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探云南德宏傣族传统民居汉化的原因

2018-07-11刘雪婷白慧娴刘罗美孟成俊

山西建筑 2018年16期
关键词:德宏傣族民居

刘雪婷   白慧娴   刘罗美   吴 寒   孟成俊   闵 晶

(西南民族大学,四川 成都 610000)

0 引言

云南省德宏州傣族传统民居是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重要组成之一,是地方性实用技术和乡土材料选择运用的忠实体现,也是当地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现代化的大潮流中,傣族人民纷纷效仿现代建筑风格,失去了传统特色。当地现存的傣族传统民居已寥寥无几,传统民居的精华与特色不应就此被淹没抛弃。改变现代民居过度汉化的现象刻不容缓。

1 云南德宏傣族传统民居的特征

1.1 以木材为主要的建筑材料

当地傣族传统民居的内外墙都是由木板或用竹片编成的墙作为围护结构(如图1所示),由圆木柱和方木梁组成承重结构作为支撑(如图2所示),各个部件之间的连接以榫卯为主。不仅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还营造了亲切舒适的生活氛围。却也免不了存在一些问题:由木板组成的外墙受工艺、强度等限制,开窗面积小,影响采光;而竖向交通安全性较差,不适合老年人和幼儿的使用;木板墙密闭性差使得卫生间远离主要生活区等。

1.2 以斜梁式为主要结构

当地傣族传统民居基本以4个开间2.5 m,4个进深1.5 m的柱网进行排布(见图3,图4),荷载由木楼板、次梁、主梁、柱逐级传递(见图5)。木质柱梁结构在一定使用期限内具有较好的整体性、抗震性能,但是木材维护困难易被虫蛀,受潮腐朽等,使得其稳定性大打折扣,且较密集的柱网使得空间的划分和使用受到限制。

1.3 歇山式的屋顶形式

当地傣族传统民居的歇山式屋顶是斜梁式,有着省材、结构布局自由、形式手法简单、平民化的特点(见图6)。其荷载由屋面石缅瓦搭、檩条、人字交叉的斜梁上、主梁、柱逐级传递。不仅能够满足当地快速排水、通风散热的需求,更以简单轻便的木构架减轻了屋顶的荷载,打造出当地独具特色的传统傣族民居。但是屋面存在维修困难、耐久性能差、防火性能差等的缺点。

2 民居汉化的体现

2.1 材料上以砖、混凝土为主,结构上以砖混结构为主

根据现场调查,当地84%的新建房屋均采用砖、混凝土材料,横纵墙混合承重的砖混结构或框架结构。由于自然灾害等其他因素,大部分傣家村寨被毁,政府在统一重建时采用的是钢筋混凝土、砖等现代材料。这些新材料在造价上比木材经济实惠,且钢筋混凝土材料具有高抗压强度与良好的可塑性等特点,空间布局基本上能满足现代居民对无柱空间的需求。但是,钢筋混凝土材质致使了现代民居从内部空间感受到外部建筑造型上都失去了傣族民居传统特色,且存在施工中偷工减料、建筑通风散热差等缺点。

2.2 功能上弱化了居民习俗信仰上的需求

现代民居沿用传统房长(12 m),保留庭院观念,杂物间所占面积大,厨房独立设置。引入现代观念,部分老人移居一楼,卫生间移至楼内,层高较高,卧室分间(见图7,图8)。德宏地区傣族信仰佛教,居住文化中,“以长为尊,以佛为尊”。即长者的房间须在年轻人房间的上面且朝东,以接受一日中最佳光照;在二楼必须设有供奉佛像的供房,以供家人日常拜祭、诵经等传统习俗未能得到延续。

2.3 造型上以平屋顶为主

平屋顶施工简便,且能充分利用屋顶空间作为晾晒、菜园、放置太阳能等。但是平屋顶已然失去了傣族传统民居的特色,不适于德宏当地大降雨量的排水需求,且仅仅在立面图案、假屋顶造型等形式上片面的继承传统民居。

3 汉化原因分析

3.1 木材本身的缺陷

1)云南地区森林资源不断减少,木材价格节节攀升使得人民负担不了木材建筑。

2)木材本身存在易受潮腐蚀、虫蛀、防火性能差等缺陷。且云南德宏位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雨量充沛的气候特点更加缩短了木材的使用寿命。

