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轮盘式”的弱化与我国广播电视新闻台话语空间的再建构

2018-07-06周小普胡岑岑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新闻台轮盘广电

■ 周小普 胡岑岑

广播电视新闻台是专门播出新闻资讯和具有新闻属性节目的专业广播频率及电视频道。作为新闻媒体,广播电视新闻台以向社会传播最新信息为生存之本。从最为广泛的意义上讲,“话语”就是人们所说或所写的话的总称。①更为深入具体地解释,“话语”可以被理解为:(1)指涉意义生产和传播的实践过程;(2)呈现认知、理解的符号结果。而“话语空间”则是:(1)这种实践在开展的过程中所拥有的空间;(2)这种实践的符号结果所能到达的空间。

作为话语主体,广电新闻台的话语既包括它们生产和传播新闻信息的实践过程,又指涉它们最后呈现和传播的新闻信息。其话语空间的大小不仅取决于广电新闻台生产和传播新闻信息的过程中所能获得的空间,还取决于其新闻信息所具备的话语魅力(包括话语传播力和影响力)。

对于处在相同或相似的社会政治文化语境中的广电新闻台而言,其新闻实践所拥有的空间是相对固定的,但各自的话语魅力却可能大不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广电新闻台要想实现话语空间的拓展,就必须提升自己的话语魅力。而对于以“新闻本位”为指导原则,以传播信息为根本使命的广电新闻台而言,大到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信息来源的广泛性、可靠性,小到解说词遣词造句的准确性,画面、同期声摄录和编辑的专业性,出镜记者着装、表达的适宜性,以及节目视觉包装的识别度和可欣赏性都会直接影响其话语魅力。

这其中,播出模式发挥着突出的作用。一个广电新闻台的播出模式不是对每天要播出的新闻信息的简单机械拼接,而是依据该台的频道定位、采制能力、视听规律等要素,对新闻资源的优化配置、对节目合理编排的结果。播出模式对于广电新闻台话语魅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首先,通过播出频率影响新闻节目的品质——较短的制作周期必然降低节目的质量;其次,通过播出时长影响新闻的叙事方式——时长不同的节目对同一事件的呈现方式不同;再次,通过播出时间影响节目的选题和类型——新闻资讯、评论、专题、杂志等不同类型节目播出的时间段有所不同,非时效性信息和时效性新闻播出的时间段也有区别;最后,通过播出结构影响广电新闻台信息传播的整体效果——长短结合、深浅互补、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编排可以构建出立体化的新闻传播内容矩阵。

合理的播出模式能够实现新闻节目资源的优化配置,在有限的时空内最大限度地传递信息,达到最佳传播效果,满足视听众的信息需求。因此,通过采用适当的播出模式提升自己的话语魅力,是我国的广播电视新闻台拓展话语空间的一条重要途径。

当下,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以下简称“央视新闻频道”)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以下简称“央广中国之声”)为代表的我国广电新闻台,在经历了创办初期几年间的数次改版之后,确立了一种格式化或曰类型化(format)的节目编排播出方式——“轮盘式”。轮盘播出模式在实施初期,凭借其快速传播和信息丰富的优势,为央视新闻频道和央广中国之声赢得了受众,带动了收视率和收听率的上升。但是,随着媒体环境的变化,加之“轮盘”最初的新鲜感消退,该播出模式慢慢露出疲态,显现出劣势。这不利于广播电视新闻台在与其他新闻资讯传播渠道,特别是与新媒体的竞争中,获得自己的话语空间。

一、轮盘播出:抛弃节目单的播出格式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国的广播电台开始了专业化进程,由综合频率逐渐分化出各类专业频率,最早出现的是音乐频率。此外,新闻、谈话等多种类型化广播频率也逐渐发展。1965年,纽约1010WINS改版为全新闻广播,且首创了轮盘播出模式,该台每20分钟一个小循环,一小时一个大循环,全天24小时滚动播出新闻。②1980年,世界上第一个全天候播出的电视全新闻频道“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率先带动了电视新闻的滚动、轮盘式播出。③

(一)轮盘播出模式

所谓轮盘模式是指将全天节目的播出时段划分为若干个时间单元(一般为半小时至一小时),每个单元安排相对固定的若干类别内容,各个播位内的内容滚动更新的播出模式。④它对新闻内容传播具有一些突出的优势。

