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标准解读

2018-07-19杜杉杉文继奎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8年21期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杜杉杉 文继奎

摘  要 测评标准的研制是各省开展培训和测评工作的基础。安徽省结合教育信息化条件和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现状,制定发展测评评价标准,并应用该标准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诊断测评。重点从三级水平标准目标、低标准原则、面向教师和标准的陈述方式四个方面入手,对测评标准进行解读。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测评;诊断测评;测评标准;培训测评

中图分类号:G6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8)21-0134-03

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渗透和广泛应用,人们对信息技术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深化,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断提升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1]。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将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作为教师专业能力标准的重要指标,我国也于2004年12月颁布《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在促进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但也存在项目分散、标准不全、模式单一、学用脱节等突出问题[2]。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新理念不断涌现,特别是移动学习、云计算、大数据和智慧校园的盛行,标准中的某些内容已不合时宜,无法有效指导中小学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实践。

为解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意识薄弱、应用能力不足等问题,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2013年10月25日,教育部颁发《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2014年5月27日,教育部办公厅颁布《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能力标准》);5月30日,教育部办公厅颁布《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7月7日,教育部教师工作司颁布《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指南》(以下简称《测评指南》),要求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指南,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实施细则[3]。

在对安徽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调研的基础上,安徽省教育厅于2014年7月颁发《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实施全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意见》。为了进一步推进工程的实施,为开发各学科培训课程和资源做好准备,2014年9—12月,安徽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在充分研讨教育部相关文件的基础上,结合安徽省基础教育的实际,制定《安徽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测评评价标准(试行)》(以下简称《发展测评评价标准》)。

近年来,安徽省围绕《发展测评评价标准》制定了一系列的培训与测评方案,并开展了测评工作。2017年,全省参加测评教师超过23.4万人。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对《发展测评评价标准》认识不足,导致发展测评工作在实施中遇到一些问题,这就需要对《发展测评评价标准》进行必要的解读,为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开展能力测评工作提供帮助。

2 三级水平标准

《发展测评评价标准》根据全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条件的不同、师生信息技术应用情境的差异,设计初级、中级和高级三级水平标准,引导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逐步走向深入,最终达到《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体现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发展性。三级水平标准从设备操作、软件使用、资源利用和方法选择四个方面,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出不同的要求:在设备操作方面,三级水平标准引导教师从掌握简易多媒体、交互式多媒体操作,向网络设备、移动设备操作方向发展,并要求教师能够解决多媒体设备常见的故障;在软件使用方面,引导教师从常用软件和图像、视音频软件及学科软件的使用,向社会化学习软件、移动学习软件的使用方向发展;在资源利用方面,引导教师从学习资源的引用、制作,向网络学习平台、移动学习资源的利用方向发展;在方法选择方面,引导教师从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向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的方向发展。三级水平标准的要求详见表1。

三级水平标准的设置是向下包容关系,低一级水平是高一级水平的基础,高一级水平包容低一级水平。这种包容关系主要体现在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在数量上,高一级水平要求教师会操作的设备多一些,会使用的软件多一些,会利用的资源多一些,能够选择的方法多一些;在质量上,高一级教师要求教师在设备操作、软件使用、资源利用和方法选择方面的效果比低一级标准优化一些。

3 低标准原则

颁发《发展测评评价标准》的目的在于建立一套在全省适用的共同标准,要充分认识全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条件和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现状,作为培训机构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基本依据,并规范培训机构组织开展诊断测评、培训测评和发展测评。根据安徽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条件地区差异大,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不高的现状,将“低标准”作为《发展测评评价标准》研制的基本原则。《发展测评评价标准》将《课程标准》作为高级水平标准要求,中级标准、低级标准要求逐级降低。在《发展测评评价标准》的研制中,将“低标准”原则突出体现在初级水平标准上,让教师感觉通过培训也能够达到标准的要求,消除教师的畏难情绪。这对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表2以初级水平标准为例,说明低标准在《发展测评评价标准》中的体现。

