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鸿雁飞过

2018-07-06

化石 2018年2期
关键词:现藏鸿雁苏武

李 贝

在世界大河流域的生物多样性构成中,拥有美妙的歌喉,既能漫步于湖泊,又能游戏于枝头,还能自由翱翔于天空,被称为大自然精灵的鸟类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汉自然博物馆通过肯尼斯·贝林先生捐赠和公开采购等方式已征集鸟类标本100余种,这里面既有被列入《华盛顿公约》保护级别的几维鸟,也有国宝级的鸸鹋和孔雀,还有体形最大的鸵鸟、最为华丽的鹦鹉等。可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一种长相极其普通,且十分常见,可一点都不平凡的鸟——鸿雁。

生物学上的鸿雁

鸿雁(Anser cygnoides),雁形目,鸭科,雁属,是雁属中体型大、个体重的一种鸟类。据文献记载和科学考证,鸿雁是家鹅的祖种,家鹅由鸿雁圈养驯化而来。所以,鸿雁与家鹅在外形上十分相似,特别是同在水中时。不同的是,鸿雁体型较小,羽毛总体呈浅灰褐色,头顶至后颈呈棕褐色,前颈近白色。从细部来看,鸿雁头较扁,嘴较长,额部无隆起的肉瘤。

鸿雁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在中国繁殖于东北,越冬于长江下游及以南地区,喜栖息于湿地、湖泊、沼泽等水生植物茂密的地方。鸿雁主要以草本植物的叶和芽为食,偶尔也会食用少量的软体动物或者甲壳类动物。

鸿雁是一种迁徙的候鸟,最迟在战国时期,人们已经观测到了鸿雁迁徙的规律,如《吕氏春秋》中记载:“孟春之月……候雁北……仲秋之月……候雁来。”鸿雁在迁徙的时候通常成群列队飞行,雁阵多呈“一”或“人”字形,这是其他属迁徙鸟类所不具备的。

迁徙在自然界中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生物学现象。在武汉自然博物馆中,除了鸿雁、灰鹤、美洲红鹮、白翅浮鸥等鸟类的迁徙,我们还会看到密西西比河鲑鱼的洄游和马拉河的东非动物大迁徙。一般认为,大多数动物的迁徙与自然选择有关,其中季节性的气候变化是最主要的原因。当迁徙的风险小于就地繁衍生息时,他们就会选择迁徙,反之,就不会迁徙。这就是鸿雁迁徙的原因。

鸿雁为什么要列队飞行?因为省力。鸿雁在扇动翅膀飞行时,会产生一股微弱的上升气流,后面的鸿雁利用这个气流可以减少飞行的体力,一个接一个,自然就形成了一个列阵。在飞行时,鸿雁还会时常调整自己在队伍中的位置,当领头的鸿雁体力不支时,会退居侧翼,领头的位置将由其他的鸿雁补上。

鸿雁

文学中的鸿雁

智慧的古人很早就已经认识了鸿雁这一物种,并依据观察到的鸿雁的生活习性,赋予了鸿雁不少的形象和内涵,这可以从一些熟悉的成语中窥见一斑,如“哀鸿遍野”、“鸿鹄之志”、“鸿雁传书”、“翩若惊鸿”等等。

“哀鸿遍野”出自《诗经·小雅·鸿雁》。朱熹在《诗集传》中对“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进行解读时认为:“流民以鸿雁哀鸣自比而作此歌也。”由此,后人也常以“哀鸿”比喻居无定所、颠沛流离的难民。

“鸿鹄之志”寓意志向远大,一般认为出自《史记·陈涉世家》中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涉“与人佣耕”时的豪言壮志“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实际上,“鸿鹄之志”一词最早出自秦相吕不韦《吕氏春秋》中的“夫骥骜之气,鸿鹄之志,有谕乎人心者,诚也。”

“鸿雁传书”源自“苏武牧羊”这一家喻户晓的历史典故。汉武帝时期,汉朝与匈奴之间战争频繁。汉朝派苏武出使匈奴被扣,苏武宁死不降,后被流放至北海牧羊。汉昭帝即位后,与匈奴结为姻亲,汉朝要求匈奴遣返苏武,匈奴单于谎称苏武已死。在探知苏武下落后,汉使扬言汉天子在上林苑射得一雁,雁足系有帛书,说苏武在一荒泽中。单于只能交还苏武。后来,人们就以鸿雁代指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诗人也常借雁咏怀,寄托思念。

