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中俄双边货物贸易潜力的分析与思考

2018-07-27刘业欣

金融与经济 2018年7期
关键词:伙伴国贸易额双边

■刘业欣,李 丽

目前,关于中俄贸易的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中俄贸易互补性以及贸易现状等方面。部分学者从中俄贸易互补性视角进行研究,如总体互补性、产业内及产业间互补性等。2014年俄罗斯加入WTO,其对中国的影响成为热点话题,吸引了不少学者的关注。例如:曹阳(2012)分析了俄罗斯加入WTO给中国带来的一系列挑战,包括引进俄罗斯高端技术难度增大、农产品质量认证难度提升、吸引外资难度提升等。总体而言,有关中俄之间经济合作影响因素的分析,现有文献大多采用定性研究方法,而从定量角度进行实证分析,考察汇率、人口增长、人均生产总值之差等因素对贸易影响程度的研究较少。已有文献中,郝宇彪(2013)基于贸易引力模型,以中国前十二大贸易伙伴为研究对象,对贸易流量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然而,其未考虑自由贸易协定(FTA)对贸易的促进作用。本文基于2001~2016年中国与俄罗斯、印度尼西亚、泰国、智利等国家面板数据,建立随机前沿引力模型,探究中国对俄罗斯货物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及贸易潜力。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是:哪些因素推动或制约了中俄双边经贸的发展?其影响程度有多大?未来中俄间的贸易潜力如何?

一、模型设定与样本

(一)引力模型理论基础与扩展

引力模型来源于物理学中的万有引力公式。Tinberge(1962)开创性地把引力模型引入到国际贸易研究之中,认为两国或地区间的双边贸易额与两国国内生产总值成正比,与两国的地理距离成反比。其基本形式为:

其中:Xij表示i(出口国)与j(进口国)的双边贸易额;A是常数项;Yi表示i国GDP;Yj表示 j国GDP;Dij表示i国与j国间距离,通常用两国首都或经济重心之间的距离表示。在式(1)两边同时取自然对数后得到线性形式:

其中:a0,a1,a2,a3为回归系数;μij为标准随机误差项。

因其客观性和科学性,引力模型被学者们不断拓展和丰富,成为贸易研究的重要研究方法。引力模型主要用于测量贸易潜力、分析贸易结构、衡量各种自变量的影响程度、估计贸易壁垒的边际成本等。值得注意的是,贸易引力模型的扩展主要是引入两类变量:一类是内生变量,比如人口、FDI流入量、关税税率水平等;另一类是虚拟变量,如是否签订FTA、是否加入WTO等。

(二)中俄双边贸易引力扩展模型

为研究中国与样本国双边贸易的影响因素,以popj表示样本国的人口总量,以衡量人口变化对贸易的影响。同时evxz衡量中国的实际有效汇率波动对贸易的影响,ftazj表示是否贸易伙伴国和中国有签署自由贸易协定,tifj衡量贸易伙伴国的关税税率,gdpizj表示样本国和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差的绝对值。本模型中,tradj表示样本国对中国的货物进口额,gdpj和gdpz分别表示样本国和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distzj表示样本国与中国首都之间的直线距离。扩展后的计量模型如下面公式所示:

(三)研究样本说明

为确保统计数据的连续性和准确性,降低样本随机性,本文选取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埃及、马来西亚、泰国、土耳其、墨西哥、巴西、智利、委内瑞拉作为样本国。同时,基于数据平稳性考虑,选取2001~2016年作为观测窗口。贸易数据取自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Comtrade),以样本国为报告国,以中国为伙伴国,选取样本国的年度货物进口额作为观测变量。其中,两国首都之间的直线距离来自CEPII地理数据库,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和样本国的人口总量来自FED(Fred Economic Data)数据库,样本国年国内生产总值、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两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之差来源于世界银行数据库,样本国是否与中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来自世界贸易组织区域贸易协定数据库(RTA),样本国的关税税率来自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WDI)。本文通过建立中国与10个国家的贸易面板数据,考察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一般性贸易结构,进而重点分析中俄间的贸易水平和潜力。本文选择的国家主要是新兴市场国家,这些国家分散在世界各地,且除俄罗斯和委内瑞拉以外,大部分国家都处于经济高速发展、人口高速增长的时期。而且,样本国家普遍蕴藏丰富的自然资源,具有相似的贸易结构。因此,利用中国和新兴市场国家的双边贸易数据来估算中俄的贸易潜力更具说服力。本文通过建立随机前沿回归模型,可以有效降低横截面数据的偶然性,且模型考虑了两国双边贸易中的时间和个体差异,增加了回归的无偏性和有效性。

