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2018-07-10姚少锋

考试与评价 2018年2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教学

姚少锋

【摘 要】时代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进行,为了符合时代要求,将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语文课堂教学当中,通过结合小学语文学科性质和学科特点,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之下,实施了一系列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希望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 教学

素养即人的修养或素质,它包括人的言行举止、道德品质、能力才干以及知识水平等多个方面。根据小学语文的教学标准的要求,由于学生在语言能力、心理以及生理上的发展具有时间性特征,所以不同时期的教学内容要有其不同的规律,要根据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运用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并将其应用于实践。

一、培养语感 丰富理解

核心素养对于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教师要在课堂实践中引导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理解、整合、梳理和积累。为了方便学生理解语文课本上的内容,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特异性的语言经验,帮助小学生形成语感,学生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通过对文本中的语言进行推敲、反省和感悟,就能达到对语感的锻炼,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布置给学生适宜难度的课文,帮助学生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语感能力,实现对文本的透彻理解。

在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学习中,“移步换景”的写作顺序,能使景物描写形象生动,引人入胜。但小学生在阅读时,对课文的理解上会很困难,所以小学生利用理解过渡句连接段落的方式,提高自己的语感,并结合此篇课文展开思考。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文章前的导语部分,以明确本篇文章所要学习的主体。例如学生在进行《颐和园》一文的学习时,学生通过找出文章的关键词语,然后做出作者的游览大致图,从而理清课文的主要脉络,帮助小学生语感的提升。

二、巧妙运用、提高语言能力

小学生对语言的运用是小学生学习语文时核心素养结构中的基础结构,中国浩瀚五千年文化,具有丰富的汉语语言结构和语言知识体系。小学生对于语言的建构,是学习语文的基础,相当于一个建筑中的地基建筑,地基的牢固与否直接影响着建筑体系的质量,所以小学生对于语言的建构深刻影响着语言运用的效果,是语言运用的基础。小学生处于低年龄阶段,对语言的学习主要体现在学习生僻字与拼音上面,包括在语文阅读时,最大的障碍是生字的不掌握,教师可以在每学期的开始,利用一定的实践专门培养学生对于生字的学习,对于不同年级生字的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通过成立学习小组,在学习生字期间进行互考、互查的办法,对任务完成较好的一组施行有奖鼓励制度,对于错误率较高的字,老师矫正,再考。这样一段时间过后,小学生对汉字的掌握量将大幅度提高,对语言的运用能力也会变得更好。语音基础的建构和语言的运用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关系。所以,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之下,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培养,在熟练地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层面上,再对学生进行运用训练,创新多种教学方式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以及学校通过开展情景剧表演、辩论赛以及演讲比赛等,给小学生足够的展示自己的机会,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达到提高小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加强核心素质的运用与语言知识系统的建构。

三、体会和升华课文的思想感情

核心素质教育要求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完成素质的培养,所以,小学生在阅读完课文之后,对课文中心思想的体会与升华是核心素质背景下不可或缺的。

体会,就是将决定权交给学生,教师可以根据情况进行引导,学生自己领会和感悟。首先学生自己读课文,在文中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下标记,在班中进行交流;同时也记下自己感悟深刻的地方,教师要求每篇文章至少做出三处标注,在班中交流和分享,遇到大家都不能解决的问题由代表在课堂上询问教师解决,最后教师与学生对整篇文章进行深入研究,升华主旨。加深学生的领会。这样不仅能做到让学生占据学习的主导地位,尊重他们的学习规律,帮助学生对文章进一步领会、深入探究,感悟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比如小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通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体会到身陷敌手的文天祥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誓死报效国家的崇高品质以及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通过《饮酒》,感受陶渊明对尔虞我诈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菊花的独特喜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更是衬托出了陶渊明的闲适心情;《墨梅》是元代诗人画家王冕的一首诗作,这首诗词中王冕题咏了自己所画的梅花。诗中所描写的墨梅劲秀芬芳、卓然不群。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他所画的梅花的风格,也反映了王冕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鲜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学生对《墨梅》的学习不仅感受我国美丽的山水花草,还能学习到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

四、提升思维品质

在以核心素养为背景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语文的学习不仅具有让学生学会使用语言,感受课文中体现出的高尚品质外,还能起到提升学生与人交际能力以及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作用。在小学生所有学科的学习中,语文是提高学生情商的最有效学科。

例如在新型小学人教版语文教材二年级课本中,学习《日月潭》一文时,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的课件资源来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丰富课文体验,提升思维素养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人文品质。因为处在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很少有人亲身的去过台湾,也没感受过日月潭的优美风光,所以教师布置学生查找台湾相关景色的作业,让他们对课文内容进行拓展,结合开展名为“我眼中的台湾”的课程实践,丰富学生对台湾的了解的同时,促进学生产生爱国情感。因此从核心素质的角度出发,语文课程教学成功的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品质,教会学生在学习课本时如何拓展思维能力。这种能力和思維品质将为小学生以后的发展提供基础条件,从而帮助小学生成才。

五、细化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对于学生来说,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每个学期后都能获得好的学习成绩。一个好的学习成绩光靠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这样的情况下,求知欲就变得非常重要了,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找到学习动机,使学生了解考试的目的,避免荣誉心理。

实践证明,教学中如果只制定单一的教学目标,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学水平就得不到提升,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通过鼓励和引导的方式,以小目标为目的,一点一点的带领学生向前进步,最终实现阶段性的总体目标。制定小目标时,教师应考虑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发展水平,目标不能太困难或者太容易,太困难容易导致学生产生畏惧心理,降低学习兴趣,太容易也可能使学生不重视自己的学习内容,在学习过程中被其他的事情吸引。实现小目标能唤起小学生的求知欲望,形成专注心理,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六、明确教学主体,全面的拓展阅读材料

众所周知小学生是小学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将教学的主体充分交给学生,为了解决小学语文学习中学生的拓展阅读教学主题不明确的问题,教师应综合进行阅读教学,学生通过对材料进行阅读,在主观上理解阅读材料,达到提高自身主体地位,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和阅读质量的目的。这样才能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打下基础。

同时素质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问题还存在教师提供给学生的课外阅读材料过于单一的情况,阅读材料具有局限性和落后性,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拓展阅读教学要求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结合,在课内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内阅读时间,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主性,以保证在课外阅读训练时学生能很好的进行自主学习,同时,面对教师自身课外教材储备量少的情况,教师可以综合其他教师的课外资料,也可以通过在网上搜索的方式寻找好的教材资料,提供给学生,只有合适的教材才能达到显著的效果,小学生的语文阅读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小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才能得到提高,进而达到在核心素质背景下提高小學语文教学效率的最终目的。

七、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校要想培养一批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规律的应用型人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小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在核心素质的背景之下,结合先学后教、以生为本、读中悟写、以读促学以及创新积累等学习方法,对小学生进行教学,在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实现循序渐进的教学目标,达到更好的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晶.小学语文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J].作文成功之路(上旬),2017(10):前插3.

[2]陈宁.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分析[J].小作家选刊,2017(34):150.

[3]李明清.浅谈小学语文如何聚焦核心素养展开教学[J].魅力中国,2017(45):201.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