一是时效性突出。一方面,各个单元之间间隔短,能及时播出最新资讯;同时,单条新闻简明扼要,能在较短时间内让受众掌握新闻的基本要素。另一方面,每一个时间单元的播出内容都能有所更新,因此对于那些还在发展过程中的新闻,能够及时跟进最新动态。这样,新闻传播随时间和事件呈线型流程推进,实现了新闻“滚”起来和“动”起来。⑤

二是结构格式化。从每个播出单元内部来说,播出的新闻类型或组合是相对固定的。从纵向时间来说,轮盘播出的单元与单元之间结构高度相似甚至相同,单元之间的间隔频率也相同;从横向时间来说,轮盘式一般将每日或各工作日的播出全部打通,从大结构上保证了节目播出的稳定性。这种简单固定的播出结构,形成了一种模式,使得节目制作和播出可格式化连续操作,具有“可预测性”,更容易在传播过程中实现“规模效应”。⑥

三是应变能力强。传统板块式节目运作中,遇有突发事件,需要启动应急预案,调整时段资源,经过一定的报批程序才能进入直播状态。而在轮盘播出模式下,能够在不打破原有节目格局的前提下,开启直播窗口,极大提高了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实现了直播的常态化。

四是接收更方便。由于轮盘播出模式以时间为单位循环,结构不变、内容更新、不间断播出,能及时刷新新闻资讯、传递了海量信息,因此改变了传统广播电视依靠节目单运行、受众“按图索骥”的视听模式。这种简化甚至消除了播出语境的视听方式,对应的是人们随时进入或离开收听收视的流动性需要,有助于人们在开机第一时间全面了解到此时为止的最新资讯。

轮盘播出模式的应运而生是广播电视台技术进步和尊重新闻规律的结果:高密度、循环式的播放可以减少因播出造成的延迟,使节目播出与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差最大限度地缩小,突出了新闻追求第一现场的特性,弥补了广电媒体传播中的自身弱点。

(二)我国广电新闻的轮盘改革

尽管轮盘播出模式在世界其他地区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历史,但这一模式近十年才在我国出现并发展起来。其中的典型代表即是央广中国之声和央视新闻频道。

1.央广中国之声

中国之声于2008年8月25日开始实行轮盘式改革。⑦作为一个综合频率,该台除了凌晨时分的《千里共婵娟》《养生大讲堂》和晚上八点播出的经典少儿节目《小喇叭》之外,早上六点半至夜间十二点均为新闻节目,基本实现了全新闻播出。

具体来说,中国之声采取了“板块+轮盘”的基本模式,将全天节目划分为早中晚三个高峰新闻板块和夜间特色板块。早高峰时段有《新闻和报纸摘要》《新闻纵横》,午高峰时段有《全球华语广播网》,晚高峰时段有《全国新闻联播》《央广新闻晚高峰》,夜间则有《直播中国》和《央广夜新闻》。⑧其余时段则安排了以半小时为一个单元、共计八个单元的新闻轮盘《央广新闻》。每个单元的《央广新闻》内都以5个新闻元素命名,有“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人物”“第一真相”“第一评论”五个子栏目,以此来为新闻内容分类。同时,全天设44档《此时此刻》,由“此刻主播”为听众播出集纳的最新消息、媒体和网络热点热议、生活服务提示等即时内容。⑨

2.央视新闻频道

2009年7-8月,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在开播六年,历经大大小小五次改版之后,再次改版。⑩此次将原有的栏目格局彻底打乱,时段成为了基本结构单元。在早中晚夜四个大时段的格局之下,基本以小时为单位进行节目的统筹编排。

具体来说,工作日白天除了《朝闻天下》《新闻30分》《法治在线》和《共同关注》,晚间除了《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新闻1+1》《24小时》等栏目外,均由新闻资讯栏目《新闻直播间》贯通;每逢整点播出,全天共计播出13次,每次时长一小时。一小时内的编排大致为“时事要闻+深度报道+分类新闻”模式:时事要闻由国内外重大时事构成,深度报道安排调查报道、组合报道或12分钟为一个单元的新闻专题,分类新闻包括有财经、科技、文体等内容。周末则在《新闻直播间》之外,编排了《新闻调查》《面对面》《每周质量报告》《新闻周刊》《世界周刊》等少数保持原有特色的栏目。

二、时移境迁:轮盘播出限制话语空间

不可否认,轮盘改革给包括央视新闻频道和央广中国之声在内的我国多家广电新闻台带来了较多正面效应,也曾一度提升了视听率,积累了不俗的口碑。但是随着信息传播环境的变化以及轮盘播出模式自身弊端的逐步显现,该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我国广电新闻台的发展。