“翩若惊鸿”代表了身形轻盈如雁之美,出自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曹植的《洛神赋》。曹植在《洛神赋》中虚构了自己与洛神的爱情故事。他用“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来形容洛神之形。

除此之外,鸿雁还被赋予了“知礼守序”和“忠贞不渝”的形象。在古人看来“礼者有序”,鸿雁的列队飞行代表的就是一种井然有序,杜甫在《杜鹃》中也写到“鸿雁及羔羊,有礼太古前。行飞与跪乳,识序如知恩。圣贤古法则,付与后世传。”清仇兆鳌《杜诗祥注》云:“行飞识序,雁有兄弟之礼;跪乳知恩,羊有母子之礼。”

汉弋鸟画像砖(现藏于南阳汉画馆)

古人多将鸳鸯视为忠贞纯洁爱情的象征,殊不知鸿雁也有相同的寓意。而且,在古人的心目中鸿雁似乎才是“正宫”。根据《仪礼·士昏礼》记载,先秦时期,完整的婚礼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六礼,这六礼中,有五礼都要“用雁”,但没有一礼用的是鸳鸯。关于鸿雁的从一而终、忠贞不渝,我们可以读读金代元好问的《摸鱼儿·雁丘词》。元好问在赶考途中,听一位捕雁人说,“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元好问深受感动,不仅买下了这对雁为它们垒起了“雁丘”,还为它们创作了“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的名篇佳句。

文物中的鸿雁

除了在文学作品中大量出现外,我们还在不少文物中发现了鸿雁的身影。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经会制作一些鸟形陶器和玉器,并绘制一些鸟纹。但器形和纹饰多较为抽象,难以辨别。最迟到商代晚期,鸿雁形器就已经出现,可以从河南安阳孝民屯南216号墓出土的商代晚期的雁形玉佩得到证实。到了周代,鸿雁的形象多出现在青铜器中,如鄂尔多斯博物馆收藏的战国鸿雁展翅形铜饰件,淄博市博物馆收藏的战国雁足形铜灯等。秦汉时期,鸿雁纹和鸿雁形器大量出现,除青铜器外,鸿雁纹还较多的出现在瓦当和狩猎题材的画像砖中,如咸阳博物馆收藏的秦代龟鹿雁马纹瓦当、南阳汉画馆收藏的汉代弋鸟画像砖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鸿雁纹几乎不见。唐宋时期,鸿雁纹又大量出现。此时,在铜器中,鸿雁纹多出现在带钩等小配饰和铜镜中,另外,在金银器和瓷器中也发现了大量的鸿雁纹,如陕西何家村唐代窖藏遗址中出土的鎏金鸿雁纹银匜、鎏金蔓草鸳鸯纹银羽觞等。值得一提的是鎏金蔓草鸳鸯纹银羽觞这件文物,器物虽小,但制作却十分精美,内外壁錾满各种纹饰,在外壁两侧耳下还分别錾刻一对回首的鸿雁和一对相视的鸳鸯。这也可以作为古人将鸿雁与鸳鸯都视为美满爱情婚姻使者的实物证据。唐宋以后,鸿雁纹多出现在装饰用玉、书画和瓷器中。玉器中比较多见的是辽、金等北方民族特有并延续到元、明时期的“海东青啄雁”图案,体现了北方民族养海东青(矛隼)捕雁的习俗。书画中则多为“芦雁”纹。“芦雁”并非一个真实存在物种,而是一种鸿雁栖息在芦苇丛中的纹样。

唐鎏金蔓草鸳鸯纹银羽觞(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商代玉雁(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明“御用监造”玉海东青啄雁饰(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秦龟鹿雁马纹瓦当(现藏于咸阳博物馆)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鸿雁的生物学特性和文学内涵进行了高度概括和赞扬,他认为“雁有四德,寒则自北而南,热则自南而北,其信也;飞则有序而前鸣后和,其礼也;失偶不再配,其节也;夜则群宿而一奴巡警,昼则衔芦以避缯缴,其智也。”说了这么多,还不赶紧请大家到武汉自然博物馆一睹它的真容。

猜你喜欢

现藏鸿雁苏武
十二月·热烈
苏武庙
九月·游弋
《玄宗避蜀图》
鸿雁飞
雄鸡和鸿雁
以理驭算远离“陷阱”
梵天东土 并蒂莲华
来鸿
韦孝宽守玉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