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新成语的特征及其生成机制

2018-07-04黄元龙

关键词:语言特征转喻

摘要:近年来,网络新词新语层出不穷。许多新词新语如“人艰不拆”、“隔壁老王”、“十动然拒”等具有可溯性、整体性、简洁性、稳定性等特征,类似于传统汉语成语,被称为“网络新成语”。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的产生不是任意的,而是有理据的,具有一定的认知机制。网络新成语的生成基于人类普遍存在转喻认知。转喻的认知操作遵循“突显”和“邻近”的原则,将较长的语段或语篇缩略成简洁的语言表达式,从而产生网络新成语。

关键词:网络新成语;语言特征;认知机制;转喻

一、引言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词汇的演变尤甚。随着互联网技术日益发达,信息交流日益频繁,人们利用网络媒体和聊天工具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的趋势日益攀升,网络媒体上出现了不少形式比较固定的新词新语,如“不明觉厉”、“十动然拒”、“累觉不爱”、“人艰不拆”、“隔壁老王”、“社病我药”、“说闹觉余”,等等。这些新词新语一般由四字组成(也有少数由三个字组成,如“我伙呆”,意为“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看呆了”),形式比较固定,朗朗上口,乍一看,类似于传统的汉语成语,被称为“网络新成语”。本文将探讨这些网络新词新语的语言特征以及它们生成的认知机制,以期发现汉语词汇生成和演变的些许规律。

二、网络新成语的特征

(一)来源的可溯性

传统成语的来源主要包括神话寓言、历史故事、诗文语句和口头俗语。而网络新成语往往来源于某个现代的網络新闻故事或网络幽默,同样具有可溯性。例如“隔壁老王”来源于一则网络幽默:

(1)一对夫妇生了一个孩子,取名小白。小白渐渐长大开始学说话。小白先叫“爷爷、爷爷”,过了两天,爷爷死了。小白又学叫“奶奶、奶奶”,两天后,奶奶也去世了。后来小白开始学叫“爸爸”了,而且他很快就学会了。之后的两天两夜小白的爸爸特别紧张焦虑、夜不能寐。两天以后,他们家隔壁的老王死了。

这则网络幽默的最后一句话语中的人物隔壁的老王成为故事的焦点人物得以凸显。网络新成语“隔壁老王”便用于喻指与已婚女子有私情的男人。另一网络新成语“十动然拒”来源于一则新闻故事:

(2)某大学生花了212天给他心仪的女孩写了一封长达16万字的情书,装订成册,取名为《我不愿让你一个人》。他将情书送到女孩手中,女孩十分感动,然后就拒绝了他。

这篇新闻报道的最后一句“女孩十分感动,然后就拒绝了他”被网友们缩略为“十动然拒”,成为网络新成语。现在该网络新成语常用于形容屌丝被女神或男神拒绝后的自嘲心情。

还有些网络新成语的来源并没有背景故事发生,它们是网友们对某些词组或句子的缩略,例如“高大上”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缩略形式,“喜大普奔”是“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的首字缩略形式。虽然这些网络新成语的来源不尽相同,但网络新成语的产生绝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理有据,具有可溯性。

(二)语义的整体性

成语的意义“并非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其构成成分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来的整体意义”。同样,网络新成语的意义也并非其各个成分意义的简单组合。例如“十动然拒”的意义并非其构成成分“十”、“动”、“然”、“拒”的字面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需要根据常规关系理解为“十分感动,然后拒绝别人”。其他例子:

(3)男默女泪:男生看了会沉默,女生看了会流泪。

(4)社病我药:社会生病了,为什么让我吃药?

(5)说闹觉余:其他人有说有笑有打有闹,(我)感觉自己很多余。

(6)喜大普奔: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

由以上例子可知,网络新成语的各个构成成分是从解释的句子里提炼出来的。离开原来的语段或相关的背景知识,很难理解其意义。在语言交际中,除了要理解网络新成语的字面意义,还需要根据相关背景知识和具体语言环境进行隐喻性解读,从而获得网络新成语的隐喻意义。例如,上文提到的“隔壁老王”不仅仅是字面上所说的“隔壁姓王的男子”,更是比喻与已婚女子(尤指女邻居)有染的男子。“男默女泪”的字面意义是“男生看了会沉默,女生看了会流泪”,喻指“让人感动或伤心难过的事物(或爱情话题)”,“社病我药”的字面意思是“社会病了,为什么让我吃药?”喻指“搞错对象了!这根部就不是我的错!”由此可见,网络新成语的意义是整体的、比喻性的,是不可拆分的。对于网络新成语的意义的理解不是将其构成成分的意义简单组合,而是需要从根据相关的背景知识从整体上概括和把握其比喻意义。

