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鲍德里亚思想的研究脉络

2016-11-03张琪钰

人间 2016年26期
关键词:消费社会

摘要:鲍德里亚作为当代著名思想家,引得国内外的学者对其标志性的哲学思想进行解读研究,本文通过对鲍德里亚的国内研究现状进行整理解读,来得出进一步研究鲍德里亚哲学思想的下一步研究路径。

关键词: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经济哲学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154-01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鲍德里亚理论思想在学术界的迅速升温,西方学者们对鲍德里亚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及研究,使得他迅速成名于西方世界。这些研究以鲍德里亚不同时期的理论和概念为重点,从不同的视角对鲍德里亚的思想进行解读。从总体上看,国内学界对鲍德里亚的研究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对鲍德里亚思想的译介。鲍德里亚一生著作颇丰,发表了20多本著作和200多篇论文,对媒介和资本主义经济社会进行激进的批判,积极地反映了社会的现实问题。但从对其著述中文翻译的总体情况而言,国内学术界对鲍德里亚思想的研究还处在一个上升期。主要翻译的著述有:《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版),《完美的罪行》(王为民译,商务印书馆2000版),《物体系》(林志民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版),《生产之镜》(仰海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版),《象征交换与死亡》(车槿山译,译林出版社2006版),《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夏莹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版),《冷记忆》系列(张新木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版),《论诱惑》(张新木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版),《美国》(张生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版)等。研究专著有:仰海峰的《走向后马克思主义:从生产之境到符号之境一早期鲍德里亚思想文本学解读》、伍庆的《消费社会与消费认同》以及夏莹的《消费社会理论及其方法论导读》等。同时,在译著方面还有很多极具学术厚度的著作和论文未被译。除上述专著、译著以外更多的还是一些发表于各学术期刊中的一些研究论文,其研究内容也主要集中在鲍德里亚的象征交换、后现代理论、消费社会理论等思想方面。

第二,鲍德里亚思想的整体研究。从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双重影响的视域来解读鲍德里亚。戴阿宝在《终结的力量:鲍德里亚前期思想研究》认为鲍德里亚前期的思想受马克思的影响很大,但是,鲍德里亚在其作品中大量论述了差异化消费、大众传媒、广告、品牌等,这为其以后转向后现代奠定了基调,“显然,这一时期鲍德里亚的政治经济批判理论更主要地釆取了马克思的理论视野,意识形态分析占主导地位,其特色显然是马克思主义式的,而还不是后现代主义式的,但是这样的研究奠定了鲍德里亚后现代主义研究的基础和走向。国内学界的一些学者把鲍德里亚的思想分为三个阶段一一早期、中期和晚期,仰海峰在《走向后马克思:从生产之镜到符号之镜:早期鲍德里亚思想的文本学解读》中认为:“鲍德里亚的思想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处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影响之下,并结合符号学与精神分析理论展开对消费社会的批判分析。第二阶段是从西方马克思主义转向后马克思思潮,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展开了较为尖锐的批评。第三阶段是同一切现有思潮决裂”。

第三,鲍德里亚消费理论研究。夏莹在《消费社会理论及其方法论导论:基于早期鲍德里亚的一种批判理论建构》中以“异化”的方法来批判的解读鲍德里亚的消费思想、文中围绕鲍德里亚的消费展幵论述。在夏莹看来批判的精神是鲍德里亚的核心精神,鲍德里亚把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运用到经济社会领域之内,然后形成自己的批判思想。同时,夏莹也认为早期鲍德里亚的思想还是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视域之内;而余源培先生在《评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一文中认为鲍德里亚颠倒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同时这也是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颠覆。也有学者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来研究消费社会理论,例如张剑和孔明安先生的《消费社会理论研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反思》。

第四,鲍德里亚政治经济思想研究。国内主要从两方面对鲍德里亚进行研究:一是对鲍德里亚的思想转型的研究。将鲍德里亚的主体思想——符号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核心思想,以马克思的生产理论为背景所表现出的转变,即从马克思的生产理论出发,而后又对马克思生产理论的批判,最后脱离马克思的生产理论走向后现代主义等,来研究鲍德里亚的学术分期。二是对鲍德里亚的主体思想——符号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具体研究。把鲍德里亚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生产主义的否定和他对消费社会的批判性分析联系起来,并以此成为了国内符号政治经济学社会理论研究的理论依据。当然,在这个理论依据上,学者们对它的褒岐不一。既有赞成性立场,为社会中的文化转型寻求到了理论来源;也有批判性立场,站在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来审视所谓“符号消费”、“象征交换”、"拟象”等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

在中国学者对鲍德里亚的接受过程中,有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在对鲍德里亚的理解中,中国学者往往过于关注鲍德里亚前后期的变化,即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到后马克思主义的变化。这种观点一方面来源于西方思想界确实存在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到后马克思主义的思潮性更迭,另一方面也直接来源于西方学者,如斯特、斯蒂文森和凯尔纳等人对鲍德里亚的解读。

总之,从国内外的研究整体情况来看,国内的研究多是综述性的,或以考察鲍德里亚某个思想阶段个别概念为主,或从宏观上考察鲍德里亚与其他思想家的理论联系。无论哪一种研究视角,都或多或少的涉及到鲍德里亚的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符号学的联系。然而,大多数的的著作尤其是国内的著作都是将鲍德里亚的符号政治经济学置于某一特定的理论背景之下进行考察。事实上,这种研究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鲍德里亚的理论并不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而是不断的发生断裂,这一特征导致鲍德里亚总是不停地与现有观点告别,如果将鲍德里亚的理论置于某一特定理论背景之下,无法突出鲍德里亚思想的这一特征。第二,鲍德里亚的符号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是多元的,如果过分强调其理论与某单一理论的联系就会导致无法突显鲍德里亚理论来源的多元性。因此,我们还需对鲍德里亚的整体思想进行进一步的学术研究。

作者简介:张琪钰,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人。

猜你喜欢

消费社会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思想研究
美国消费社会是怎样“炼成”的
电视剧《欢乐颂》与“新穷人”的思考
试论对武汉地区大学生瑜伽消费情况的研究
“诗意地栖居”与“看上去很美”
科技风险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
鲍德里亚理论视角下解读《白噪音》中的消费文化
试论消费社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陷阱及其应对
消费社会与苹果拜物教
晚明消费社会士大夫的身份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