者与促进者,在探究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组成了学习的共同体,两者之间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因此,教师需要放弃权威地位,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交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2.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教学技能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其综合性与实践性要求教师具有广阔的知识面与优秀的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应当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突破学科壁垒,不断地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教师在教学技能上,尤其是信息处理技能,也应当与时俱进,充分适应网络多媒体环境,积极关注最时新、最先进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便利。

3.合理开发课程资源

在网络与多媒体环境的支持下,各门学科的课程资源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而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不例外。课程资源包括实验室、图书馆、教学设施、实践基地等校内资源,也包括博物馆、科技馆、企业、农村等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网络课程资源。对于这些资源,教师需要积极开发、灵活整合、合理利用,从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4.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

学校需要定期展开信息技术教育培训,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信息教育意识,强化信息能力培训,提高信息素养,从而提高对新媒体环境的适应能力。

四、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流程

1.课前规划

在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前期准备阶段,教师需要进行详细的课程规划。第一,研究学生。教师要加深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与认知能力,发掘学生的兴趣点,为后续的教学内容选择和课程设计提供参考。第二,明确活动目标,兼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实践能力。第三,教师要做好硬件设施方面的准备,包括信息技术相关设备、教学器材、活动道具等等。

2.课程设计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程活动,包括情景创设、动态模拟、资料查询、操作实践、交流反馈等。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适合采用任务驱动的模式。第一,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合适的探究问题,在符合学生认知能力与兴趣的同时,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深度。第二,问题的设计需要讲究层次性,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引导学生层层深入,逐个攻克。问题可以设立在每个活动步骤的关键之处。第三,运用信息技术与多媒体环境,为学生的探究任务创设对应的情境,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与合作能力。

3.课程实施

第一步,提出课题,明确任务。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究内容进行必要的呈现与说明,并根据任务的特点、难易程度,决定是否采取小组合作的模式,明确每个学生的任务与角色。第二步,查找资料,自主探究。任务分配结束后,进入了探究学习阶段。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查找资料、寻找答案,利用相应的软件工具进行操作、模拟。在这一阶段,教师需要扮演好引导者与促进者的角色,积极为学生创设虚拟情境,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并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点拨,提供帮助。

4.总结评价

学生将自己的探究成果进行可视化处理,通过文字资料、数据表格、PPT演示文稿来进行展示。学生可以将研究成果上传到网络共享文件夹,供教师与其他学生交流评价。探究式的自主学习,更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同时也要兼顾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因此,我们需要建立综合性的教学评价体系,以基于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为主,以基于结果的终结性评价为辅。形成性评价,包括自主学习时间、课堂探究表现、课外实践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態度与学习过程进行考核。终结性评价,主要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也就是自主探究成果的展示。

基于信息技术的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以认知-发现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理论、混合式学习理论为依据,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优化学习环境、丰富课程资源、强化交流互动、保障开放性与时效性。教师在开展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过程中,需要转换师生的角色定位,合理开发课程资源,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与教学技能,做好课前规划、课程设计、课程实施、总结评价四个环节,真正做到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与实践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祝智庭,王 陆.网络教育应用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张晓东.基于信息技术的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探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6.

猜你喜欢

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