(一)群雄逐鹿:信息传播环境变化

1.接收渠道变化

近年来,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逐渐成为资讯新霸主,占据了受众的注意。许多人经历了从打开广播、电视听看新闻,到打开网页、手机客户端查阅新闻的改变。2014年我国电视的日到达率为78.8%,较2013年下降了3.4%。同年全国电视观众的人均每日收视时间只有161分钟,创历史新低。广播方面,2015年我国广播接触率是59.7%;在全国35个城市中,2014年人均每日收听广播的时间仅为73.5分钟。与此形成对比,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了7.72亿,网民人均周上网时长为27小时(即日均接近4小时);网络新闻在各类互联网应用中使用率排名第三,比例接近84%。

一方面,门户系(腾讯、网易、新浪和凤凰等)、原生系(今日头条、一点资讯、ZAKER等)和传统媒体系(澎湃、并度、九派、无界、封面等)三大体系的新闻客户端,共同构建了我国互联网新闻资讯的传播系统。另一方面,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与新闻客户端彼此助力,相互导入流量,极大提升了新闻传播的范围和速度。新闻客户端成为当下中国人看新闻、了解资讯的最重要通道之一,给广电新闻台带来了极大的竞争压力。再加上这种“微”时代的新闻传播方式改变了许多视听众的阅听习惯,碎片化、移动化和个性化成为了新的信息阅听特点,这也向广电新闻台提出了新的制播要求。

2.受众结构变化

广播和电视早年间都属于“居家媒体”,其受众范围较为广泛,近十年来却面临着视听众结构变化的挑战。从广播来看,随着中国轿车数量的持续增长,移动人群成为广播听众中的“新贵”。据赛立信媒介研究公司的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广播的主体听众是25-44岁的中青年,男性居多;超过85%是高中及以上学历。其中,月收入在5000-9999和10000元以上的听众占比分别为22.8%和9.7%。这些高学历、高收入的听众对广播新闻的品质要求势必会更高。

与此同时,从2014年全国电视观众整体构成来看,虽然35-44和15-24岁两个群体在电视观众中的所占比例仍然居于前两位,二者之和占到了超过三分之一的份额;但35-44岁人群的人均收视时长144分钟呈现出持续下滑的态势;15-24岁人群的人均收视时长更是由2011年的102分钟下降为90分钟。“青少年人群可谓是互联网和手机的‘原住民’,对传统电视的依赖度本身就很低,而从目前来看,受新媒体的影响,这一趋势有向中年人群进一步蔓延的趋向”。

(二)多因重塑:我国广电新闻台的实践生态

对于身处我国具体语境之下的广电新闻台而言,伴随着市场化发展,“决定媒体经济效益的市场与作为监督者的党政宣传部门以及作为消费者的公众三者” 作为主要外部力量,一起对其进行了重塑。

1.政策规约话语空间

一方面,作为舆论工具,中国主流媒体负有宣传党和政府方针政策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使命,因此政治性话语表达是媒体话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广电新闻台播出的内容中,包含很多“规定动作”,带有宣传、整合功能的报道主要是导向信息,它们位置突出、重播频繁,获得了较多的表达空间。但这类新闻信息量较少,且统一内容也使媒体难以根据自身特点发挥优势,制作出区别于其他媒体的个性节目和自主表达。

另一方面,由于广播电视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作为监督者,宣传部门对其播出内容的把关也更为严格,有着较严谨的审核程序。因此,当遇到一些突发事件需要打开直播窗口时,也可能因为等待流程导致传播延迟,这在一定程度上迟滞和降低了其话语的影响力、传播力。

2.资本介入话语空间

我国广播电视机构具有事业和企业双重身份。新闻节目的采制成本在各类型节目中相对较高,而重复利用率又最低;对于广播电视台来说,这样的投入产出比例并不理想。因此,一些台索性减少新闻节目,改为播出综艺、娱乐等经济价值更高的节目。与此同时,广告收入仍是我国广播电视台的主要经济来源,因此,存在着广告商影响报道内容的现象,如对一些资金密集的重点行业像汽车、房地产等,报道中很少有不利的内容;也存在新闻节目中广告插播过多过密的现象。这些都会影响广电新闻的话语权威和传播力,进而影响它们的话语影响力。

3.视听众影响话语空间

首先,毋庸置疑,移动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资讯平台夺走了大量原本专注于广播电视的新闻视听众,也降低了作为“数码原住民”的年轻视听群体接收广播电视的可能性。视听众的减少意味着广播电视新闻话语影响范围的缩小。

