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小微课题研究 助推教师专业发展

2018-07-12牟长洲

新校园·中旬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专业发展

摘 要: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还要具备一定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优秀教师不仅是教育教学的实践者,还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本文从小微课题研究入手,重点论述了小微课题研究什么,如何开展,学校要给予哪些保障等,目的是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促进教师发展。

关键词:小微课题;教育科学研究;专业发展

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时,周济指出:“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教师既是课程资源的承载者又是课程资源的释放者,在教育教学中充当多种角色。传统的教师角色有控制者、评估者、组织者、敦促者、参与者、资源提供者等;新课程赋予教师更多的角色,如促进者、引导者、课业诊断者、研究者等。当前许多中学教师,包括一些教育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突出的教师,都存在教育科研能力不足的问题。因此,学校领导有必要为教师搭建教育科学研究平台,助推教师科研成长。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开展小微课题研究,从教育教学中挖掘小微课题。研究小微课题将成为中小学教师教研、科研深度融合的必由之路,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路径。本文对中学教师如何立足小微课题研究,提升科研能力提出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小微课题研究是教育科学研究的起点

没有问题就没有创新,一切创新都是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实现的。因此,教师应该具备一双慧眼,善于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中学教师的整体科研水平还不强,但小微课题易于上手,中学教师可以加以利用。教育是人对人的点燃、生命对生命的启迪,教师是关键。若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首先应具备问题意识。教师在小微课题研究过程中不仅破解了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而且提升了自己的育人和教学能力,实现了自身专业的成长。

二、小微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亦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因此,教师应该立足于课堂,基于教学实践,思考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措施。此研究课题工作量较大,可以分成五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是要研究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每位教师都关心的话题。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出最易与新知识相联系的旧知识(同化过程),这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唯此,才能使接受式学习变成有意义的学习。

二是要研究学科知识结构。优秀的资深教师与新手教师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头脑中已建立了学科知识结构树,能够清楚地知道每一个知识点的上承、下延以及学科核心知识的内涵外延,在课堂上能够高屋建瓴、精讲精练。

三是要研究教与学的方式,以学定教,先学后教。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学习特点和知识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授课内容都要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四是要研究课堂上生发性的内容。生发的内容是课堂对话的结晶,是学生作为教学资源的直接体现,教师要在课后及时进行反思,抓住课堂上产生的生发性内容深入研究,这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是很有意义的。

五是建立校本课程体系。原上海中学校长唐昌盛曾说,“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途径在于构建有效的校本课程体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本校学生区别于其他学校学生的重要载体,是特色学校建设的根本。教师不仅要立足于教材去授课,还要有能力进行校本教材的研究与开发,使教学更能贴近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

以上五方面虽然课题不大,但是每一方面研究起来教师都会发现内容并不单一,内涵丰富,值得深入挖掘研究。

三、小微课题研究的有效實施

确定小微课题的研究内容较为容易,那么如何着手进行小微课题的研究呢?笔者认为小微课题研究的有效路径如下。

1.以调研为基础,编制小微课题校本研究指南

树立“问题即是课题”的意识,引导一线教师对课堂和课程建设及学生管理和文化建设等教学实践工作进行深入分析并发现问题,通过问卷或访谈的方法,摸清具体问题,组织学校专兼职研究员进行研究论证,明确哪些是可以通过实践研究解决的问题,并编制成校本课题研究指南,供教师参考。

2.成立名师工作室,由名师引领并组建研究团队

学校名师工作室的建立是为加快学科建设,在梳理学科知识结构、凝练名师教育思想和教学风格的过程中,提升青年教师的育人能力和专业水平。教师应根据各学科微课题的选题情况,与同质化课题的教师组织合作组,在聘请的教研员或者师范院校的专家学者的参与下共同研究。

3.加强科研培训指导,促进研究层次向纵深发展

中学教师参与的研究多是案例描述,少有课堂观察、数据支持、比对研究等分析讨论环节。基于这种现状,一方面,学校可以集中开展科研理论和方法的培训;另一方面,发挥研究团队的作用,突出名师引领的作用,注重研究过程中的适时指导,提高课题研究效果,并对研究结果进行推广。

4.促进教学、科研深度融合,对课题研讨结果进行展示

学校通过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发言人的“四定”教研模式将教学重难点和考试考点细化到每节课,也可以将研究的问题列入教研活动中,同时增设交流展示活动,增强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利于小微课题研究的常态化。

四、确立小微课题研究保障机制

学校应该在制度层面激励教师进行小微课题研究,为小微课题的研究提供一定的保障机制。

1.校长应具有较强的教育科学研究意识和能力

校长是“教师之师”,要让教师有一碗水,校长得有一桶水,因此,校长要在教育科学研究方面营造良好的氛围,起带头作用,不仅为教师提供政策上的支持,还要有方法上的帮助和愿景上的引领。

2.树立科研典型并进行示范

学校可以每学年组织一次小微课题研究成果汇报会,为取得成效的科研典型搭台子,让他们交流传授经验,激励更多的教师投身到小微课题研究中来。

3.建立评价激励机制

在教师晋升职称的校内量化考核中,可以要求教师至少主持一项小微课题研究,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同时,对研究成果可复制推广的教师给予奖励,激励广大教师积极投入教育科学研究中,提升研究能力。

教师进行小微课题研究,可以促进自身专业的发展,提高科学研究能力。通过小微课题研究,教师集教育、教学、教研于一身,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沉浸在研究氛围之中,学到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方法和思维。因此,中学教师教育、科研两手都要硬,如此这般,才能使教师团体真正变成学习型组织,才能让教师的能力转化成学生的能力,也才能使学生更具有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胡庆芳,等.校本教研实践创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李红.论中学教师小课题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4.

注:本文系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以基础教育人才需求为导向提升师范生教学技能的研究与实践”(16EDE25)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牟长洲(1973— ),男,黑龙江牡丹江人,硕士,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管理。

猜你喜欢

专业发展
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之我见
立足校本 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学习共同体*
网络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教学做合一”思想在职校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实践研究
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困惑与思考
分析如何完善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教学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论学习共同体下的教师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