二、实证结果分析

(一)引力模型的估计结果分析

本文基于引力模型,运用Eviews8.0软件,首先利用2001~2016年的样本国家经济、贸易相关信息建立面板数据,随后进行了混合效应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的回归及检验。引力模型估计结果如表1所示。其中,混合效应模型中所有变量均通过显著性水平为5%的检验,除popjt外,所有估计系数的符号均与预期一致。在进行固定效应回归时,为了避免近似奇异矩阵,剔除FTA和DIST两个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回归结果中popjt和gdpizjt未能通过10%水平的显著性检验,故将其按t值由小到大顺序依次剔除后再回归,结果如表1固定效应(2)所示。随机效应模型中,gdpizjt和distzjt未能通过10%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将未通过检验变量按t值从小到大顺序依次剔除后修正,结果如表1随机效应(2)所示。可以看出,三种模型回归的F统计量都远远大于临界值,说明回归模型的残差小,模拟精度较高,具有较高的说服力。除混合模型外,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调整R2值均达到90%以上,说明本模型具有较好的解释能力。在五个模型中,除了popjt外,所有满足显著性水平的变量系数的符号均与预期相符。

(二)引力模型的估计结果分析

综合考察随机效应回归结果,可以发现:一是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每上升1%,中国出口贸易流量就增长0.80837%,说明中国的GDP增长对出口贸易流量的增长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然而推动作用并没有贸易伙伴国的GDP增长显著,贸易伙伴国GDP每增长1%,贸易流量增长1.077237%,说明贸易伙伴国的经济总量扩张能够有力带动双边贸易额增长。虽然出口国GDP增长体现了本土货物供给能力的提升,但进口国GDP增长体现了消费、投资需求和国民消费能力的提升,这决定了市场容量。二是在混合和随机效应模型中,双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之差的绝对值与中国出口贸易流量均呈负相关,虽然在混合效应中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但是在随机效应模型中不显著。根据林德的重叠需求理论,如果人均GDP相近,说明两国人民消费能力相近、消费结构相似,具有相似的供给产业链,产业内合作具有广阔机会和空间。三是两国首都或经济中心的直线距离与贸易流量呈现负相关关系,但并不显著。对于货物贸易而言,距离越远,运输成本越高,可见距离和运输成本是自由贸易的阻碍因素。考虑到廉价清洁新能源尚未普及,能源供应主要依赖石油,美元的贬值风险会转嫁到运输成本风险上,贸易双方在制定合同时不得不考虑距离的因素。此外,距离越近的国家,语言文化也越相近(王立非,2018),隐性贸易阻碍小,有利于促进贸易增长。四是贸易伙伴国的人口总量与中国出口贸易流量呈现负相关关系,他国人口每增长1%,双边贸易额减少0.386%,这与预测不符。理论上,人口越多,市场需求越大,进口贸易额应该上升而非下降。考虑是因为本土的人口红利带来了更多的人才和创新机会,推动了经济发展,上下游劳动力市场上供应越充足,劳动力成本降低,本土更有能力完善自身产业结构及产业链,产品自给的动力提升,对贸易依赖程度越小。五是签署自贸协定对中国出口贸易流量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与预测相符。签署自贸协定可以对出口贸易流量产生大幅提升作用。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可以削减双边贸易和投资壁垒、降低交易成本和流通费用、推动贸易自由化、促进成员国相互投资和经济相互依存度,进而鼓励双边贸易。事实上,区域经贸合作往往带来双赢。六是中国的实际有效汇率每上升1%,对外出口便显著减少1.37%,符号与预期相符。汇率上升,说明本币相对外币购买力提升,若同一商品均以人民币标价,国外相比国内更便宜,有利于进口而不利于出口。七是贸易伙伴国的关税税率对中国出口贸易流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税税率每上升1%,中国对外出口便减少0.128%,符号与预期一致。征收关税会通过提高进口商品的国内价格,引起进口国和出口国在生产、贸易和消费等方面的调整,进而引起收入再分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进程的发展,各国关税税率整体上逐年下行。

