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对话交流在构建民心相通中的作用

2018-07-26杨图雅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23期

杨图雅

摘要: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是该倡议成败的关键。民心相通的构建离不开文化对话交流,通过文化对话交流,可以了解对方的价值观、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从而赢得人心,进而可能影响到政府决策。因此,深刻认识文化对话交流在构建民心相通中的意义和作用,不仅有利于“一带一路”的建设,也有利于国家发展。

关键词:文化对话交流;民心相通;“一带一路”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3-0084-02

一、引言

“一带一路”承接了古代丝绸之路的精神,成为21世纪的“凿空之旅”,顺应“天下大同”之大道,彰显人类构建命运共同体的美好理想,是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的具有深远意义的宏伟倡议。文化对话交流则是构建“民心相通”的强大助力和有效途径。在挑战频发、风险日益增多的当今世界,“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文化对话交流也表现出了新的内涵。因此,深刻认识文化对话交流在构建“民心相通”中的意义和作用,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和长期推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民心相通和文化的内涵与关系

1.民心相通的内涵。纵观我国历史,不难发现“民心相通”是我国自古以来对外政策一直坚持的主要内容。民心相通中的“通”指的是首先增进彼此了解,然后在了解的基础上形成好感,互建友谊、深化互信,最后形成共同发展的合作理念,共建人类命運共同体;“民”指的是各个层次的所有人,不仅包括各级官员,还包括普通民众、社会精英、企业家、专家学者、媒体人士等。因此,“一带一路”中的民心相通是指沿线国家的广大民众通过沟通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信任和友谊,对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基本原则的丝绸之路精神达成共识,共建命运共同体,从而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合力,联手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2.文化的内涵。对于“文化”这一概念学术界有不同的界定。最早我国“周易”中曾经提出“文化”这一词,此处文化是指以人文精神来改变蒙昧和野蛮。后来英国学者爱德华·泰勒(1871)对“文化”这一概念赋予了更深的含义,认为文化是一种复合体,包括信仰、知识、道德、风俗、艺术、法律以及从社会上习得的能力和习惯。由此可见,文化涵盖三层意义:(1)民族精神与思维模式属于意识形态的层面,主要包括宗教与信仰、民族性格特征。(2)语言符号与再现系统属于人类活动的最基本层面,包括语言、艺术、民俗等。(3)社会经济类型属于社会经济层面,主要包括经济生产与国家制度等。

3.民心相通和文化对话交流的关系。民心相通与文化之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由于客观存在文化多样性和异质性,民心相通工程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通过文化对话交流,逐渐增进彼此的了解,建立友好关系,从而能推进民心相通工程。如果国与国、民与民之间真正实现民心相通,那么首先要有文化开放和文化包容的理念,相互取长补短,推陈出新,否则从表面上看有民心相通的特征,但本质上无法达到人心相通的最终目标。因此,文化对话交流是民心相通构建的前提和基础,民心相通是文化对话交流达到一定程度的表现。加之,二者之间也存在循环关系,文化对话交流能够促进和实现民心相通的构建和发展,民心相通的构建不仅增进了各国人民之间的情感维系,而且促进了彼此间的文化交流、文化了解和文化包容。

三、文化对话交流对民心相通构建的作用

民心相通是国与国、民与民之间和平共处的奠基石。文化对话交流是民心相通构建的助推力、主要渠道、保障,甚至是根基。

1.文化对话交流对构建“民心相通”的助推作用。文化对话交流对“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民众的相互了解和凝聚共识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古代先贤曾言“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自古以来,各国民众心灵沟通的最好媒介就是文化交流,纵观历史,古代丝绸之路上丰富多彩的文化对话交流,拉近了我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各国人民心灵上的距离,增进了彼此的友好互信,深化了相互的合作交流,也使得丝路文化在沿线各国生根发芽,形成了深厚的民心基础。多样化的文化对话交流有助于调动各国民众对中华民族文化经典的注意和兴趣,增强了各国人民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消减语言、制度、习俗及文化的障碍,推进各国民心相通,从而对各国贸易交流起到倍增的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文化对话交流对构建“民心相通”的桥梁作用。文化对外交流为构建“民心相通”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是促进沿线各国文明求同化异的重要渠道。不同国家和不同区域的文化都会有所不同,在处理不同文化关系中,开放包容的文化对话交流不仅能推动文化的多元化和国际化,促进文化间的互惠关系,更是构建民心相通的重要渠道。至于开放包容的文化对外交流,“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成为我们很好的借鉴,比如中国的工艺技术、绘画艺术、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传播到丝路沿线国家,而沿线国家的雕塑、音乐、天文、历算、医学、佛教、伊斯兰教、摩尼教等传入了中国,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各国政府间往往抱有包容的态度,相互尊重和彼此接纳,从而使各国民众更加理解、尊重、互鉴和共荣,塑造了不同地域文化普遍接受的文化价值理念,打造了民心相通工程的共同基点。因此以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态度对待各国的宗教、语言、文学、艺术、音乐、科学、教育、民俗等方面的文化对话交流是构建民心相通的重要桥梁。

3.文化对话交流对构建“民心相通”的润滑剂作用。文化对话交流是各国民众相互信任、消除互疑、疏通民意的有效润滑剂。“一带一路”政策沟通、贸易畅通、道路联通、货币流通等“四通”的实现需要得到沿线国家人民的认同和支持,然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是民众内心中坚持的一种心灵底线,是无法改变的深奥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复合体。因此,各国民众之间构建民心相通,必须以文化交流为切合点,扩展对话交流范围,深入合作层次。例如通过文化对话交流,弘扬和宣传我国推行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同时展示我国各民族的文化精髓,使不同国家的民众深入了解我国文化,从而逐渐减少疑虑和担忧,进而逐步促进其他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4.文化对话交流对构建“民心相通”的无形安全保障作用。古龙高等人认为,当今世界的宗教分歧、信仰分歧、领土争端、制度差异乃至文明冲突,除了通常的政治和经济因素以外,主要是文化因素。实践也充分说明了文化上的冲突是政治和经济冲突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并且极大的增加了其外交成本。由于各国文化的不同,各国民众对其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是可想而知的,有些国家对中国的崛起持有担忧的态度,有些认为“一带一路”布局是“中国版马歇尔计划”,导致部分国家信以为真,对今后的“民心相通”的构建带来不利的影响。然而通过长期有序的文化对话交流,达到互相认识、互相了解,可以改变和修正这一观念。因为不管何种文化始终是以和平与发展为主线的,以和平共处、共同发展为主线的文化对话交流,对民心相通的构建成为无形的安全保障,为民心相通的长期实现奠定了基础。

四、小结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倡议建设的主要部分,也是其余“四通”顺利构建的基础。虽然目前“一带一路”建设已全面展开,但仍然存在规划不足、经典文化产业缺位、文化传承和创新机制尚未完善及文化对话交流机制尚未建立等困境和挑战,从而对构建民心相通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今后要让“一带一路”成为沿线国家、民族、宗教间的文明对话之路,让这些国家人民共同参与进来,在合作交流中达成共识,发挥文化对话交流的积极作用以构建沿线国家间的民心相通,达到真正的民心相通,增强彼此的信任感,保证今后“一带一路”的安全畅通。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联通引领发展伙伴聚焦合作——在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4-11-09.

[2]李自国.“一带一路”愿景下民心相通的交融点[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6,37(3):6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