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开设“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2018-07-25王印传张蓬涛

科教导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课程

王印传 张蓬涛

摘 要 本文探讨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开设“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的必要性,分析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对该课程的诉求,认为农业大学开设该课程的内容特色:农业特色、区域特色、时代特色和实践特色,最后提出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以及典型案例分析教学、模拟实践教学和信息技术应用三个教学方法。

关键词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 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8.03.042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Regional Analysis and Planning" course for land resource management majors, analyzes the appeal of the land resource management major to this course, and believes tha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fers the content features of the course: agri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ime characteristic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actice,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the teaching philosophy of research-based learning and three teaching methods of typical case analysis teaching, simulated practical teach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Keywords land resource management major; "Regional Analysis and Planning" course; research learning

區域规划是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涉及经济、社会、环境、技术、数理等多方面内容的,目前在国内高等院校中城乡规划专业、地理科学专业普遍开设“区域分析与规划”这门课程。不同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存在差异,“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安排应该有专业特色。

1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开设“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的必要性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在我国很多高校有开设,主要集中在我国的综合性大学和农业大学,其他类型高校也有开设。“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在城乡规划专业和地理科学专业均有开设,而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开设“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的院校较少,其实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开设“区域分析与规划”很有必要。

1.1 从规划理论层次来看

我国有两个高层次规划,一个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一个是区域规划。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是一个国家或某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具有战略性,同时数量属性突出,而空间研究相对薄弱。区域规划对空间资源和生产要素空间布局具有综合协调的作用,把数量规划和空间规划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管理空间资源,促进经济发展。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与城乡规划相互矛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协调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的区域规划,区域规划属于土地利用规划的和城市规划的上位规划,具有协调各个专项规划的作用。开设“区域分析与规划”有助于学生了解相关规划的内在联系,增强学生的空间概念和理论,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为完整,更为客观地认识土地利用规划在各个规划中所处的位置及发挥的作用。

1.2 从当前国家推进“多规合一”实践形势来看

我国政府和学者正在积极推进“多规合一”,“多规合一”要求一个空间综合规划为核心,以其各类专项空间规划为支撑的“1+X”的空间规划体系。“1”代表空间综合性规划,作为其他各类专项规划的空间基本规划;“X”代表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规划。空间综合规划协调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之间的关系,明确不同专项规划的定位和具体内容,严格落实综合规划确定的战略目标和空间布局。区域规划对其他空间规划具有天然的综合协调作用,“多规合一”要求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具有空间综合协调的知识和技能,开设“区域分析与规划”能够提高学生对空间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分析和认识能力,有助于土地资源规划管理。因此“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成为土地资源管理的一门必修课是“多规合一”的内在要求。

2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对“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诉求

土地资源管理从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出发,强调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属于数量优化,通过各种用地的数量调整促进经济发展。土地不但具有资源属性,同时也具有空间属性,而土地空间属性的研究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属于薄弱环节,而区域规划能够统筹空间各种资源和经济活动,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依据。

土地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城镇建设用地的管理控制,尤其是新增建设用地的管理,而新增建设用地计划管理偏重于数量管理,是政府部门由上至下对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进行逐级分解的管理方式,并不强调空间布局的引导作用,需要“区域分析与规划”中空间综合协调,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管理控制。

“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中的很多理论不但被运用到区域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领域,作为区域决策和制定政策的工具,同时对于土地资源规划管理具有指导作用,可以作为土地规划管理的依据。从国外引进的区域理论,如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理论、中心地理论、中心-外围理论、空间扩散理论等,以及我国学者结合中国国情,发展了点轴开发理论、圈层开发理论、梯度转移理论等,这些理论均可以用来指导土地利用规划管理。

3 农业大学“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教材内容改革的特色

3.1 体现农业特色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区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在区域规划中农业方面的规划应该作为重要内容,该课程体现农业特色至关重要。在三次产业中只有农业是面状分布的,第二、三产业呈现点状分布,保护耕地资源是我国的国策,做好面上的工作非常必要。保护与开发并重,保护好基本农田,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生产,这是城镇发展的基础,也是第二和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