其次,在社会双重转型、多元传播生态、媒体多重属性等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形成了两个明显分立又有交错的话语空间:一个是官方的,主要以传统大众传播媒体、官方文件和高层会议为载体;一个是民间的,主要以互联网应用、手机信息和各种人际传播渠道为载体。广播电视具有明显的“官方”属性,其传播内容时常会招致民间审视、质疑;再加上广播电视在对一些资讯的传播中,间或存在“失语”或“唯上”现象,与互联网流传的消息形成对比,从而加剧了视听众的疏离感,导致广播电视新闻话语权力下降、空间缩窄。

(三)自缚手脚:轮盘播出模式弊端凸显

1.新闻重复度高

由于轮盘模式“短平快”、高密度的播出特点,其对信息量的要求极高。只有媒体具备专业的采制能力,并得到自主报道的权力,同时完善相应制度,保障专业工作的有效性和从业者的积极性,才能使新闻既有信息量也有情感、思考。相反,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就会出现信息量不足,导致轮盘新闻可能出现重复率高,或以价值不高的信息填充时间的问题。以央广中国之声为例,该台日均发布国内外新闻信息1000多条次,新闻滚动更新率达到80%,尽管如此,仍难以避免重复播出可能给听众带来的“炒冷饭”感觉。央视新闻频道也存在同样问题。滚而不动,稿件内容高度重复现象普遍存在。

另一方面,快节奏的滚动播出,致使编辑记者们不得不将新闻采写变成了套用模板的流水线生产,新闻写作方式也近乎格式化,导致新闻缺乏温度,刻板老套。特别是对于一些宣传性质的内容,编辑记者常常沿用已有套路采写,导致这些新闻虽然内容有别,但形式一律,让人产生重复的感觉。

2.节目缺乏个性

轮盘播出模式是顾及所有人的共性选择,每个播出单元都高度格式化,每档新闻都面目相似,单元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别,这就消弭了节目的识别度。受众如果恰好对某条新闻感兴趣,会继续阅听,但如果并不关注,则可能随时离开。这种阅听方式不利于培养受众对节目的忠诚度。以央视《东方时空》为例,该节目从综合杂志型节目改版为新闻杂志型节目,又变为一档解读当日资讯的节目;原先节目的特色板块如“东方之子”“时空连线”等不复存在。中国之声的《新闻纵横》同样,原先以舆论监督为定位的深度报道被碎片化的新闻和各类资讯取代,即便还保有少量的专题和评论,但栏目也泯然于众多综合新闻资讯节目之中。

此外,轮盘播出模式下,多数资讯栏目在定位、风格和内容上趋同,使得主持人的发挥空间被压缩,除了音色和容貌不同之外,很难通过节目展现出个性特色。这种一本正经地端坐在主播台上播报新闻的主持人,不仅没有识别度,而且还显得呆板、让人有距离感,受众从中感受不到主持人对于事实独到的理解、思考和情感反应。

3.时效劣势凸显

为了实现与网络新闻的竞争,“时效性”正作为最高准则替代广电新闻的“准确性”和“权威性”。然而,由于广电新闻,特别是电视新闻的采制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再加上广电新闻播出的严格专业规范,注定其难以占到“以快取胜”的先机。以中国之声《新闻纵横》为例,该节目第一个小时以“问XX”为板块标识,主要聚焦昨夜今晨的动态消息。然而,节目虽以类似于“现在是北京时间7:04,伦敦深夜0:04,纽约晚上7:04”的播报提示语来包装节目的时效性,但从内容上,除了“问今晨”和“昨夜今晨”两个小板块的时效性较强以外,其他的“问焦点”“新闻地图”等板块的内容都是前一天甚至更早时间的内容,缺乏时效竞争力。

4.新闻深度受限

轮盘模式密集滚动的播出特点,使得采、编、播一线工作人员也像“轮盘”一样快节奏、高强度地“滚动”。为了完成既定工作量,记者、编辑长时间处于疲于应对的状态,难以同时兼顾新闻的数量和质量。导致不仅新闻的准确性下降,出现了许多低级失误;而且许多内容直接由编辑记者从互联网或其他媒体渠道中转获,轮盘新闻成了二手新闻,报道特色和现场感缺失。