(三)形式的简洁性

网络新成语来源于一个较长的句段,甚至起源于一个很长的篇章(故事),但形式非常简洁,是高度浓缩的语言形式。它们主要是通过概括或提炼的方式从一个句段中选取几个(通常是四个)构成成分,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语言表达式,却能让人联想到原句段或语篇(故事)的丰富内容。如,一位1998年的出生男孩在豆瓣网上发帖说:

(7)“今天和小伴侣坐车的时候,她说她已经瞄准了10后的男孩了,我自嘲为98年的老男人,看来这是真的了。心莫名苍凉,感觉不会再爱了。想努力做个独立的男人,却抵挡不住寂寞的撕咬。”

此贴引发了蝴蝶效应,大龄男子纷纷吐槽回应:“感觉真的好累,以后不会再爱了。”后来,此句话语又被网友们选取了“觉”、“累”、“不”、“爱”成分,重新组合成形式简洁的语言表达式“累觉不爱”。此例说明,网络新成语最初源自一个较长的背景故事或事件(男子发帖),后来人们的注意聚焦于该故事或时间的某个部分,提炼或概括成一个语段(网友回应),最后这个语段又进一步被缩略为四字词语(压缩成词)。例(1)中的“隔壁老王”和例(2)中的“十动然拒”产生过程也如出一辙。可见,网络新成语的产生是一个不断抽象不断概括的过程,结果是使语言表达式越来越简洁凝练。

(四)结构的稳定性

网络新成语一旦形成,就具有了稳定性,即网络新成语的组成部分是稳定的,不能随意更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网络新成语的成分数量不能随意增减。四字词语不能改成三字词或五字词语。二是网络新成语的构成成分具有不可替代性,不能用相同范畴的其他词语替代。“十动然拒”既不能改成“百动然拒”也不能改成“九动然拒”。“喜大普奔”自然也不能改为“乐大普奔”、“喜大普跑”。三是网络新成语各个构成成分的排列顺序不能随意改变。“男默女泪”不能改为“男女默泪”、“女泪男默”或“默男泪女”。

三、网络新成语的认知机制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种认知现象。语言形式(符号)之所以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有其内在或外在的依据,即语言形式(符号)是有理据的(motivated),具有像似性(iconicity)。网络新成语通常来源一篇新闻报道,一则网络故事,或者一句话语,这充分说明了其产生的理据性。然而,网络新成语如何得以从一个较长的语言单位(语段、语篇)中提取为一个极其简练却又意义丰富的语言形式?我们认为,这是基于人类的转喻认知机制。

(一)转喻认知

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人类普遍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是一种认知现象。总的说来,认知语言学对转喻的观点主要为三种假设:(1)转喻是概念现象;(2)转喻是认知过程;(3)转喻是在同一理性化认知模型内的认知操作。Lakoff&Johnson将转喻看作是隐喻的一种特殊形式,认为它和隐喻一样,是人们常用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它以经验为基础,遵循普通和系统的原则,指导我们的思维和行为。Lakoff认为,转喻是同一ICM(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理想化认知模型)内的替代关系。Langacker指出,转喻是一种参照点现象,其实质就是通过一个概念实体(event)把握另一个概念实体的心理过程。Radden&Ktivecses通过借鉴和总结前人的观点,将转喻定义为“一种参照点现象,是一个实体通过转喻表达以参照点的方式为目标体提供心理通道的过程”。基于这一定义和语义三角的假说,他们将转喻分为符号转喻、概念转喻和指称转喻。其中“符号代指意义”的符号转喻很有创造性,它揭示了语言的本质——用语言符号表达语言意义。Radden&Ktivecses对于语言转喻的理论的另一个创新之处在于,在分析语言转喻中的概念替代的同時也考虑了语言形式(符号)的变化。例如:

(8)The buses ale 0n the strikeo

这里的buses代指bus drivers,属于“工具代指使用者”的转喻,即BUS代表的概念是BUS DRIVER。从概念上看,用BUS代替BUS DRIVER是概念借用,是“工具转喻使用者或操作者”。从语言形式上看,喻体(bus)代替本体(bus driver)是“部分代指整体”的转喻,即喻体是本体部分形式,是对本体形式的缩略(截取)。这说明转喻认识既可以发生的概念层面,也可以发生在形式层面。

甚至,有些转喻仅仅发生在语言形式层面,如:

(9)UN(United Nations),plane(airplane),smog(smoke+f0曲,phot0(photograph)……

(10)中大(中山大学)、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警(人民警察)、华师(华南师范大学)……

以上例子均属“部分代指整体”的形式转喻。这是一种语言缩略现象,即用本体的部分形式代指整个本体的语言形式,使本体的语言形式得以压缩或节略,变得更简洁。

李志岭将转喻分为两种:以概念为基础转喻和以语言形式为基础的转喻。两种转喻都能促使语言变化,前者改变词语的意义,后者产生新的语言表达式或新词语。刘宇红、黄元龙进一步指出,语言形式转喻主要是“部分代指整体”的认知操作,其结果是产生更为简洁的语言形式——缩略语。一言以蔽之,转喻认知不仅可以改变词语的意义,也可以通过缩略使语言形式更为简练。

