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注重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做法

2018-07-14杨吉刚

读天下 2018年8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素质教育德育

摘要: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从我校实际教学情况来看,感受的是我校的品德与社会的教育仍有些“假、大、空”。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难以重视这门课程、地处农村教师缺乏培训素质跟不上这门新课程的发展等等。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素质教育;德育

一、 端正态度,重视上好《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意义

品德与社会课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因此,是否重视品德与社会教学,课的质量高低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一个重要前提。作为一名教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 走进学生的现实生活

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生活经验,课上应该主要解决学生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并不需要一味讲大道理。这就强调了作为教师应该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这个重要性。我们必须实际走入学生的生活当中,去了解他们的需要。所以我们必须重视课前检查,无论是问卷还是调查采访都应该在课前有所了解,课上才能有的放矢。

拿《教师教育我成长》一课举例:我课前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并不了解老师工作的辛苦,对老师的尊重并不是发自内心的,所以课前我让学生调查了老师一天的工作。上课时通过一些回忆性的思考引导学生:“我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自从你们成为小学生以来,一共有多少老师教过你们?在与教师接触的过程中哪些事情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然后进行分组故事会、想跟教师说些什么等形式使学生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劳动,从而引导学生形成尊重老师的情感,体验融洽的师生关系。

(二) 引领学生到生活中体验、实践

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产生怀疑。我们的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知行统一才能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

二、 设计主题活动,吸引学生亲身参与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同时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方式中设计好主题活动非常重要。

如:品德与社会课的《我长大了》一课,我开展了“调查自己成长历程”的主题活动,课前学生采访父母,收集儿时物品,回忆童年趣事。课上学生带来了采访父母的录音,出示自己的出生证、纪念币、成长册,反映自己一步步长大的经历,进而充分感悟到长大是一个丰富的过程。这节课的主题活动贴近学生生活,学生非常爱上,乐于参与。所以,我认为思品课教师应重视改变课堂传授知识的习惯,设计一些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全体学生参与,动中悟理、动中导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 运用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和普及,优化了教学手段,加大了课堂教学的密度,唤起了儿童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特别是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由于小学生认识水平有限,生活经验不足,对有些陌生的知识缺乏感性认识。那么在教学的关键之处,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直观教学,可以大大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四、 恰当运用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一) 明理激情导行模式

这是在传统的讲解模式基础上演化而来的,适用于品德与社会新授课中的各种课型。它是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直观演示、口头讲解、文字阅读、评价行为、激发情感等手段传递信息。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理解教材、动情明理、自省辨析,最后由教师评价提出行为要求。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道德知识或某一方面的行为方式。选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时候,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如在教《我心中的老师》一课时,提出了“我们要尊重老师”的观点之后,教师可推心置腹地向学生谈谈自己在教师是关怀下成长的故事,以及对教师工作的情感体验,然后让学生谈他心中的老师,使师生间产生感情上的认同和共鸣,促使学生主动地以实际行动来尊敬老师,提高了教学实效。

(二) “问题—讨论”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个人的潜能和整个人格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思考辨析机会,培养学生“悟理—讲理—用理”的能力,适用于哲理性较强的课。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模式最受学生欢迎

(三) 角色扮演模式

这种模式通过设置与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向生活“取样”,从中引出相应的情绪反应和行为。这种模式比较适用于以行为训练为主的课和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大部分的中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这种模式,往往在课后还自发地围在一起继续“扮演角色”,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收到的效益较好。

总之,我校品德与社会的教育目前处于比较落后的局面,但通过我们的努力是可以迎头赶上,只要我们重视它、认识它、理解它,那么我们就能解决它。同时我们只要下苦功夫,就能将这些问题迎刃而解,使我校的品德与社会教育能够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崔锡孝.初探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新途径[J].新课程学习(下),2011(12).

[2]高健.淺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J].学周刊,2011(31).

作者简介:

杨吉刚,辽宁省大连市,长海县小长山岛镇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素质教育德育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中树立文化自信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