另一方面,为了追求新闻资讯的条多面广,与新媒体抢夺信息量,轮盘新闻中越来越多地出现了千篇一律、几乎没有任何温度的简短新闻,大量的记者连线取代了深度的调查报道,特约评论员们的快餐点评取代了彰显媒体态度的本台述评或评论。以陕广新闻为例,该台设立了字数标准,“一条资讯文字控制在100字左右,记者连线、录音报道每半小时至少要有两个,每次不超过1分半……”。以这样的播出数量,除了能简单交待新闻五要素之外,很难实现解读新闻背景、追问事件成因、缕清事件脉络的功能。

5.优质内容被淹没

一直以来,无论是央视还是央广都有着深厚的新闻积淀和追求,有独到的选题和独家开掘的内容。其中的深度报道选题涉及百姓关切的方面,调查内容深入,有利于帮助观众形成正确认识。但它们却因置身于轮盘新闻的播出大潮之中,被限制了传播力和影响力,没能引起足够重视。

表1 2017上半年央视新闻频道部分深度报道

表1是央视新闻频道2017上半年的部分深度报道。这些报道涉及众多人群、家庭的生活与安危;但从播出栏目可见,它们被淹没在了众多碎片资讯动态之中,很难被捕捉和关注到。这不仅降低了广电新闻台强势内容的话语影响力,而且深度报道在众声喧哗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对其生存发展也是雪上加霜。

三、以退为进:弱化新闻轮盘播出模式

通过上文的分析不难发现,一方面,当前我国信息传播环境的发展变化已经给广电新闻台带来了新的竞争压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作为一种高度扁平化的编排播出方式,轮盘播出在我国的特殊语境之下,日渐显现出疲态。因此,对于渴望提升自身话语魅力,寻求更多的话语空间的广电新闻台而言,从改革轮盘着手,建立真正适应我国当下信息传播环境的播出模式,应当及早提上日程。

(一)改进目标:提升新闻台话语魅力

1.要深度,防止话语平面化

广电媒体的采制特点、线性播出方式和有限“版面”都决定了其发布效率、信息量难及互联网;今天的广播电视新闻如果还是谋求新闻的播出速度和报道的密集性这些它们在传统媒体时代的优势,无疑是以己之短度他之长。而且,只停留在告诉受众“是什么”,而不聚焦“怎么样”和追问“为什么”,这种平面化话语不仅与新媒体没有任何区隔度,且已在很大程度上被后者所替代。

作为传统媒体,广播电视新闻的巨大优势是拥有大量专业的采编人员,他们善于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去挖掘新闻、追问真相。因而,依靠他们来加深话语的厚度,强化话语的力量才是应有之道。深度话语不仅可以提供互联网新闻没有的解释内容,让视听众驻足阅听;而且还能将单一化、平面化、套路化的报道方式转化为多层次、立体化的理性表达,以事实逻辑取代空泛的概念式叙事,丰富信息内容。

2.要广度,实现话语多元化

当下轮盘模式播出的新闻有“主流化”趋势,体现在:第一,新闻内容高度集中于几个热点,同质化严重;第二,新闻报道的对象以主流人群为主,少有关注边缘群体;第三,报道视角也主要是从主流群体出发,没有顾及更多的话语可能。这种“主流化”的现象,收窄了广电新闻台的话语空间。

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看,广电新闻需要满足不同视听众群体的需求,才能实现视听率的上涨。从社会效益的角度来看,观照不同社会阶层,给不同群体发声机会,也是广电新闻应尽的责任。因此,这就要求广电新闻一方面扩展选题的广度,为观众提供更多的内容选择;另一方面代入与关注更多的社会阶层,吸引更广泛的人群,实现话语的多元化。

3.要个性,形成话语风格

当下,互联网新闻凭借个性化标题(哪怕是UC的震惊党)、活泼生动的表达方式以及精准的定制新闻推送获得了视听众的青睐。对于广电新闻台来说,其启发是,通过个性化的传播来形成自身的话语风格非常必要。

首先,节目形式需要形成自身特色,纪录式、专题式、谈话式……任何一种节目类型都有其自身优势,要择其善者而用之,使节目跳出“短平快”的单一模式。其次,表达方式也需个性化。新闻播报和解说应该将播读稿件转化为说新闻,增强主持人与视听众之间的交流;同时,注意培养主持人的个性,使其形成自己的话语风格,发挥独特的魅力,带来更多的吸引因素。