网络新成语的构成成分来自某个特定的语段(句子或长词组),其语言形式是对某个语段的语言形式的缩略,属于“部分代指整体”的认知操作,是语言形式层面的转喻。例如:

(11)累觉不爱——因为累,所以觉得自己不会再爱

(12)人艰不拆——人生如此艰难,有些事就不要拆穿了

(13)不明觉厉——虽然不明白,但是觉得很厉害

例(11)网络新成语“累觉不爱”是在语段“因为累,所以觉得自己不会再爱”中截取了四个字“累”、“觉”、“不”、“爱”后重新组合而成的语言表达形式,其实质就是对原语段的语言形式的转喻缩略。例(12)和例(13)的网络新成语的生成与例(11)一样,都是对某个语段的转喻缩略后产生的更简洁的语言表达式。因此,网络新成语的生成是语言形式层面的转喻操作,其结果是产生极其简练的语言表达式。

(二)突显和邻近

转喻是基于“突显(prominenee)”和“邻近(contiguity)”的认知机制。网络新成语生成的认知操作遵循“突显”和“邻近”的原则。这里的“突显”和“邻近”是指网络新成语的构成成分与原语段或原语篇的语义关联程度较大,即与其他成分相比,作为网络新成语的构成成分常常在原语段或原故事语篇中意义比较突显,更容易让人联想到原语段或原故事语篇。如例(11)一(13)中网络新成语(累觉不爱、人艰不拆、不明觉厉)的构成成分容易使人联想到它们各自的原语段。

来源于故事的网络新成语通常首先是因为故事文本中的某个语段意义比较突显,这个语段中突显的成分被提炼或截取出来组成网络新成语。如例(1)中,读者按照惯性思维推理,最后应该是轮到小白的父亲西去,结果却出人意料。因此,该网络幽默最让人感到意外和忍俊不禁的是故事的最后一句“两天以后,他们家隔壁的老王死了”。这一语段在整个故事语篇中突显出来,而在这一个语段中,“隔壁”和“老王”两个成分更是成为读者关注的焦点,故而被提取后组合成为网络新成语。同理,例(2)故事语篇的最后一句“女孩十分感动,然后就拒绝了他”也是读者关注的焦点。这是因为当读者看到男主角付出如此巨大的勇气和努力向他心仪的女生表白时,怜悯之情油然而生,在潜意识里希望他能有一个好的结局,而女孩的也被深深感动。可是结果令人意外和伤心,一部人人期待的喜剧瞬间成为悲剧。这一突变撕碎了男主角和所有读者期望,从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意义突显出来。而这个语段中的“十”、“动”、“然”、“拒”四个成分容易使人联想到故事结尾的这种令人神伤的突变,因此被提取出来组成了网络新成语。

吉冯(Giv6n)曾指出“今天的词法是昨天的句法”,意思是说词汇是由早期的句法结构演变而来的。从网络新成语的生成来看,转喻认知遵循“突显”和“邻近”的原则,以缩略的方式将含有句法结构的语段或语篇简化,产生简洁的语言表达式,即网络新成语。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网络新成语之所以得“网络新成语”之名,是因为网络新成语具有来源的可溯性语义的整体性、形式的简洁性、结构的稳定性等特征,这与传统成语极为相似。此外,从生成机制来看,网络新成语都是基于人类普遍存在的转喻认知。转喻主要作用于语言形式层面,语言形式上“部分代指整体”的转喻操作产生简洁、缩略的语言表达式。

网络新成语有时也能使语言交际变得轻松愉快、生动有趣,但归根结底,它属于网络时代的新生物,尚不能为广大读者和听众所接受。不少人甚至对某些网络新成语闻所未闻,更别提理解其意义。语言演变是一个渐进过程,网络新成语目前被人接受和认可的程度还非常有限。有些甚至有粗陋、庸俗之嫌。因此,广大社会媒体对网络新成语的使用应采取谨慎和负责的态度,有其是对青少年的读者。为了给予少年儿童正确、规范的引导和教育,广大正式媒体应采用传统成语和规范的语言。

猜你喜欢

语言特征转喻
转喻式翻译理论对法律文本翻译的指导作用
多模态隐喻视角下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的幸福的认知解读
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的汉语转喻分类研究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黑人英语的语言特征
转喻视角下汉语中人体习语的研究
物流英语的语言特征及翻译
基于原型范畴和隐喻转喻认知的大学英语多义词教学的研究
茶艺英语的中国英语研究
解构口语化新闻的语言特征
认知语言学理论视角下的一词多义现象实证研究