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扶志先行

2018-07-13王芳

现代营销·理论 2018年3期
关键词:精准扶贫

王芳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不扶志,扶贫的目的就很难达到”。当前,大部分未脱贫的贫困户是因为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缺乏脱贫志气。瞄准“缺志”这一穷根,激发这其脱贫志气,才能实现全部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的目标。

关键词:精神贫困 精准扶贫 勤劳致富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确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根据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末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数量仍有3046万人。精准扶贫越到后期、难度越大。攻克精准扶贫难关,如期实现贫困人口全部摘帽,是当前我国三大重要任务之一,而扶贫先扶志,脱贫先立志是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

一、脱贫之志不足的思想表现及原因

1.缺乏脱贫志气的思想表现—“等、靠、要”、“认穷命”

“等、靠、要”主要指家中有充足的劳动力,但好吃懒坐,生活完全依赖国家的政策帮扶,不愿意付出劳力下地干活或者外出打工挣钱。例如,有些贫困户领着政府发放的种子、肥料不耕种田地,却出售给别人以换取现金,整天吃喝玩乐,坐享清福,更甚至有贫困户拿着国家救济款去赌博,而不是用于发展生产,改变生活条件;还有些贫困户由于天价彩礼,把自己辛苦一辈子挣下诸如土地、房子等财产无条件地给予自己的孩子,作为其成家立业的本钱,自己却因此陷入贫困,并且对帮扶负责人哭诉,一心想着多占国家的便宜、领好处。具有这些行为的农户,主观上都存在着严重的“等靠要”依赖思想,违背了国家实施扶贫开发工作的初衷。

认穷命是贫困人口安于现状、缺乏实干劲头。例如,有些农户家中因突发事件,失去了主要劳动力,全家人便因此失去生产生活的信心,消极应对生活,久而久之,对待生活的态度由最初的无奈接受变为安然接受现状,从不试圖通过自己努力摆脱贫困。

2.缺乏脱贫志气的原因

有些贫困户表现出“等、靠、要”、认穷命的思想,与扶贫政策、地理位置、受教育程度、风俗文化等因素有关。扶贫政策方面,政府在之前开展的扶贫工作中,“输血”式的扶贫多于“造血”式的扶贫,将扶贫资金直接转移到贫困户手中是主要的帮扶方式,注重短期脱贫效应,贫困户不需要付出任何劳动,就可以得到国家扶贫资金。长此以往,使得一些贫困户形成了“等、靠、要”的依赖思想。

地理位置方面,一些贫困户由于地处偏远地区,交通、信息不发达,甚至是语言上的障碍,使其与现代经济和生活状态相脱节,无法接受新思想新方法新事物,思想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满足眼前的生活状态;受教育程度方面,农村教育水平偏低,农民文化素质差、思想觉悟不高,大部分人怀着贪图便宜的心理,认为国家的惠民政策就是白来的好处,“精准扶贫不落下一人”就是让他们享现成福,就是不劳而获,只想着如何去多得扶贫的好处;风俗文化方面,部分地区的婚嫁习俗、宗教信仰等文化在农户脑中根深蒂固,使得他们甘愿受穷,缺乏勤劳脱贫、致富的上进心。

二、扶脱贫志气的举措

贫困人口是脱贫的主体,也是脱贫工作的内因,只有激活“内因”,由“要我脱贫”变成“我要脱贫”,才能防止脱贫人口再度返贫、贫困人口始终处于贫困。“精神贫困”即缺乏脱贫志气是扶贫攻坚工作中最大的敌人。因此,精准脱贫先要帮贫困人口树立脱贫的志气和信心,激活其内生发展动力,才能实现真脱贫,脱真贫。

1.讲透精准扶贫的政策

精准扶贫政策是扶贫开发工作的保障。扶贫队要肩负起宣讲职责,发挥好政策“解读员”的作用,对扶贫政策理解透彻,然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党和政府的惠民和扶贫政策、扶贫的根本目的和本村扶贫情况向村民准确及时地传达,引导贫困人口对政府帮扶政策和目的形成正确的认识。

2.完善精准扶贫机制

首先,公开贫困户的基本资料和享有的国家扶贫政策,激发那些自认为低人一等的贫困户的内生动力,使其加快脱贫的步伐;让群众监督检举那些主观上不思进取,将扶贫救助资金用于其他非正当用途的贫困户,减少扶贫资源的浪费。其次,对贫困户进行农业生产技能培训,提高贫困群众生产能力。再次,制定贫困户履责协议书,规范贫困户的日常行为。最后,加快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和活跃其业余生活,引导群众形成自食其力,艰苦奋斗的思想。

3.树立精准脱贫典范

为贫困户讲述全国脱贫典型事例,分析其成功的经验,对比发展的基础,营造“脱贫致富靠自己”的氛围。组织村民通过投票的方式选举出全村脱贫致富先进典范,并给予脱贫致富典范一定的物质奖励,同时让脱贫户代表在召开村民大会时,介绍自己的脱贫经验和对扶贫政策的感想,形成脱贫典范示范的效应。鼓励未脱贫户在村民大会上讲述自己准备如何脱贫的具体想法,充分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心愿望,最大限度地调动贫困户参与扶贫开发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易棉阳.论习近平的精准扶贫战略思想[J].贵州社会科学,2016

[2]唐丽霞.精准扶贫机制的实现—基于各地的政策实践[J].贵州社会科学,2017

[3]柴丽丽.推进精准扶贫必须要实现“三个互动”[J].经济问题,2017

猜你喜欢

精准扶贫
精确理解“精准扶贫”
浅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精准扶贫问题
贵阳实施精准扶贫之农村电商研究
论高校“智库”扶贫工程的实施及推广
精准审计的现状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