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源文化”育人体系 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2018-07-25陈冲

基础教育参考 2018年10期
关键词:育人心理健康阳光

陈冲

学校在办学中,要不断积淀深厚的文化,真正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达到立德树人的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认为,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走文化建设学校、特色引领学校的办学之路。在此,以贵州省贵阳市师范学校附属实验小学的“源文化”育人体系为例,谈谈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如何“以文化育人”,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一、构建“源文化”育人体系

贵州省贵阳市师范学校附属实验小学以“源”为核心办学文化,以让学生拥有“阳光”的心理品质为宗旨,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支撑,以课题、心理健康课程为主要实施载体,结合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紧紧围绕心理健康教育,努力构建“源文化”育人体系,打造阳光教师,建设阳光班级,创建阳光校园,培育阳光学生。

源,始也。学校之所以以“源”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一是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之基础,是国家教育之“源”,学生成长之“源”;二是寄语广大师生,即“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三是有饮水思“源”之意,让学生心存感恩,以德养性,以此延伸出爱家、爱校、爱国的情怀,培养学生的时代使命感和责任感。

“源文化”育人体系包括:魄之源——体质(健康之源);境之源——心理(快乐之源);慧之源——习惯(发展之源)。“源”凸显了学校的培养目标,即培养身体健康、心理阳光、习惯良好、社会适应能力强的学生。

为了让办学理念更科学、学校标识更系统、学生发展更全面,学校先后组织了行政会、教师会、家长代表会等,对“源”文化的内涵进行了专题研讨,完善了学校的标识系统。

在“源”文化核心精神的引领下,学校把办学理念确定为 “六年韶华,涓流入海”。小学六年,是学生学会做人、夯实基础知识的重要阶段。为此,学校致力于为学生营造快乐、和谐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在学校度过六年的美好时光。同时,还形成了与办学理念一脉相承的“一训三风”:校训——心载厚德,怀纳百川;校风——上善若水,博学笃行;教风——润物无声,为人师表;学风——滴水穿石,积流成河。

在“源”文化的引领、润泽之下,学校每一个学生就如同生命之源里的一颗小水滴,“让每一颗小水滴快乐流淌”便成为学校的办学目标。

二、有效培训,打造阳光教师

构建“源文化”育人体系,关键在师资。学校教师大多数都较年轻,虽然他们有扎实的知识功底,但缺少教学经验和方法。鉴于此,学校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师进行培训,打造“阳光”教师。

1.强化师德建设

只有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不计得失、不计报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教师队伍,才能更大限度地发挥教育合力。学校以“爱岗敬业、理念超前、博学善思、团结协作”为师德标准,结合习总书记提出的“四有”“三者”好教师的要求,通过榜样示范、案例讨论、理论学习等方式,努力打造优秀的教师队伍。

2.确定发展目标

引导和帮助教师规划专业成长目标,即通过“一年适应,三年合格,五年骨干,十年名师”的“一三五十”发展目标,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从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着手,构建以“个人发展+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策略的教育管理模式,扎实开展“践行有效课堂,助推专业成长”的主题活动,使每一位教师走“阳光教学风格”“个性化发展”的教学之路。

3.开展主题研讨

以课题研究为抓手,确定了学科主题活动“五有”(有引领、有课题、有研究、有展示、有效果)思路。现在,已结题的有“开发教师潜能,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行动研究”“心理干预对小学生学习自信影响的实验研究”“语文学困生成因及对策研究”“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师生共进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等国家、省、市级课题多项。同时,还有“小学生自我管理提升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实验研究”“基于校际互助模式下,建设和发展学校特色课程体系的实践研究”“用科学阅读的方法,提高小学生群文阅读能力的研究”“数字文化对提升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实践与探索”“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单元整合实践研究”等多项国家、省、市级课题也正式立项。目前,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课题已全面开展,教师们在教学中通过不断地尝试和实践,把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融合在一起,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通过课题研究,教师提升了把握教材、教研教改和有效教学的能力。课题研究不仅引領着教学科研,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进而带动了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

