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平视域下高校奖学金激励效能的优化研究

2018-07-10王学路

教育界·下旬 2018年4期
关键词:高校

王学路

【摘要】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评定奖学金已成为高校激励学生的主要手段。目前,多数高校的奖学金评定体系与实施细则较为完善,但奖学金评定与被评定的主体都是个人,操作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奖学金激励效能的弱化。认识这种现状的成因和负面影响,对于探索奖学金评定体系的改进,更好地发挥奖学金的激励效能至关重要。

【关键词】奖学金评定;高校;激励效能;不公正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习总书记也提倡当代大学生要做到“六有”: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奖学金的设立是为了奖励先进,激励后进,但在实际评审过程中存在唯成绩论英雄、信息不对称、评选标准有失公允等情况。探讨这些问题的根源,对于奖学金评定体系的改进至关重要。

一、奖学金评定中不公正的问题凸显

(一)评价体系重智轻能

目前多数高校的综合素质测评仍遵循“德、智、体、美、劳”这个大前提,仿佛放在前面的就受到了重视,但“德”对应的德育评价非常模糊。在规模较大的院系里,一个辅导员面对的是上百的学生,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很难有准确的认识,因此在进行评价时就出现了诸如“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等模糊的操行评语,至于审美、劳动方面,量化标准也不容易。

似乎只有“智”可以没有争议地量化,因为每个人的成绩、排名一目了然。智育成绩成了决定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最重要因素,而“德”“体”“美”“劳”是进行辅助排名时会侧重考虑的因素。比如当两个竞争同一奖学金的同学成绩相近时,评定小组会进一步考虑其在思想品德、社会实践、获奖科研等方面的表现。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学生会产生一种假性认识:要想获得奖学金,成绩必须优异,否则其他方面表现得再突出也无济于事。

(二)信息发布程序失当

高校奖学金种类繁多,近年来社会企业、知名校友也本着承担社会责任的想法,设立了各种奖学金以激励先进。从评定程序来看,涉及信息发布、学生申请、老师审核、发文公示、申诉五个程序。人为操作的是否规范,以及能否合理准确地解读奖学金评定细则,很大程度上就代表着奖学金评审的公平公正性。

奖学金信息的发布,主要包含参选对象、申请条件、评定程序、截止时间、申诉程序等内容。高校奖学金的评定经过多年的实践检验已经日臻完善,负责评审的教师大多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但在信息发布这个环节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信息选择性发送、打包发送等。诸如国家奖学金这类含金量较高的奖学金,由于名额少、评定标准高等限制,评审人员往往只把这类信息对符合申报条件的学生发布,导致其他学生知晓度不高,信息的不对称使本来有资格申报的学生失去了机会,当从其他同学口中得知申报信息,或许已经错过了申报时间。另外,各种名目不一的奖学金评选要求通常压缩在一个文件里,纷繁的信息造成了接收盲点。

(三)榜样下的“马太效应”

在学生中树立榜样,以发挥激励作用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途径之一。成绩优异,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经历丰富,已经成为好学生的“标配”。模范一旦树立,各种荣誉也随之而来。奖学金评定中的“马太效应”自然对一些学习成绩稍差的同学不公平,但人们往往忽视“马太效应”对于好学生的危害:他们常为各种光环所笼罩而无法看到自己的缺点,身处的境地非常安逸危险而不自知。

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教师对品学兼优的学生有偏爱的情感成分,对他们也寄予更多希望,由此产生“晕轮效应”:这些学生被赋予了其他方面的优秀品质,当然在评定奖学金时也会得到更多隐性的优势。

二、奖学金评定中不公正的后果探析

(一)学生产生功利心理

“重智轻能”的综合素质评价,使学生分化成两个极端:重视学习成绩而很少参加学生工作和社会实践的学生;学习成绩欠佳只能通过其他方面获得加分的学生。这种普遍的功利心理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表现在社会工作上就是盲目地为了获得加分而加入社团组织,为了经历丰富而参加各种活动而枉顾自身的兴趣。以暑期社会实践为例,许多学生不是为了有社会实践项目而去社会实践,也不是为了深入社会真正地调查研究。许多实践团队发完调查问卷之后就无所适从,没有整体的规划,最后只能匆忙地盖个章结束暑期实践。

(二)影响评定的公正性

程序的规范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奖学金评定的公正性。奖学金评定的信息发布一般为学校、院系、班级这三级。学校和院系若未经历较大的人事调整,奖学金评审人员对于评定细则是比较熟悉的,经过多年的实践对于细则的变通执行也自有一套心得,但基本每年一换届的班干部对于奖学金评定细则的把握会有偏差。班级同学只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不能通过自身的能动行为影响评定结果。

