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艾略特小说《米德尔马契》中的消费社会研究

2018-07-16李琳娜

北方文学 2018年9期
关键词:消费社会异化

李琳娜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对英国著名女性作家艾略特的力作《米德尔马契》中的消费社会的分析,阐述平等神话在维多利亚中产阶级消费主体上的总体体现,消费者的疲劳以及消费社会里的功能性美丽和对人的异化作用。

关键词:消费社会;平等神话;功能性美丽;异化

乔治·艾略特(George Eliot,1819-1890)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著名的女性作家,代表作小说《米德尔马契》创作于1871年至1872年,正值一个高度繁荣和发达的维多利亚时代中后期。人们情绪乐观、自满,随着财富的膨胀,英国到处推销剩余商品并吹嘘已经成为“日不落的大英帝国”。农产品的极大丰富加上殖民地源源不断运送回来的果实,使人们对于需求和国家财富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消费社会的概念虽然在20世纪70年代才被鲍德里亚系统地提出,但此时的维多利亚时代已经感受到了消费对社会价值观的冲击。艾略特以敏锐的眼光捕捉到这个时期人们对财富和社会身份观念的变化以及消费对中产阶级的消极影响,并把它浓缩到了小说《米德尔马契》中。

一、平等神话

维多利亚时代经济飞速发展,许多中产阶级开始认为出身地位已不是问题,消费造成一种平等的假象,这种平等神话的出现使得社会阶层在消费层面上达到平等(胡经之,645)。物或商品的使用价值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商品的符号价值。于是中产阶级对生活必需品重新定位,比如厨房用具、家具等不再是简简单单的生活物品而成为提高家庭生活舒适度的奢侈品(Paris,34)。中产阶级的这种观念在米德尔马契里的一场拍卖会里有着明显体现。

米德尔马契的中产阶级太太小姐们打扮的花枝招展,先生们进进出出,争相竞拍这些昂贵的摆设品。摆设品恰恰是消费社会的真相,摆设的特性就是其潜在的无用性,但它们却造成了一种时尚和特权的后果或一种物崇拜的后果。(让·波德里亚,82-3)。拍卖商博思洛普·特朗布尔不断地强调这些摆设品的精致高雅,利用那些富裕起来的中产阶级力图以奢侈显示地位和品位的消费心理,引诱他们上当。他在向人们传达一个信息,如果你买了它你就拥有了高雅的生活,你就拥有了特权和时尚,无论你是谁。他对一个毫无价值而且有可能因为边上锋利的棱角伤到人的壁炉围栏,无限赞美,夸大强调它的精致独特,花纹的古朴高雅,甚至虚构锋利的棱角会大有用处。消费社会将人的无边欲望投射到具体的商品消费上去,加上广告的诱导,人们不断抛弃自己的原则。满足欲望的同时,精神上也增加了的负担,严重的还可能导致消费主人公的疲劳,抑郁,甚至是异化。

二、消费者的焦虑疲劳

商品的符号价值在维多利亚的中产阶级中渐入人心,人们的身份和社会地位的高低由其拥有商品的多少,贵贱来决定。越奢侈的商品,越能代表地位。《米德尔马契》男主人公之一利德盖特,表面上看似清高,不屑与和他的贵族亲戚们来往,认为他们浅薄不堪,实际上已经被社会等级观念内化了。利德盖特片面追求高消费以求符合社会身份的做法加上妻子罗莎蒙德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挥霍消费方式,把利德盖特推向了债务泥潭。他每天生活在焦躁不安,苦闷抑郁之中,在金钱的压力下苦苦挣扎,不但神经心理上受到催残,事业也因此而荒废,再也没有心思去从事他伟大的科学研究,每日在怎样还债中痛苦挣扎,利德盖特对将来高级生活的梦想从此破灭。

