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90例心律失常伴院内感染患者心电图及心肌酶谱改变情况分析

2018-07-20辉,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18年7期
关键词:房性窦性心室性

宋 辉, 李 静

(陕西省安康市中心医院1心电图室, 2心血管内科, 陕西 安康 725000)

心律失常患者发生院内感染后,会延长其治疗时间,使得临床症状难以缓解[1-2],更不利于临床预后,最终导致临床疗效下降。临床上有效防治心律失常患者出现院内感染,有利于促进其病情缓解和康复[3-6]。本研究对本院90例心律失常伴有医院感染患者进行分析,分析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及心肌酶谱改变与发生院内感染的相关性,旨在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和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本院2014年1月-2016年9月90例心律失常伴有医院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应分析,90例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见表1。

1 90例心律失常患者临床基线资料情况

1.2方法及判断指标记录并对比分析本次研究中90例心律失常患者在院内发生感染前后的ECG及心肌酶谱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 ECG判断指标[7]为心房纤颤、房室传导阻滞、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束支阻滞、窦性心动过快、窦性心动过缓,而心肌酶谱判断指标[8]为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MB,CK-MB)、 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羟丁酸脱氢酶(hydroxybutyrate dehydrogenase,HBDH)和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

2 结果

2.1心律失常患者院内感染后ECG相关指标变化情况院内感染后心律失常患者心房纤颤、房室传导阻滞、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束支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快、窦性心动过缓的发生率分别是25.56%、34.44%、92.22%、76.67%、43.33%、35.56%、14.44%,感染后ECG相关指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束支传导阻滞及窦性心动过快的发生率均远较感染前高(P均<0.05),结果见表2。

表2 心律失常患者院内感染后ECG相关指标变化情况

2.2心律失常患者院内感染后心肌酶谱相关指标变化情况院内感染后心律失常患者的CK、CK- MB、AST、HBDH及LDH含量均较感染前有所上升,而其中CK、CK-MB含量显著高于感染前(P均<0.05),而AST、HBDH及LDH含量感染前后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果见表3。

表3 心律失常患者院内感染后心肌酶谱相关指标变化情况(U/L, ±s)

3 讨论

临床中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性的心血管疾病表现,临床症状主要有气短、胸闷、心慌、乏力等方面,极有可能会引起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出现,情况严重时有可能导致猝死,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与困扰,因此必须进行及时诊治。由于慢性心力衰竭、冠心病或心肌炎伴发心律失常的患者更易危及患者身心健康,故更应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而患者患病过程中一旦出现医院感染的情况,会导致其诊治疗效下降,不利于疾病的康复。心律失常较常见于老年患者,本次研究中90例患者的年龄为31~79岁;平均年龄(61.43±3.85)岁,其中≥60岁患者占比为87.78%(79/90),与心律失常患病的年龄因素较为符合。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者机体衰老更为显著,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心脏传导系统的功能,同时老年群体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基础疾病,诸如循环系统疾病会影响其心肌供血功能,而且极有可能导致不同类型心律失常和传导阻滞的出现,同时肺部感染的出现与诊治方法对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预后亦有显著的影响。另一方面,老年群体的对药物的耐受性明显低于年轻群体,可能会引起其窦房结功能受到一定限制,且在用药方面,老年群体较易引起各种并发症,进而造成心律失常的发生。

临床上记录ECG相关指标广泛应用于心律失常患者的诊断,能够为其提供诊治方面的主要依据[9]。当房室单独活动之时,若能发现QRS和P波的博群起源,同时观察分析其延迟或促进心搏的来源和性质,能够较好地判断心律失常的性质。国内外多项临床研究报道,心律失常患者与其心肌酶相关指标含量有着一定的相关性,通过检测心肌酶相关指标的含量,可以在临床上诊治心律失常患者提供一定的诊断价值[10-13]。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心肌酶谱相关指标的水平较正常人高[14],故此为更好地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早期诊治,通过对其血清中的心肌酶谱相关指标进行检测是一种有效的手段。本研究对90例心律失常伴有医院感染患者,对其ECG相关指标包括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窦性心动过速及束支传导阻滞等指标以及心肌酶谱相关指标诸如CK、CK- MB、AST、HBDH及LDH的变化情况进行记录,分析ECG及心肌酶谱相关指标的变化与发生院内感染的相关性,以临床上提供一定的应用价值和意义。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相比院内感染前,发生院内感染后心律失常患者ECG相关指标均有所上升,其中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窦性心动过速及束支传导阻滞的发生率均远高于感染前(P均<0.05);院内感染后心律失常患者的CK、CK- MB含量均较感染前高(P均<0.05),而AST、HBDH及LDH含量在感染前后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本研究结果表明,房性期前收缩在感染后心律失常患者的发生率最高,占比为92.22%,其次是室性期前收缩(76.67%)、窦性心动过速(46.67%)以及束支传导阻滞(43.33%),这与既往临床研究报道基本吻合[15]。可见,临床中针对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应当积极对其ECG和心肌酶谱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实时检测,同时应当采取有效的治疗手段,尽可能减轻或防止医院感染的情况出现。

综上所述,心律失常患者发生院内感染后,其ECG和心肌酶谱相关指标会有所改变;通过对心电图及心肌酶变化的监测,掌握其变化规律,能够更好地预防心律失常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情况且可以有效缓解其临床症状,在临床上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猜你喜欢

房性窦性心室性
房性期前收缩与心房颤动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房性期前收缩与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窦性心动过缓是怎么回事?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探究
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56例临床分析
急性心肌梗塞早期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临床分析
动态心电图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房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室性心动过速电风暴的诊治及进展
窦性心率震荡在不同罪犯血管急性心肌梗死后恶性心律失常中的作用
黄永生教授治疗窦性心动过缓验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