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晚期肝癌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的影响

2018-07-12卢建新陈晓敏陈作波

实用癌症杂志 2018年6期
关键词:高凝纤溶二聚体

卢建新 陈晓敏 陈作波

正常肝脏能够将多种凝血因子、纤溶酶原等合成,同时其还能够将抗纤溶物质、纤维蛋白溶解物合成并灭活,动态调节者凝血、抗凝系统,其平衡在肝脏有病变发生的情况下被打破,导致机体具有异常的凝血及纤溶[1]。近年来,相关医学研究表明[2],在肿瘤的诊断中,D-D检测临床价值较高,而和其他肿瘤相比,肝癌患者具有更为显著的抗凝及纤溶活性改变表现。本研究探讨了晚期肝癌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的影响,发现二者均显著提升,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40例肝癌患者,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晚期肝癌,均接受手术及放化疗治疗,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将有心脑血管疾病、应用过阿司匹林抗凝、缺乏完整临床资料等患者排除在外。依据TNM临床分期将这些患者分为肝癌Ⅰ期组(早期肝癌组,n=5)、肝癌Ⅱ期组(中期肝癌组,n=15)和肝癌Ⅲ期组(晚期肝癌组,n=20)三组。早期肝癌组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30~72岁,平均(52.7±10.4)岁;中期肝癌组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2例,年龄31~72岁,平均(53.2±10.4)岁;晚期肝癌组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4例,年龄31~71岁,平均(53.0±10.1)岁。另选取同期来我院进行体检的40名健康人员作为健康对照组,其中男性33例,女性7例,年龄30~71岁,平均(52.2±10.2)岁。四组人员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入院1 d内采集四组人员静脉血1.8 ml,在试管中加入抗凝剂[0.2 ml×109mmol/L枸缘酸钠(9∶1体积)],混匀后对其进行10 min离心,速率为3 000 r/min,然后将血浆取出来备用,2 h内采用CA500全自动血凝测定仪(日本Sysmex公司),应用德国德灵公司生产的试剂,运用Clauss法对其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含量进行测定;采用上海太阳公司生产的试剂,采用乳胶凝聚半定量法对其血浆D-二聚体(D- two polymer,D-D)进行测定。

1.3 观察指标

对四组人员的血浆Fg、D-D水平进行比较,依据治疗效果对晚期肝癌组治疗前、治疗后缓解、未缓解患者与健康对照组人员的血浆Fg、D-D水平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四组一般资料比较

四组人员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见表1。

表1 四组人员的一般资料比较

2.2 四组血浆Fg、D-D水平比较

早期肝癌组、中期肝癌组、晚期肝癌组患者的血浆Fg、D-D水平均逐渐提升(P<0.05),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四组血浆Fg、D-D水平比较

注:与中期肝癌组比较,&为P<0.05;与早期肝癌组比较,#为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为P<0.05。

2.3 晚期肝癌组治疗前、治疗后缓解、未缓解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血浆Fg、D-D水平比较

晚期肝癌组20例患者中,治疗后缓解16例,未缓解4例,缓解率为80.0%。治疗后缓解患者的血浆Fg、D-D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后未缓解患者、治疗前、健康对照组(P<0.05),而治疗后未缓解患者的血浆Fg、D-D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健康对照组(P<0.05),治疗前的血浆Fg、D-D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晚期肝癌组治疗前、治疗后缓解、未缓解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血浆Fg、D-D水平比较

注:与治疗后未缓解患者比较,&为P<0.05;与治疗前比较,#为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为P<0.05。

3 讨论

凝血因子及纤溶物质在肝脏合成,恶性肿瘤疾病高凝状态会在肝癌患者身上表现出来,同时肝病凝血及纤溶性也会在肝癌患者身上表现出来。肝脏凝血因子、纤溶物质合成会在受到肿瘤损害的情况下发生障碍,进而改变机体凝血及纤溶机制[3]。其机制主要为向血液中大量进入的肿瘤增殖及浸润坏死组织等将凝血系统激活,将有效的前提条件提供给血液高凝状态。同时,肿瘤促凝物质由肿瘤细胞分泌出来,凝血因子X在其向血液进入的情况下将凝血机制启动。此外,肿瘤细胞内在纤溶调节中参与的分子低表达或具有较低的活性,损害纤溶功能,增强促凝活性[4-6]。在血液凝固进程中,凝血酶转化纤维蛋白原为纤维蛋白,活化因子作用于纤维蛋白促进交联纤维蛋白的形成,而D-D属于交联蛋白特异降解产物,体内纤溶活性随着其水平的提升而增强,随着其水平的降低而减轻,二者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7]。肿瘤患者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凝血异常,体内比正常人具有较高的D-D含量,其符合病情变化[8]。本研究结果表明,早期肝癌组、中期肝癌组、晚期肝癌组患者的血浆Fg、D-D水平均逐渐提升(P<0.05),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说明Fg、D-D与肿瘤浸润、分期进展关系极为密切。随着肿瘤浸润或转移后分期的进展,肝功能受损病情不断加重,交联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在这种情况下增多,血中Fg、D-D含量不断提升,将机体纤溶活性持续亢进反映了出来。因此,在对肝癌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判断的过程中,可以对血浆中Fg、D-D进行动态监测。

要想有效预防多种血栓性并发症、肺栓塞等的发生,就应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解除体内高凝状态[9]。由于癌症患者处于易栓或高凝状态,因此在肿瘤生长及有转移发生的过程中,对其血浆中Fg、D-D进行早期检测能够对血栓性疾病的发生进行预警,提示干预有一定的效果[10]。近年来,相关医学研究主要报道了肝癌患者Fg、D-D治疗前检测及评价,很少有相关医学研究报道治疗后Fg、D-D的变化[11-14]。本研究结果表明,晚期肝癌组20例患者中,治疗后缓解16例,未缓解4例,缓解率为80.0%。治疗后缓解患者的血浆Fg、D-D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后未缓解患者、治疗前、健康对照组(P<0.05),而治疗后未缓解患者的血浆Fg、D-D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健康对照组(P<0.05),治疗前的血浆Fg、D-D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说明积极有效的治疗能够有效恢复患者的肝功能,纠正体内出血、凝血机制,改善血液中的高凝状态,从而降低血浆Fg、D-D含量。因此,对血浆中Fg、D-D浓度进行检测能够帮助临床对患者病情变化进行观察,进而将有效依据提供给临床对肿瘤并发症的预防,从而对患者的预后进行切实有效的改善。

总之,晚期肝癌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显著提升,对其进行检测能够将有效依据提供给临床对患者的预后判断,值得临床充分重视。

猜你喜欢

高凝纤溶二聚体
过敏性紫癜儿童凝血纤溶系统异常与早期肾损伤的相关性
纤维蛋白原联合D二聚体检测对老年前列腺增生术后出血患者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的应用价值
血栓弹力图对进展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益气活血化瘀法和利伐沙班对老年股骨干骨折患者术后高凝状态的影响
D-二聚体和BNP与ACS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联性
从痰、血瘀探讨COPD炎症与高凝状态关系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凝血纤溶系统标志物在脑动静脉中的变化
纤溶系统分子标志物在妊娠高血压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联合检测D-二聚体和CA153在乳腺癌诊治中的临床意义
两种试剂D-二聚体检测值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值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