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吞吐大荒,许钦松的大山水观

2018-07-07乔颖

北京青年周刊 2018年26期
关键词:美术馆山水画山水

乔颖

4月22日,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省文联主席、广东画院院长许钦松先生个展“吞吐大荒——许钦松山水画展”在深圳关山月美术馆正式开幕。 这是继2012年中国美术馆许钦松个人学术展之后,又一次重要的学术回顾展。已有几十年山水画创作积累的许钦松,仍旧激情饱满,他希 望通过展览、讲座等形式,将自己的“大山水观”更广泛地传播出去。他说,“我始终认为当代人要有自己的山水观。”

“我要把山水表现为只可远望、膜拜,不可进入、 不可惊扰的状态”

那是1996年,艺术家许钦松作为访问学者去到尼泊尔。行程总计22天,他 做项目用掉15天,掰着手指数了数,还剩七天可以到处走走。去哪里呢?当地陪 同问。而他早已目标明确一一喜马拉雅山。到了尼泊尔怎么可以不去看看喜马拉雅 山呢!陪同立刻给他泼了一瓢冷水:“尼泊尔的交通很不方便,去程要用三四天、 回程还要三四天,你到了山脚下就得往回赶,进不去山的,哪里有得看。”许钦松 听后遗憾极了。

探山之旅在和当地朋友的闲聊中有了转机。朋友的朋友,是某著名航空公司的飞 机修理师,不但会修飞机也会开飞机,并且自己就拥有一架直升飞机。这位热心的修 理师一口答应帮忙:用直升机带许钦松游雪山。

直升机有些破旧,一侧玻璃上满布刮痕,许钦松不得不重新调换座位,但这一点 儿也不影响他的兴奋心情,这是他第一次坐直升飞机,是他第一次见到喜马拉雅山脉, 也是他第一次从天空俯瞰雪山。直升机贴着峰顶飞行,大地在许钦松的视野中徐徐展 开—一覆盖着积雪的山脉连绵千里,陆地变形折迭,阳光下线条与暗影交错。飞机转 弯,一座高峰赫然从众山中挺立而出,珠穆朗玛峰像一个孤独的女神,静默于广漠云 海之中,“雪山磅礴的力量与天地间芸芸众生之感,给我带来极大的震撼。”回国以 后,震撼感渐渐平复,许钦松却陷入深深地思索……

自南北朝以来,中国山水画一直秉承宗炳《画山水序》提出的“可行、可望、可 游、可居”的审美思想。它象征着传统中国文人与山水的关系:山水旖旎,由人享用; 体现了人文主义的世界观。然而时至今日,人类不仅仰望星空并且已然登陆月球,“地 球命运、环境状态发生了巨大改变,人与山水的关系也发生了巨大改变。”过去人和 自然和谐融合,如今自然受到人类的侵占和破坏,生态系统已经到了危难的关头。“我 要把山水表现为只可远望、膜拜,不可进入、不可惊扰的状态。”自此,许钦松形成 了他的“大山水观”。

“宇宙意识的呈现和表达、支撑,大大改变传 统山水画的空间意识”

许钦松说,如今去采风,他都要转着脑袋去看风景。社会进步、科技昌明, 普通人对世界的观看方式已经不同以往,在飞机上看山川早已不是一两个艺术家 的独特享受,宇航员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也早已在互联网上传播开来……人类 正在以各个角度观看世界,艺术家更不能局限于传统中对自然的观看方法。

另一方面,人们对绘画的观看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古代中国,文人看画要付 出大量时间和耐心,先假以书信邀约三五好友,择日家中小聚,将手卷或册页放置 在书案之上徐徐展开,或在友人手中传看把玩,待大家品头论足一番后,仍束之高阁。

明代中晚期以降,中堂、条幅之风盛行,书画作品被装裱成挂轴悬于厅堂, 为与住宅墙壁相称,书画作品的幅面由小变大,观者的视觉审美也需顺应空间变化, 对作品平面空间的构筑提出新的要求。