通过对十二所高校的调查,笔者发现奖学金信息发布形式多为公示、群文件共享,单一的信息发布载体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学生的主体性,自然就影响到奖学金评定的公平性。

(三)奖学金激励作用弱化

奖学金应该发挥其激励作用,但在现实操作中受“马太效应”的影响,一些学生集多种荣誉、奖学金于一身,因为综合表现优异而频繁获奖,而一些在学业上不突出但在其他方面有特长的同学却无缘奖学金。

究其原因,除学校设奖种类单一,没有针对科研、社会实践、学生工作等专门类别的奖学金之外,還因为综合表现优异的“优等生”在教师心中的好形象已根深蒂固,评奖时教师优先考虑到这些学生也不足为奇。奖励资源配置的差异使得“获奖专业户”和“获奖绝缘体”这两个群体间的差异越来越大,一些有潜力的学生渐渐被埋没。

三、奖学金评定中激励效能的强化

基于以上因素,高校应从多个方面改进奖学金评定体系,保证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奖学金的激励效能,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建立多元评价模型

2016年9月,高校共青团在北京召开了“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试点工作推进会,“第二课堂成绩单”将会借鉴传统课堂的运行模式和内部机理,将团的工作和活动课程制度化、可测评化,为高校中心工作服务,呼应社会实际需求。

这种制度目前还在试点中。以对外经贸大学为例,该校已制定出了一套系统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截至现在,这个平台搭建了通识教育、思想引导、国际培养、校园文化、学术科研、社团活动、志愿服务、就业创业、菁英成长、实践育人十大平台。平台的每个活动都有对应的学分值,学生可以根据喜好任意选择。由选修课2学分(学术科研类、学干培养类)加必修课8学分(校园活动类、社会实践类、志愿服务类)的构成模式,升级为选修课1学分加必修课9学分的模式。这个可量化的综合评价体系需要多个部门的通力合作,极力避免因为人为操作不规范造成的奖学金评定不公。

(二)健全信息发布系统

信息发布载体、形式的单一造成了奖学金评定的公开性不足,成绩不好的学生认为评奖与自己完全没关系,中等生觉得自己获奖希望不大,这些学生大多对综合素质测评的结果不上心,对自己上一学年的长处和劣势没有整体地把握。班干部把综合测评的分数统算好后,可采取签名的方式确保系统内的每个人知道自己各方面的得分情况。

此外,任何一项加分或扣分行为如若没有充足的理由都会遭受质疑,在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评时,有时会出现公示期未满就决定获奖人的现象,这种不公平透明的奖学金评选会直接影响学生申报奖学金的主动性。自奖学金评定的通知下达起,申请、审核、公示、申诉都涉及时效问题,评定小组人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出公正透明的处理,才能使奖学金起到正向的激励效能。

(三)合理设置奖励类别

学习成绩、社会实践、科研竞赛等评价指标可以分别进行排名,增设进步奖学金、专长奖学金等。

有学生在刚入学时因为不适应大学生活、教学进度,在考试中发挥得不好,但经过调整在之后的学期中成绩有所提高。对于这类学生,进步奖学金就是很好的激励。若进步大的学生没有得到奖励,他们会认为自己反正获奖无望,怀着“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度过大学四年的人也不在少数。此外,学习成绩可以作为评选“学业优秀奖学金”的依据;在社会实践中表现突出的可评选“社会实践优秀奖学金”;参与学术活动、发明竞赛的学生可评选“科技创新奖学金”……对于学习、社会实践、科研竞赛等都做得很好的学生,学校可设置奖励额度更大的“全面发展奖学金”。

凭真才实学和自身兴趣获得奖学金,无须因为评奖要求的“全面发展”而参加自己不感兴趣的活动,能更大程度地起到激励作用,并体现了学生的自觉能动意识。

奖学金评审中公平性的保证以及激励效能的强化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高校除了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制定合理完善的奖学金评定体系,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誉观、价值观。奖学金只是检验自己的方式之一,只有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收获奖学金之外的更有价值的东西。

【参考文献】

[1] 季欣,江素华,宋云.高校奖学金评定的公平问题辨析[J].高校辅导员,2012(06):26-29.

[2] 由馨媛.從育人角度探讨高校奖学金制度[J].统计与管理,2014(01):148-149.

[3] 欧旭理,罗方禄.高校奖学金评定中的马太效应分析及其规避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11(08):107-110.

猜你喜欢

高校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新常态下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升的策略研究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