4.抓实校本培训

一是开展学科对口培训。每学期初,学校让已经教过某册教材内容的学科骨干教师对即将教授这册教材的教师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培训,交流和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做法,帮助新任课教师梳理教材中的重难点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各种情况,提升他们把握、理解、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

二是开展“学科微课题”研修活动。让教师树立“问题意识”和“问题及课题意识” ,用教育教学理念指导实践,在年级学科组内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讨,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提升教师有效教学的能力。如语文组结合“培养小学生阅读兴趣与习惯的实践研究”课题开展了“推荐好书”微课题教研活动;科学组结合“小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课题,将微课题定位为“学生观察力的培养研究”,通过日常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是开展“同伴互助”。一方面,以骨干作引领。每个年级的每个学科均遴选一位能起到引领作用的教师,让该教师每个月上一节示范课给组内教师观摩,并就观摩课进行研讨和交流,让其他教师学上、会上、能上好这节课,拓展了常规师徒结对的功能。另一方面,将教师分成若干个互助小组,开展“你上我听,我上你听”课堂活动,相互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升。

四是实施“四备”。为了提升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各学科教师在备课活动中积极探索“四备”:一是分工备课,二是集体备课,三是个体备课,四是反思备课。通过“四备”,让教师更好地理解教材、把握教材和运用教材。

这种有效的教科研方式,炼就了一支基本功扎实、积极进取、心态阳光的教师队伍,全面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大大地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办学水平。

三、多元课堂,培育阳光学生

教师的着力点在课堂,学生良好品德与行为的形成以及知识的学习在课堂,建设丰富多元的课程在课堂,实现“源文化”核心理念的基地在课堂。由此可见课堂的重要性,它是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源头。

1.建设核心校本课程——心理健康课程

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构成,校本课程的建设对激发师生活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完善的校本课程体系是学校发展的突破口。

一是课程保障。学校将心理健康课程纳入校本课程,一至六年级每周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通过实践,教师开发出了适合学生学习的校本教材,为学生良好品质的培养提供了保障。

二是每月主题活动。为使学生从入学就开启“心育”发展模式,学校每月开展主题活动,内容涉及自我认识、情绪管理、注意力训练、人际交往等多个主题。采用定向越野、追踪记录、社会实践、心理画、互助接力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注重优秀心理品质的培养,掌握自我调整的方法和技巧。各种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促进了学生的自我成长,而且也让教师、家长和学生时刻关注着心理健康发展。

三是开展专题辅导。对学生开展专题辅导活动,如六年级毕业季以“春天的启航——六年级毕业检测前辅导”为主题开展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用良好的心态应对毕业季的检测。为让一年级新生尽快从幼儿园以玩为主的生活中转入小学生生活状态,每年新生入学季,都要开展入学适应辅导。

四是辐射校外。学校将活动开展到乡镇、社区,使活动辐射到校外。每周接受家长咨询、开展团体辅导,承担省、市主办的心理健康活动,助推心理健康校本教材的研发。

由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卓越的成效,故贵阳市观山湖区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设立在学校的西校区,依托学校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该中心分别由接待区、阅览区、专家督导室、团体心理辅导室、潜能开发室、心理自助活动室、心理咨询室、团体沙盘室、心理宣泄室等多个功能室组成,满足了各项心理健康工作要求,对培育阳光学生起到了有力的保障作用。

2.完善“三个课堂”,体现阳光办学模式

学校以“三个课堂”,即小课堂、中课堂、大课堂为办学模式,培育阳光学生。

小课堂即课堂教学。学校要求每一位教师要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基本技能,夯实基础知识。中课堂即校内的教学活动。学校举办教学节、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以乐高积木、思维训练、影视欣赏、小记者站等特色社团活动为载体,构建发现课程、艺体课程、科技课程等,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完善评价体制,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搭建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发展。大课堂即社会实践活动。学校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区、社会,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3.尊重学生差异,设计阳光作业