然而疲劳并不总是消极的,虽然它会暂时性地给消费主人公带来身体上的不适和精神上的消耗,但是它也有积极的方面,疲劳是消费者走向彻底异化的缓冲带。消费主人公们这时可以停下脚来休息片刻,环顾这个社会并得以审视自己,从而看清消费社会的真面目,进而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挽救自己错误的消费方式,避免进一步堕落。在被消费折磨的疲惫不堪后,利德盖特反省了自己奢华的生活方式,并决定结束这种生活方式,重新开始简朴自然的生活。虽然由于罗莎蒙德的阻碍,最终他不能如愿所偿,但毕竟在消费疲劳之后,利德盖特的对消费方式的认识得以升华,避免了同罗莎蒙德一样的异化结果。

三、功能性美丽和异化

消费社会中,人们不断宣扬物质生活的合法性而贬低精神的存在,而使人们日益成为“物”。商品的价值已不在于商品本身是否能够满足人的需要或具有交换价值,而是商品的消费性是否能满足个体的欲望。商品的过度消费和刺激消费导致人们心理慢性堕落,日常生活的原始意义未得到升华,使个人丧失了自我,慢慢地变成了官能物质性的人。随着维多利亚时代社会财富的膨胀,中产阶级作为这个时代的消费主体们越来越注重商品的符号价值,纷纷投入到占有更多地消费更多地享受消费带来的虚假人生中。消费者不再是作为人的实体而存在,他们被异化成一种商品符号价值接受和发送的工具。

罗莎蒙德,《米德尔马契》的女主人公之一,便是一个严重异化的例子。她成长在一个中产阶级商人家庭里,虽然没有上流社会的地位,但在维多利亚这个消费社会刚刚萌芽的社会里,文西一家已经领悟到了商品符号价值的意义。出身不是问题,上流贵族社会拥有的,中产阶级通过消费越过阶级门槛同样可以得到。从小受这种消费方式的毒害,长大后的罗莎蒙德已经完全异化了。她的美丽已经变成了一种“功能性美丽”,仅仅是交换着的符号的一种材料,它作为价值、符号运作着。她自恋,陶醉与自我美貌中,并认为所有男人都会沉迷于她,事实上,美貌在罗莎蒙德心中只是跳板,是从中产阶级起跳到所谓上流社会的中介。

她变的自私自利,甚至对身边最亲近的丈夫利德盖特冷漠无情,置之不理。著名的英国评论家F·R·利维斯在《伟大的传统》中精辟的分析到:“罗莎蒙德内心别无他物,唯一利己原则……她是纯粹的自我,专心致志而精明自如,不为内心一点杂念所乱”。她一直确信世界是以她为中心,消费欲望的满足是她生活的全部。她宁愿看着自己的丈夫日渐消瘦,因债务缠身烦恼郁闷,也不愿放手身邊昂贵物品和奢侈的生活方式。社会身份和商品符号价值的联系,已经使罗莎蒙德丧失了简朴精神状态,她的心理已经严重畸形了。

四、结束语

处于向现代社会过渡的维多利亚中后期时期,人们对消费的观念和以往的清教伦理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消费社会对人们的影响已经显而易见。艾略特的力作《米德尔马契》更是深刻地表现出了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艾略特用前瞻的眼光俯瞰了消费观念变化中的维多利亚社会,商品的价值已不在于它的使用或交换价值,而是它的符号价值。无论是苗圃老板还是出生于商人家庭的罗莎蒙德或者其他中产阶级,都可以使社会阶层在消费层面上达到平等。然而非理性的消费会给人们带来消极影响,增加人们的精神压力。自然的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丰满社会存在关系以及简朴精神生活状态逐渐丧失了,人们开始被不同程度的异化了。

参考文献:

[1]Paris,Bernard J.Experiment in Life:George Eliots Quest for values[M].Detroit:Wayne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65.

[2]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4.

[3]曹蓉蓉.乔治·艾略特小说《米德尔马契》中的消费主义[D].杭州:浙江大学,2004,1.

[4]杜隽.乔治·艾略特小说的伦理批评[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6.

[5]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6(第2版).

[6]蒋道超.德莱塞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6.

[7]乔治·艾略特.米德尔马契[M].项星耀 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4.

(作者单位:河南艺术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消费社会异化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分裂、异化与虚无——解读《上来透口气》的主题思想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美国消费社会是怎样“炼成”的
“诗意地栖居”与“看上去很美”
探析鲍德里亚思想的研究脉络
武术异化研究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