4 面向教师

《发展测评评价标准》是面向教育行政部门、培训机构、中小学校、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的,其落脚点是面向教师。面向教师意味着《发展测评评价标准》的制定要站在教师的立场,考虑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实际。

1)方便教师理解《发展测评评价标准》的内容与要求。《能力标准》和《课程标准》主要面向教育行政部门和培训机构,内容高度精练,避免冗余,且专业术语较多,教师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让教师清楚地认识到三级水平标准的内容与要求,《发展测评评价标准》主要采取“举例”和“转化”的方式化解专业术语。“举例”就是在呈现某一专业术语时,附上该术语相关的例子。比如教师可能不熟悉“社会化软件”这一术语,却知道电子邮件、QQ、BBS、微博等,通过举例,就能理解专业术语。“转化”是根据教师教育教学实际,将其不熟悉的概念转化为较为熟悉的事物。比如很多教师不清楚什么是“网络学习空间”,但他们都在安徽省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上注册和开通过个人空间,将“注册和开通个人网络学习空间”转化为“在安徽省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上注册和开通个人空间”,就方便了他们的理解。

2)《发展测评评价标准》的制定要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密切联系教师教育教学实际。为了减轻教师的负担,方便测评工作的开展,在四类主题中以专题类为统领,重点关注教师在课堂导入、课堂讲解、技能训练、总结与复习和教学评价五个重点教学环节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在测评内容上,根据不同等级水平标准的要求,以“四个一”为主线(即一个环节、一个片段、一堂课和一种方法)开展测评,三级水平标准的测评内容见表3。

5 标准的陈述方式

《发展测评评价标准》的陈述方式是动宾结构的短语,宾语主要指明评价标准的内容,行为动词旨在说明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应该达到的结果。在标准的陈述中,行為动词的使用显得十分重要,要既能方便教师理解,又要体现发展性的要求,要让教师明确通过培训后,在各个等级水平上应达到怎样的要求,这些要求主要包括认知类和操作类两种。为体现发展性,按照认知类和操作类的不同层次,提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水平。

根据布卢姆和辛普森(E.J.Simpson)对教育目标的分类并结合实际情况,认知类和操作类目标在三级水平标准中的体现如图1所示。

根据上述思路,三级水平标准着眼于不同的领域,使用不同的行为动词,且在动词的使用上选择更为具体明确、可观测的动词,不使用模糊、有歧义的动词,并对动词的含义做出明确的解释。三级水平标准选择的动词及含义见表4。

6 结语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对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促进教师转变教育教学方式具有积极的作用。教育部在借鉴国内外信息技术应用经验和最新成果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培训课程标准和测评指南,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本地实际,研究制定测评标准和诊断测评工具,开发培训课程并组织教师选课。安徽省教育厅结合本省实际,积极研究并制定《发展测评评价标准》和诊断测评工具,开发测评软件,指导培训机构开发课程资源,帮助教师选课,迈开了地方开展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第一步。为了切实做到按照教师需求实施全员培训,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还需要各部门的合作与努力去共同推进。

参考文献

[1]陈琳.2013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透视[J].教育研究,

2014(6):136-141.

[2]刘智明.信息技术环境支持下的中小学校本培训机制研究:基于传播学与知识管理视野[J].电化教育研究,2014(4):

17-20.

[3]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指南》的通知[DB/OL].http://www.ict.

edu.cn/laws/new/n20140730_15951.shtml?tdsourcetag=s_

pctim_aiomsg.

*项目来源:安徽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基于绩效的安徽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网络培训的评价研究”(项目

编号:SK2017A0315)。

作者:杜杉杉,安庆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育;文继奎,安庆师范大学传媒学院(246133)。

猜你喜欢

中小学教师
新课改背景下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
中小学教师教学理念的几个基本问题
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信息技术与中小学教学相融合的措施探讨
电子白板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的应用探讨
沧州市中小学独生子女教师师德状况调查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