学校积极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作业布置,在作业设计、作业评价上分层安排,体现人性化,让每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作业,让他们的潜能得到了体现、个性得到了彰显。每个假期,还布置以实践为主的德育作业,如“祖国领土不能分割”等,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仅拓宽知识,还能培养实践创新能力。

这种不同于以往的作业,不再是强加给学生的负担,而是学生主动发展的动力源泉。这种作业设计不仅提升了作业质量、拓展了作业空间,使各学科作业相互补充、环环相扣,还达到了“减负增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目的。

可见,和谐、灵动、智慧、多元的课堂文化,促进了学生积极、阳光、全面地发展。

四、丰富活动,建设阳光班级

如果说打造优秀的教师队伍是构建学校核心文化,實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构建科学课程体系是为实现核心办学理念和立德树人育人目标最根本的载体,那么,班级则是促进学生成长的最基本的单元,建设充满活动、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将为学校育人体系的建设提供最直接的帮助。

一是实施主题教育。学校以主题升旗、星级评选(“班级之星” “年级之星”“校园之星”)等活动方式,每周一个主题,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将德育行为化、可操作化,细化德育要求,促进学生自主管理,提升德育的实效性。

二是夯实体育基础。学校将传统体育和特色体育项目结合,以校园足球为引领,开展班级足球联赛、篮球联赛,将阳光大课间和体育课有机结合,在趣味游戏中进行体育锻炼,增强学生的体质和毅力,充分诠释了学校“源文化”中的魄之源——体质(健康之源)。

三是开展优秀班级评比活动。为营造和谐向上的育人环境,促进班级管理,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彰显学生个性,学校每学年均要开展以“阳光”为主题的优秀班级评选活动。各班从班集体建设目标、班集体组织机构、班集体规范管理、班级文化、和谐的人际关系、班集体活动、班集体评价机制、班集体创建成效等方面对班集体建设进行不断完善,形成了温馨、童真、自主、阳光的班级文化。

五、特色文化,创建阳光校园

学校的发展和文化建设的目标一旦确立,就需要借助高效的管理去实现。这是学校育人体系构建和实现的关键所在。多年来,学校依托特色的管理文化和与核心文化相对应的环境建设,大力创建阳光校园。

一是特色管理文化。学校大力开展“党员干部五带头”示范党建创建活动,在精细管理中抓实特色学校建设。树立了“围绕教学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教育”的党建工作思路,以“党员干部五带头”(爱岗敬业带头、关爱学生带头、教学科研带头、学校发展带头、廉洁从教带头)为载体,开展“班级五带头”“学生五带头”等系列活动,把“五带头”管理融入教育教学常规工作中,对党员干部、班级、学生分类进行量化考核,激发广大教职工和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促进党员干部提升师德修养,做吃苦耐劳的先行者、身先士卒的学习者、勇于探究的实践者,从而充分发挥党员的示范作用,增强学校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的凝聚力,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是特色环境文化。学校以“源文化”为引领,在对楼层等环境进行布置时,处处凸显“水”的元素。如紧扣“源”这一主题,学校东校区四个楼层的布置,采用“一颗小水滴,奔腾东到海”的主题故事形式,运用比拟的手法,把每个“贵师实小”的学生比作一颗小水滴,一滴滴水缓缓东流,最终汇聚成小溪、江河、大海,以此从不同层面展示学校的“源文化”。别具一格的楼层文化,旨在用潜移默化的方式,使水的品德与精神内化为师生精神世界的一部分,最终使教师、学生以及整个校园都阳光和灵动起来。

总之,学校本着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构建“源文化”育人体系,是为了使学生朝着积极、健康、阳光、向上、有创造力、有活力的方向发展,从而努力培养身体健康、心理阳光、习惯良好、社会适应能力强的阳光少年。

(责任编辑 张慧籽)

猜你喜欢

育人心理健康阳光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在党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走,出发!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走在阳光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