4.要观点,避免话语失落

随着信息传播渠道的快速增加,新闻不再是稀缺资源,可以轻松复制、传播、分享。每天面对大量新闻,视听众更需要媒体为他们提供选择信息和判断意义的意见。“当今时代的媒体竞争已由信息竞争进入观点竞争,新闻竞争进入‘观点时代’‘评论时代’”。

而当前广电新闻的轮盘播出模式,一方面充斥着“是什么”的“短平快”资讯,挤压了新闻评论空间;另一方面,在轮盘播出模式下,评论也呈现出简单化的趋势。以央视新闻频道为例,尽管新闻节目中较多连线评论员点评,但是其队伍构成趋于同质,且话语样态和观点体系单一,缺少多元、个性的思考和表达,这是另一种的话语失落。因此,要寻回话语,需要为新闻评论开辟更大的空间,避免形式上充分、内容上空洞的弊病。只有真正的点到实处、评到真处,才能有效发挥话语的影响力。

(二)可行路径:适当恢复栏目制播出

广电新闻台要通过加强新闻的深度、广度、个性和观点来提升话语魅力,实现话语空间的拓展,适当弱化已经显出疲态的轮盘节目播出模式,重新找回栏目制播出方式是一条可行之路。

栏目制在当下中国的信息传播环境中具有明显的优点。其一,栏目制具有明确的播出间隔和周期,因此拥有更为充分的采编时间;还能够在互联网和轮盘快播的发酵之后,以第二落点或是整理集成的方式,实现对信息的深度挖掘。从而摆脱信息源相互复制引用的浮躁,帮助观众获取表面信息之下的深度内容,提升栏目的话语权威性。

其二,栏目制能够凭借明确的节目和观众定位,实现个性化和品牌化传播。栏目能以鲜明的内容特色有针对性地吸引目标观众,如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兴趣、不同社会地位的视听众,并采用独特的主持和话语风格,从而适应当下追求个性的传播需求。另外,栏目的固定播出周期,与观众之间容易形成“约会”的氛围,增强观众对节目的粘性。对于那些具有较高品质的新闻报道来说,在定位明确的相关栏目中播出,不仅能让它们得到突出展示,而且还会因为满足了目标观众的需求而实现影响力的提振,从而强化栏目和频道的品牌价值。

其三,除单个栏目的优势,通过合理的播出编排,不同的栏目之间还能形成合力,助推频道的整体品牌。首先,不同内容和观众定位的栏目组合在一起,能形成一种栏目的集群效应,实现对于更为广泛的观众和更为广博的报道领域、报道对象的覆盖,从而实现话语多元化。其次,频道对于以挖掘深度内容为主旨的调查类栏目、以提供多样观点为依凭的评论类栏目以及以呈现综合信息为特色的杂志类栏目的合理编排,能够建立起全方位、立体化的信息供给系统,实现对同一信息或事件多角度、多层次的报道和解读,从而提高广电台新闻的整体品质,提升视听众信息获取体验。

注释:

① 陈汝东:《论话语研究的现状与趋势》,《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② 刘佳:《透过纽约1010WINS解读全新闻电台》,《视听界》,2012年第1期。

③ 欧阳宅光、王小平:《央视新闻频道滚动新闻的编播艺术》,《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年第9期。

④ 邓炘炘:《类型化新闻广播模式与传播策略》,《中国广播》,2009年第3期。

⑤ 张惠:《提升“轮盘式”新闻广播模式影响力初探》,《西部广播电视》,2014年第12期。

⑥ 李欣、欧阳宏生:《广播类型化:生产机制与文化意指》,《今传媒》,2014年第2期。

⑦ 傅雪琴:《彰显主流的力量 展示广播的魅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轮盘式新闻改革浅析》,《中国广播》2009年第10期。

⑧ 中国广播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中国之声)时间表》,http://www.cnr.cn/jmb/erji/zgzs.html。

⑨ 褚俊杰:《我国广播新闻的历史沿革与发展趋势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第33页。

⑩ 陆晔:《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全新闻频道的理念与策略——兼议央视新闻频道改版》,《新闻记者》,2009年第10期。

猜你喜欢

新闻台轮盘广电
同心守“沪”上海广电人在战“疫”一线
某型航空发动机钛合金轮盘模拟疲劳试验件设计
基于失效应变法的某型航空发动机轮盘超转破裂转速计算及试验验证研究
探讨大数据在广电新媒体中的应用
命运的轮盘谁玩儿谁尴尬
人民广播事业的雏形——红色中华新闻台
广电媒体产业化前景的三种期许
广电巨贪借改制谋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