“五四运动”时期,“美术”一词传入中国。1913年,鲁迅曾起草过一份《拟 播布美术意见书》,明确提出建立美术馆和美术展览会的计划。然而直到1936年, 中国近现代第一座国家级美术馆——国立美术陈列馆(现江苏省美术馆)在南京 竣工,中国人真正有了去美术馆看艺术的可能。在艺术馆这样巨大的空间里观看 国画作品,再一次改变了人们的观看角度和观看方法,由此也改变了艺术家的创作, 例如对画面空间的判断、对笔墨的理解和表达。

为了表现出自然、山水的崇高性,许钦松将画中山水回归到原初状态,如混 沌初开,来自远古的自然力量远眺宇宙;而人类站在此岸,远望彼岸,自然是人 力所不可企及的精神圣地——二者形成相对比又相呼应的关系。著名美评论家薛 永年认为:在古代山水画追求高远、平远、深远“三远法”的基础上,许钦松创 造了“广远法”的新构图模式。观看、观察自然的方式加强了许钦松画中宇宙意 识的呈现和表达、支撑,大大改变传统山水画的空间意识,这种视野和变革是古 人所没有,在同辈中也鲜有这种思考和表现,却是未来中国画发展至关重要的改变。

“画家的作品,没有给观众看,整个审美过程 是不完整的”

其实,许钦松对于现代山水画的思考不仅仅体现在“观看”上。他将笔墨语言 推高到精神层面,提倡“大笔墨观”。跳出限于文人思想的小格局,画面的构建、气场、 动势,大大拓展了中国画笔墨原本的内涵和极限;他对笔墨黑白之外的灰度空间进 行了敏锐探索,使得墨色层次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展现出岭南山水画的一个创新高 度;由于早年进行版画创作,他以刀带笔,笔力雄健,大大增强了画中山林的力量感, 并不会因为墨色的渲染而让人感觉虚浮;他放弃了传统水墨“石分三面”的自然光法, 让画中的光线居高临下、笼罩大地,仿佛一种神圣的力量,瞩目自然和人类的变化……

作为最具代表性的广东山水画家,许钦松说他的艺术创作得益于广东这片改 革开放的热土。“广东对于外来文化的接受、融合,要比其他地方都来得早,来 得快,改革意识也更强。”许钦松对山水画的探求,也和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密 不可分。正是在这里,中国率先打开窗口看世界,眼界打开以后就会反过来,借 外部而内观。内观和外观的视野和方法,使得他对山水画更产生了全新的认识,“走 到现在的年龄段,要更大胆地向前走,更要有创新拓展的锐气,现在的艺术创作 刚刚进入成熟期,是人生的黄金时代。”

2018年4月22日,许钦松个展“吞吐大荒——许钦松山水画展”在深圳关 山月美术馆幕,集中展现了许钦松近100余件山水画代表作品,类型包括巨幅山 水画作、写生小品。与此同时,“吞吐大荒一一许钦松山水画展”2018年巡回展 也在进行中。许钦松告诉记者,今年计划的巡展次数多于往年,将于江蘇美术馆、 山东美术馆、重庆美术馆等全国各地举办近十场。

已有几十年山水画创作积累的许钦松,仍旧激情饱满,期待一次又一次的蜕 变和升华,他希望借助展览的方式,听取各方意见,提升自己对山水画的再思考 和反思,让展览对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刺激,“画家一定要做展览,正如演员 必须演出,画家的作品,没有给观众看,整个审美过程是不完整的。”

另一方面,他希望通过展览、讲座等形式,将自己的“大山水观”和山水画 思想,在更广泛地范围内传播出去。他说,“我始终认为当代人要有自己的山水 观,我们的画作是给当代和后代人看的,艺术家要引导审美,不能落后于普通人, 要更有创意性、引领性,这样才能让一代代人的审美逐渐提高。”

猜你喜欢

美术馆山水画山水
我来打开山水画
钢·美术馆展览现场
钢·美术馆二层展厅 钢·美术馆一层展厅
爱在一湖山水间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山水之间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一处山水一首诗
去美术馆游荡
《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