3.2 体现地域特色

考虑到本专业学生多数来自省内,如河北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均来自河北省,对本省的自然、经济社会更加熟悉,实践性教材的编写重点突出本市、本地区、本省内的规划设计案例,学生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人地关系诸方面有更全面和更深刻的理解,更能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创作出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规划作品。河北农业大学在开发太行山区有着丰富的经验,以李保国老师为代表的太行山开发,有着很多的实际案例,通过山区土地资源案例的讲解,让学生体会到,区域开发是活生生的、现实的,而不是停留在课本上的文字内容。

3.3 体现时代特色

“区域分析与规划”教材是在学生学完了管理学、土地资源学、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土地规划等课程后开设的课程,“区域分析与规划”中有理论与先开课程出现重叠,尽量压缩重叠理论部分的课时,尽量讲解能够体现我国具有时代特色规划案例,这些案例可以向兄弟院校获取,也可以联系当地规划部门取得案例,如省域主体功能区规划、海绵城市规划、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等专项规划案例,这些都是具有时代特色,是顺应未来发展趋势的区域规划,这些案例内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通过案例讲解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的精髓。通过案例讲解扩大学生知识范围,提高了教材可读性,彰显教材的时代特征。

3.4 体现实践特色

原有的规划教材偏向于理论介绍,教材中的案例不能作为实践的内容,必须增加教材的实践环节。向规划部门获取当地区域数据和规划案例,结合当地区域特征编纂了区域规划实践教学手册,注重野外的实地调查、访问等,深入了解区域自然、经济和社会特征,实践活动是学生学好本课程的关键,是实现认知的过程,引导学生认识课程的精髓所在,有效地促进学生实践素质的提高。

4 教学理念的改变及多样的教学方法

4.1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

研究性学习主要是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相对而言。研究性学习,是由学生在一定情境中发现问题、选择课题,通过主体性的实践活动(如观察、调查、访谈、试验、设计、制作、评估等)获取知识、得出结论、形成产品,从而体验和了解科学研究过程,培养自主探究、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形成和提高创造能力,增长知识、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的活动过程。“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中的区位理论(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和市场区位论),应用还原理论,找出最主要的因素,得出基本理论,然后依次找出次要因素进行修正,促使理论描述逐步接近现实世界。在讲解区位理论过程中,应该注重社会经济背景和逻辑思维的引导,而不只是知识本身的讲解。

4.2 典型案例分析教学

“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理论性强,其中也不乏案例,但是这些案例随着时间的推移,教材的案例逐渐显现出局限性。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现实的典型规划案例很多,尤其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出现很多典型的案例,如长三角区域规划、珠江三角洲规划,我国东西部差异大,还要在中西部找典型案例,如中部的中原经济区规划和西部的成渝经济特区规划等,引导学生对我国不同地域的区域规划有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同时要有引入一些典型的国外规划,如英国的大伦敦规划、美国的田纳西河流域区域规划等,把学生的视野从国内引向国外,提高学生对区域规划的认知,从而更为深入理解教材的理论。

4.3 模拟实践教学

“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的目标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做区域规划,掌握区域规划的调查方法、规划的技术手段,掌握区域规划的主要内容、工作过程等,区域规划具有综合性、战略性、区域性、政策性等特征,做一项区域规划需要一个团队很长时间才能完成。“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一般只有50多学时,时间非常有限,想做一个真正的规划是不可能,只能是模拟实践,对区域规划的关键内容和图件进行模拟训练,有重点的分析区域数据、画各种规划图件,通过模拟实践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连接在一起,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区域规划内容、步骤、方法、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素质。

4.4 信息技术在课程中的应用

以計算机辅助制图技术、3S 技术(GIS、GPS、RS)等先进的数字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空间规划领域,在模拟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熟练掌握这些技能,尤其是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操作技能。这些技术可以将复杂、繁琐的区域数据直观、简单、形象地表现出来,从而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安济文,宋真真.“多规合一”相关问题探析[J].国土资源,2017(5):52-53.

[2] 魏衡.“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教学研究[J].科教文汇,2014(8上):70-71.

[3] 马仁锋,叶持跃,王益澄.职业规划师导向与综合性大学规划类专业核心课教学改革研究论纲[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2):9-13.

[4] 李中轩,吴国玺.《区域分析与规划》教材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河南教育(高教),2015 (9):72-73.

猜你喜欢

研究性学习课程
构建“双有绘本共读课程”的实践探索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博雅育英 缤纷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研究性学习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教学
如何通过研究性学习改变教师教学方式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灵活开展研究性学习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术科类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探讨
开展研究性学习深化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