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地方文史资源培养小学生国家认同意识路径初探

2018-07-10李建华江苏海安县城东镇西场小学

教书育人 2018年19期
关键词:文史古镇京剧

李建华 (江苏海安县城东镇西场小学)

国家认同意识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和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认同。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意识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更是国家政治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

地方文史资源是地域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活动等方面的记载,它既反映地方特色又体现时代特色和社会发展历程,也是地方经济建设有效的历史借鉴和决策依据。海安历史源远流长,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青墩先民刀耕火种、繁衍生息,是南通(江海)文化的源头。海安自古人杰地灵、人才辈出,以文化底蕴深厚著称,其境内文化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海安县城东镇西场小学所处的古镇西场是海安境内一个得灵气之先的历史文化名镇,千百年来,文事武功业绩辉煌,留下了“平倭冢纪碑”“仲贞子艺术馆”“范仲淹石像”等知名历史遗迹,孕育了魏建功等众多文化名人,它们是学生了解家乡的百科全书。依托海安的地方文史,立足“古镇西场”这一文化背景,从收集、挖掘、整理地域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入手,通过富有个性的地域文化的学习和领悟,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促使学生参与社会、面对古迹、对话名人的热情,由此产生对国家、对家乡的归属感、忠诚感以及为之效忠和奉献的心理意识和行为倾向,从而形成对国家的认同意识。

一、听,“古镇故事”的整理与讲述

小学生对故事总是很感兴趣,因为故事有个性鲜明的人物,有曲折的情节,有引人入胜的风俗传说……因此,学校开展了“古镇故事月月讲”活动,邀请熟悉地方文史资源的老先生,对西场的地域文史资源进行精心的梳理与编排,每个月到学校开展一次“古镇故事”的讲述活动。内容包括家乡的语言、家乡的美食、家乡的名人、家乡的名胜、家乡的民俗等五个篇章,十个专题,参加对象为每学年的五年级学生。“古镇故事”的讲述活动,促进了学生对地域文化的全面学习和了解,增长了学生的地域文化知识,优化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在认同、尊重优秀文化成果,形成文化自信的基础上产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练,“健康连厢”的开发与推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打连厢又称金钱棍,北方称霸王鞭或花棍,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舞蹈艺术。在西场这边早有流传,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气息,它与秧歌、腰鼓是姐妹艺术。连厢由两根竹棍串以铜钱制成,男女分别手持连厢,上下舞动,并随着音乐节奏敲击身体的四肢、肩背各位置,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表演人数可以自由组合。表演时,连厢敲击发出清脆的响声,加以队形变换,处处充盈着飞舞之美,呈现出轻松活泼的风格,被称为民间舞的瑰宝。由于它取材简易,动作简便,是过去乡村文娱队的常演节目。

2013年,打连厢作为地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引进校园,学校将时尚的音乐、舞蹈元素融入这一民间艺术之中,聘请了当地打连厢传承人训练了一支连厢体操队,然后以点带面,逐步向全校师生推广。通过全校师生的努力与付出,如今,全校学生一起舞动连厢的热闹场面,已成为学校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

与此同时,组织教师研究开发《健康连厢》校本教材,形成了项目的由来和现状、体育和艺术的融合、基本动作和适宜音乐、校本的实施与评价等编排体系。引导学生站在本土文化角度,完成对地域文化遗产的挖掘、梳理、传承和创新,打连厢活动的健体、舞美、育德、修身、养性等功能在学生身上得以显现。

打连厢的开发与推广,不仅仅是让全体学生习得了打连厢的动作要领,更是合理利用打连厢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培养他们热爱生活、乐观豁达人的生态度。让流淌在连厢这一民间艺术中的精神养分继续滋养当今学生的精神生活,在传承中发扬,在发扬中完善人的发展。

三、演,“国粹京剧”的传承与发扬

早在2008年,教育部就提出了京剧进校园、进课堂的试点要求。古镇西场退休人员自发成立的京剧票友会,是县内的群众文化品牌,京剧在当地有着浓厚的群众基础。于是,学校聘请专业老师和票友辅助教学,以社团为阵地,进行专业培训辅导。以课程为抓手,融入物态文化建设,融入学科课堂教学,融入校园常态活动,融入特色性课程开发,在感受传统文化,提高审美情趣,提升人文素养的同时,挖掘国粹京剧中的国家认同元素。

抗日战争时期,老一辈京剧艺术家表现出可歌可泣的爱国精神,他们不畏强暴,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有口皆碑,赢得了人们敬重。如著名剧作家欧阳予倩编导的《梁红玉》《桃花扇》《木兰从军》等京剧,以历史故事为题材,宣传抵御外辱的爱国主义精神,大大激励了人民群众的抗日救亡热情。在民族存亡、国家危难之际,京剧艺术家们秉承中华民族悠久而优秀的爱国传统,深抱爱国情操,胸装浩然正气,坚守民族气节,其精神节操可嘉、可佩、可敬。

经典剧目《岳飞》《铡美案》《风波亭》等都能体现出爱国主义精神和正义精神,通过对这些剧目的欣赏和演练,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四、寻,“文化寻根”的拓展与深入

热恋故土,热爱家乡是人之常情。家乡的历史遗迹、美丽传说、山水风物、世态人情、沧桑巨变,无不让人为之牵怀。每年春节来临之际,学校组织开展“文化寻根”系列活动,包括寻找家乡的民风民俗,如学春联、写春联、买春联、贴春联、议春联等;寻找家乡的民间艺人,探寻篾匠、铁匠、老木匠等即将消失的老艺人;寻找家乡的名人,了解、学习他们的成长、成功、成器的历程;寻找家乡的美丽传说,通过网上搜寻、寻访年长的亲朋好友,记述地方的传说故事。在寻访、研学的过程中,通过一些老人、艺人或专家的耐心讲解,增加学生对家乡的历史渊源、文化故事、精神内涵的理解,进而培养学生了解家乡风物人情,认同祖国灿烂文化,升华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通过对地方文史资源的听、练、演、寻等实践活动,家乡灿烂的过去、璀璨的文化、名人的事迹使学生倍感自豪,家乡美丽的自然风光,使学生们“沉醉不知归路”,家乡多变的方言俚语,使学生们大开眼界,家乡璀璨的工艺特产,又让学生们“垂涎欲滴”。作为地地道道的海安人,他们也许从未认真欣赏过家乡的名胜风景,从未系统了解过家乡历史文化的丰富多彩,一旦他们开始感受到家乡的魅力和美丽,他们既激动又感慨。学生从文史资源中汲取“养分”,认识民族文化历史,走向经典人生,陶冶了性情,培养了健全的人格。同时,学生在信息的采集、加工过程中,培养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尊重他人,尊重事实,敢于表达自己,乐于合作的精神。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乡土历史是祖国历史长河的支流,热爱家乡是中华民族自信的泉源,共同的历史记忆,是学生国家认同的历史根基和深厚底蕴。将地域文史的元素融入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在经历和体验中感受家乡的文化和历史,进而提升学生对家乡、对国家的感性认识和情感认同。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学生能成为优秀地方文史资源的挖掘者、传承者,成为用地方文史资源培养国家认同意识的践行者。

猜你喜欢

文史古镇京剧
我和康爷爷学京剧
《文史春秋》征订启事
《文史春秋》征订启事
《文史春秋》征订启事
她眼里只有京剧一件事
同里古镇
千年古镇
西塘古镇
光福古镇
文史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