表1 拓展引力模型估计结果

(三)中俄贸易潜力测算

贸易潜力的测算是在引力模型基础上获得被解释变量,即本文中中国对俄出口贸易额的一个预测值,其为自然状态下理应达到的正常值,用实际对俄出口贸易额与正常值的比值表示双边贸易潜力。根据该比值大小可以分为贸易不足(比值小于1)和贸易过度(比值大于1)。图1是由模型动态预测的贸易额和实际贸易额的柱形图。由图1可知,如果2013年中国对俄出口预测值是峰值的话,2016年实际出口只占峰值的75%左右,说明中俄货物贸易水平还有上升空间。从贸易潜力来看,2011~2015年实际贸易额低于预测值,中俄贸易增长存在广阔空间。虽然2016年实际贸易额与预测值的比值略大于1,呈现复苏迹象,但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俄罗斯GDP尚未回弹,导致预测值减少。如果不考虑2016年,则中国对俄出口贸易尚处于贸易不足状态。鉴于中俄密切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及俄罗斯已正式加入WTO,中俄未来贸易形势趋好。

图1 2001~2016年动态预测柱形图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剔除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直到2014年,中俄双边贸易呈现规模扩大、增长加快的良性趋势。但是由于2015年乌克兰问题的突发、欧美对俄经济制裁及叙利亚危机的影响以及原材料价格波动,中俄两国贸易规模受到一定冲击。然而,随着俄罗斯在2014年正式成为WTO成员国以及危机的逐步缓解,自2016年开始,两国经贸规模呈现上升趋势。由随机效应引力模型可知,中国GDP、贸易伙伴国GDP、双边签署自贸协议与中国对外出口规模正相关;贸易伙伴国人口规模、关税税率、中国实际有效汇率与中国对外出口规模负相关。由中俄双边贸易潜力可知,除2016年外,近几年双边贸易额实际值和预测值的比值均小于1,说明中俄双边贸易潜力较大。

从贸易潜力角度出发,中俄处于较为明显的贸易不足状态,两国仍然具有可观的贸易潜力及上升空间。在中国“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俄两国政府应当积极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不断协调双方贸易阻力点,整合贸易环境,求同存异,互利互惠,大力推动中俄间经贸合作,深化双边经贸关系,实现双赢。对此,本文提出如下几点建议:第一,中国是全球第一制造大国,而俄罗斯是能源大国,对外出口较为单一,主要是矿产品、有色金属、木材、天然气等。因此,在目前贸易结构上,双方应当积极发挥互补型产品的优势,扩大贸易规模。对中国来说,可以借助其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大力进口能源类产品,比如石油、天然气等,这样既能扩大贸易额,又能为国内经济建设助力,同时加大服装类、纺织类等轻工业产品的出口;对俄罗斯而言,可以发挥本国机电、能源的优势,加大对中国出口份额。第二,从计量模型中可知,解释变量ftazjt的系数为1.1,即若中国与贸易国签署自贸协定,则双边贸易额将提升110%,区域经贸合作对双边贸易有巨大推动作用。截至2018年1月1日,中国已经与16个国家正式签署并实施自由贸易协定,遍布亚洲、欧洲、拉美等地区,共涉及24个国家和地区。此外,2018年中国商务部将积极推进RCEP、中日韩自贸协定多边谈判以及中国与以色列、斯里兰卡、挪威、海合会等自贸协定双边谈判。然而,中俄两国早在2001年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却迟迟未开启双边自贸协定谈判。中国和俄罗斯地处欧亚大陆,两国经济政治中心相隔很远,交易成本较高。两国虽然在俄罗斯远东地区接壤,但该地区长期被俄罗斯边缘化,在生产技术、工业基础设施方面不如俄罗斯西部地区。因此,制度层面上,中俄可以加强“一带一路”和欧亚经济联盟的对话,加强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推动制度、人员和设施的互联互通。远东地区的开发不仅可发挥沿边地区的地缘优势,还可推动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中俄两国应当抓住机遇,充分利用两国互补性,降低投资准入要求,加强在知识产权保护贸易技术标准等规则领域的相互协调与认可,以“一带一路”战略、APEC、SCO、金砖为平台,稳步推进中俄区域内贸易、投资便利化进程,争取早日签署自贸协定。第三,从计量结果可知,汇率波动对双边贸易有着明显的阻碍作用。2017年,俄罗斯和人民币金融业务已建立支付对支付(PVP)系统,目的在于降低贸易中的汇率风险。考虑到卢布汇率波动巨大,中俄贸易可以增加更为稳定的人民币结算比重,从而减少对美元的依赖,对商品流通有积极意义。中方应争取在俄设立人民币清算机构,俄方应当不断推动和完善金融开放进程,以促进中俄货币的直接结算。

猜你喜欢

伙伴国贸易额双边
双边投资协定与外商直接投资
本财年内缅甸增加了10个新贸易伙伴国
中国与中东主要国家贸易数据
与2018年全国卷l理数21题相关的双边不等式
基于不确定性严格得分下双边匹配决策方法
基于不确定性严格得分下双边匹配决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