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掘井及泉探寻历史时空

2018-07-21刘云玲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23期
关键词:精耕细作小农经济时空观

刘云玲

摘 要:新一轮高中新课程改革即将全面推开,在2017版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成为今后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关键词:探寻 历史时空

在新一轮课改来临之际,我有幸参与了所在学校的历史研究课题《历史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通过大量理论学习和问卷调查的前期准备工作和历史教研组全体教师的听课评课,在实践中探索出一套灵活且实用的高中学生历史时空观的培养策略。本文就以岳麓版教材必修二《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课的教学为例,列举几种历史时空观素养的培养方法。

一、直观教学感受历史时空

上课一开始,我便开门见山出示了本节课的三个学习目标,第一个学习目标是运用时空轴定位本课中出现的重要历史成就。历史图表是中学历史教学中常用的直观教具,它的本质特点是简单明了,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为了便于操作,我提供给学生一个“支架”,将时空轴的横向按时间顺序标出了重要时间段,如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西汉、唐等,在每一个时间段又设置了空间轴,如图所示:

学生们在此基础上果然很快找出了相应时期的各类重要历史事物、历史成就,但对于这些历史成就所出现或应用的地点却无法确定或推知,如生产工具耒耜、灌溉工具翻车、筒车的应用范围,从中可以看出我校高一学生们的历史时空概念是孤立的,时间与空间是相互割裂的,没有立体的时空感以及查看历史地图的习惯。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只要有可能,就应当用感觉去接受一切东西。”于是,在运用直观时空轴把握了整体内容后,我又通过更加直观生动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重点展示了古代铁犁牛耕、翻车、都江堰、坎儿井、曲辕犁的工作原理及成效,让学生们感受古代先民的勤劳智慧和对我国古代发达的农业文明的自豪。

二、问题教学探究历史时空

在学生们看得津津有味之时,我不失时机地对学生提出了第二个学习目标:分析精耕细作的原因。同学们沉默片刻后,结合我补充的素材开始讨论起来,如下述材料:

我国土壤和气候的特性以及频频发生的水旱灾害使大面积粗放经营难以建立,只有小面积的精耕细作才能比较有效地减轻不利自然条件的影响。

“人多地少”的情况要求农民的生产经营必须以增加单位面积的劳动投入等手段进行精耕细作,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单位产量。

——杨富丁《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形成的原因》

我请几个小组代表展示并相互补充了讨论结果,适时地探究总结出地理环境、人口压力、小农经济的赋税压力、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等历史要素,顺利过渡到了下一个学习目标。

三、概念教学深化历史时空

第三个学习目标是本节课的重点升华,即通过准确完整地阐释本课的核心概念——“小农经济”和“精耕细作”,全面认识精耕细作的表现及发展历程。关于“小农经济”这一概念,我出示了四则史料:

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

——《孟子·尽心上》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晁错《论贵粟疏》

据统计战国亩产量79.41斤,西汉初年93.68斤,汉武帝时期117.11斤,1938年115斤,1949年130斤。

——王家范《中國历史通论》

让学生们在材料的情境中进一步深入感受和理解小农经济的全貌,最后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将小农经济的产生、特点、地位、评价总结整理出来。第二个核心概念“精耕细作”,我直接将概念内容阐释出来,让学生们结合前面两个环节的内容理解把握“精耕细作”的表现,并用典型例题来加深领会,举例如下:

例:“西周时期,实行了垄作法;西汉时实行代田法,还采用轮作倒茬和间作套种方式;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和一年三熟制。”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 )

A.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B.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C.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D.农业技术的变革创新

最后,在典型例题的延领下形成了对“精耕细作”发展历程的认识:夏、商、西周、春秋是精耕细作的萌芽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北方旱地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时期;隋唐、宋元是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时期;明清是继续发展时期。

结语

这节课的可取之处有二:一是在备课时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和调整,对高一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状态、能力水平有较深入的了解,两相结合后制定了重点突出、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的学习目标,这符合了《新课标》对教学目标设定要灵活实用的要求。二是在着重培养学生历史时空观素养的过程中具体运用了时空轴、问题教学、概念阐释三种培养方法。时空轴是帮助学生定位具体时空的常用方法,问题教学和概念阐释则是提高学生对历史事物的逻辑时空认识的重要切入口,这些方法相结合,能够迅速有效地改善历史学习的吃力、低效状况,踏上高效学习历史学科的正确途径,从而提升历史时空观素养的水平。

本节课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是很突出的,即教学环节设计的逻辑性和缜密性不强,导致节奏不紧凑,时间不够用。关于这个问题,课后我们课题组的负责人张秀红张老师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即课前应给学生们提供“助读资源”,比如可以事先将辅助认识核心概念“小农经济”的五则史料和“精耕细作”的概念阐释的材料及习题印发给学生,不仅可以节省课堂的有效时间,还可以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预先进入学习状态,并带着疑问深度参与课堂。

参考文献

[1]教育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48.

[2]黄慕洁,白月桥.中学历史教学[M].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72.

猜你喜欢

精耕细作小农经济时空观
康德时空观的理论背景与发展形成
幻境与宿命——喜玛拉雅时空观的当代再诠释
时空观指导下的模块整合教学——以《20世纪四五十年代力图称霸的美国》为例
浅谈高考历史学科的整合与长效复习模型——新时空观的构建与运用
小农经济完全过时了吗?
农民发展致富途径
如何精耕细作让报纸出彩不出错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文化纬度对比研究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立足县域 精耕细作:让电视新闻更具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