3)传统的木结构工艺不够成熟,多是民间流传手艺,没有相对成熟的节点构造,竹楼的结构稳固性没有保证。

3.2 新材料对传统材料的冲击

随着工业化的兴起,砖、混凝土以及钢材出现。这些造价便宜、施工方便快捷、安全坚固的新材料很快被人们接受,成为了当地人建造房屋的新潮流。据问卷调查显示,1999年以前,虽然砖逐渐成为建筑材料,但仍以木材为主;2000年—2010年期间,大量出现以混凝土、砖等为主的改建房屋。

3.3 现代居民生活习惯的改变

现代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方式更合理化。现代傣族人民的生活重心逐渐从2层下移至1层,如卧室、客厅等主要活动空间放到了1楼,而1楼原有的厨房、杂物间、家禽圈养区都安置到附属用房,将以往偏远的卫生间移至屋内,方便了居民的日常起居。

3.4 自然灾害影响

2011年,盈江县发生5.8级地震,震情严重,年久失修的木结构传统民居抗震性能大打折扣,大部分被摧毁。灾害过后,在重建住房时居民普遍选择了性价比更高的新材料与其对应结构形式,使得传统民居迅速被砖、混凝土等新材料建筑取代(如图9所示)。

3.5 官民保护意识薄弱

据问卷显示,在地震灾害之前,居民的改建风气就已经很旺盛,往往一家改建,其他居民便盲目跟随,导致木材迅速消失于民居中。傣族人民对自身特色文化的不自信,盲目效仿新兴的现代小洋房,且建筑色彩五花八门。同时政府对本民族文化的保护力度亦不够,使得效仿风没有得到限制。

4 现代传承的建议

据问卷显示,70%的被访者表示认可木材所具有的优点,支持木材料的回归;56%的被访者表示不太满意现有水泥平房,认为其在德宏地区的环境适用性不及木材建筑;在主观性问答中,80%的被访者表示木材能体现傣族的文化特点,且向往依山傍水、隐于深林的理想环境。因此,木材仍旧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4.1 保留传统空间和屋顶造型

1)适当保留传统功能空间。如供堂、底部架空与前廊、晒台等在传统民俗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尊重傣族人民的传统民俗和宗教信仰。

2)保留歇山式屋顶。不仅功能上有利于屋顶排水,同时在造型上具有一定的美观性。我们可以利用现代的手法与智慧去给传统歇山式屋顶锦上添花,如:直接在坡屋顶上安置太阳能板,以加强屋顶的利用率。

4.2 使用混合型材料和结构

1)框架结构为主,其他结构为辅。与传统民居中以梁柱为主要支撑构建相似,可以保证像供堂这样的传统无柱空间和现代客厅的敞亮空间的需求,同时,利用轻便、可拆卸的轻质复合板墙材料,可增加平面布局的灵活性和可变性。砖混结构用于储藏间、厨房、杂物间等;钢结构用于晾晒谷物或暂时保存谷物和停放拖拉机的杂物间等。屋顶保留斜梁式的结构特征,沿用传统木构建,从立面和空间上突出特色。

2)合理引入现代前沿结构。a.采用IMS结构。装配式建筑可以有效减少施工周期、平面布局灵活、造价合理。b.采用轻型木结构。轻型木结构将钢筋混凝土与木材相结合,建筑的基础为钢筋混凝土构件,墙板、屋顶等为木构件。

4.3 弥补木材本身的缺陷

1)对木材进行防腐处理:a.浸泡法。适用于单板和补救性防腐处理,以及临时性木材。b.扩散法。以木材中的水分作为药剂扩散的载体,使药剂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到达木材的深层。由于设备投入少,生产工艺简单,宜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应用及推广。

2)改善木材的强度:如交叉复合木材(CLT)是用价格便宜的可持续软木。虽然使用的原料脆弱易变,但却可被制成性能统一的成品,甚至比混凝土还坚韧。这种木板具有工期短,施工噪声、耗能小等特点,且其耐火性能极好,可运用于现代傣族民居的改造。

时代的发展更新是不可阻挡的,只有顺应时代的潮流,又合理的将传统继承与发扬,才是一个民族的真正发展之道。现代民居的改造和传承等应从建筑结构的安全性、材料的多样性和最重要的传承精神等方面来考虑。究其汉化原因,方能对症下药,缓解现代民居过分汉化的严峻现象,以保证现代民居在现代化大潮流中仍能散发出自己独有的建筑魅力。

猜你喜欢

德宏傣族民居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德宏 生态摄影“朝圣地”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三元互动下的德宏民族语言舆情探究
大滇西旅游一线6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德宏
共饮一江水葫芦丝独奏
构树与傣族传统造纸的保护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