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传播障碍与克服之可能

2018-07-24彭瑞

读天下 2018年10期
关键词: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

摘 要:从2004年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挂牌成立以来,孔子学院(课堂)发展迅速且活力持久。随着全球汉语热的不断升温,汉语的传播必然伴随着汉文化作为异质文化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传播。作为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实践平台,目前对于“孔子学院”大部分学术研究都集中从国家形象构建、国家战略角度层面分析探讨孔子学院的功能及意义,以及其发展过程中遭遇到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但是作为孔子学院传播主力群体的汉语教师志愿者群体在跨文化传播过程遭遇了怎样的困难和阻力,他们为克服跨文化适应障碍付出了怎样的努力诸如此类的问题却鲜有人问津。本文拟从教学实践、日常交往两个方面来探讨他们在跨文化传播障碍克服方面的可能路径。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孔子学院;汉语教师志愿者

让别人理解我们的行为难于让别人理解我们的语言,因为社会规则与隐藏的文化习俗根植在我们的行动之中,从生到死。沉浸式双语教学法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由于汉语并非异质国家的官方语言,作为一个被允许在当地学校进行传播的他国语言,汉语并没有条件使学生在参与任何一门课程学习的时候都沉浸在汉语语言环境中,但是这一沉浸式教学法仍然给予了汉语教师志愿者在如何更好地传播汉语语言及文化方面更大的启发。汉语教师志愿者可以使用的沉浸式课堂往往会有两种形式,分别适用于汉语语言初学者与非初学者。在初学者课堂,汉语教师会配以图片及实物向学生直接输入语音,并配以行为指令。当学生对于行动指令难以理解时,配以手势语言进行重复,直到学生对行动指令表示理解并做出相应行为。对于非初学者课堂来讲,由于前期学生已在非沉浸式教学环境中学习到了一定程度的汉语言知识,因此汉语教师将在去前期知识巩固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交往情景,让学生来展示这一情景,此过程中只能使用汉语语言或身势语。沉浸式教学实现了由单纯的语言教学向语言与不同学科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发展,为学生学习和使用目标语言提供了丰富的语言环境,这样的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地方,还是接受文化教育的地方,这使得学生可以在语言水平和异质文化理解能力得到同时发展。

其次是在跨文传播的过程中要将传播过程视作一个能动的渠道,而非仅只是一个工具。在现阶段的跨文化传播研究中存在这样一个预设,即文化先于传播存在,文化是一个固定的先在状态,而传播则是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碰撞的工具,它的任务是将多样文化连接起来是他们相互沟通。但事实上文化与传播之间的关系并非仅止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文化在传播的过程往往在被积极的构建着。汉语教师志愿者通过选取不同的教学话题和影像资料、课堂活动设计来展示中国文化,与此同时传播实践行为正在超越其自身所具有的工具性,对文化进行新的构建与诠释,从而提供文化存在的位置,从这一点来说传播已经不再仅仅是文化所使用的一种工具,而是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文化并非是历史的、一成不变的,他们处在不断变化之中,而传播就是这种变化之中一种重要的构建力量。只有在传播实践的过程中对文化进行构建、重塑和融合才可以展现拥有生命力的中国文化,因为那一成不变的都是已经死去的。

从日常生活交往的角度来案,在汉语教师志愿者进行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异质文化的相互碰撞,日常人际交往中的冲突在所难免。文化所暗含的社会规则不仅造成了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文化冲突问题,还决定了人们对待冲突的态度。中国是典型的集体主义国家,有时候会要求个体牺牲个人利益以求得集体利益的最大化。并且在中国这一集体主义为主导的文化氛围中,同别人发生正面冲突将会被认为是粗鲁的行为,不受到社会的认同和赞许。因此汉语教师志愿者对冲突的处理风格一般为避免冲突,对对方请求的回绝通常表述为“我会考虑的”,这可以有效做到保全双方的“面子”。在不涉及原则的前提下,适应和妥协都往往是志愿者的解决冲突的首要选择。因为他们也能理解新西兰在个人主义文化侵染下形成的更直接的解决冲突的方式,但是在冲突解决这一方面,不采用相同的冲突互动方式而是坚持冲突的回避将更有利于汉语教师志愿者的跨文化适应,从而提高其跨文化传播能力。

其次,汉语教师志愿者来说,平衡语境的塑造也是他们解决文化冲突与文化适应障碍的重要方式之一。语境的理解对跨文化传播来讲异常重要,因为语境可以帮助人们自动矫正讯息在傳输过程中被扭曲的那部分。霍尔认为从人类历史的发展历程来看有两种方式来解决语境问题,一是西方世界的逻辑线性思维,通过规划、分割来对信息进行分类和归纳;二是迫使信息处理系统仅凭较少信息就启动分析工作。由此形成了霍尔的高低语境理论,高语境系统将大量的信息内容存储在物质环境之中,或者通过个体进行内化,而低语境系统则需要复杂的分析、处理和归纳。中国与众多西方国家不同,是典型的高语境文化。汉语教师志愿者日常的人际交往中,就需要将高语境文化传播方式转化为低语境文化传播方式。汉语教师志愿者需要认识到不同语境的文化决定了不同的交际方式、认知方式和表达风格,了解和适应对方文化的特点显得尤为重要。其次高低语境的划分并非是二元划分理论视角下两个不可交叠的对立体。汉语教师志愿者应当把它们视为一个连续体的两端,此二者是可以调整的动态过程。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汉语教师志愿者需要将为何中国人会形成此种情感表达方式的历史情境展现给当地人。并且利用低语境文化中个体易于理解的方式来阐释高语境文化可以极大程度的缓冲低语境文化个体进入高语境文化时遭遇的文化冲突。

新媒体传播主要属于低语境沟通交流,恰切的传播符号设计与附载意义相互结合可以做到尽可能的消除语言符号的理解分歧,从而降低文化意义被误读的概率,有助于高低语境文化之间的顺畅互动,提升跨文化传播效率与质量。尤其是视觉非语言符号的穿透力与易解读性往往能够弱化和消除高语境隔膜,因而成了汉语教师志愿者提高汉语文化传播成效的优选策略。汉语教师志愿者可以通过《舌尖上的中国》《大国崛起》及其各种饱含当下流行元素(例如hip pop音乐)的视频,借助视频中丰满有趣影像,容易理解的低语境符号,才能在互联网新媒体空间里综合立体展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异彩纷呈。

作者简介:

彭瑞,重庆市,重庆大学。

猜你喜欢

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孔子学院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孔子学院办学模式的第三方介入研究:基于美国的分析
《功夫熊猫》三部曲的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跨文化传播背景下商标品牌命名及其译词研究
澳门:古代与现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
中西文化差异下影视传播的现状与对策
“汉语热”面面观
孔子学院文化传播的困境与应对
都市电影中正面形象所带来的跨文化传播
意识形态下的新闻图式:英国主流媒体对孔子学院的“选择性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